简谈太极拳之“放松”,韩平杰

伶俐

<p class="ql-block">  放松是太极拳中最基础的概念,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功法,同时也是拳论中争议最多,最令人迷惑的太极拳要领之一。</p><p class="ql-block"> 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要透彻明白太极拳“放松”之内涵及要领,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的。如太极拳放松时常常强调要求“用意不用力”的“不用力”理解起来就颇费周章。</p><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到底太极拳“放松”的核心原理是什么?练拳时再三强调“放松”要达成什么目的?原理和目的弄明白了,那么如何做到“放松”?如何通过“放松”练成高水平的“四两拔千斤之术”,就有了敲门砖。</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有一句话:“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拳论中也有一句话:“松在紧中求:紧从松中生”。从这些传统的思想智慧中可以获得启迪和灵感。可以尝试着从放松的反面:“用力和紧张”着手来分析,应该就是一条捷径和便途。追根溯源,这就涉及到:对力的分析和运用问题。而力的运用必定离不开人体肌肉的做功。那么探索肌肉运动做功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点。</p><p class="ql-block"> 从人体结构和生命科学来看。任何力的产生都是肌肉收缩,牵拉筋骨从而带动关节做功的结果。人无论做何种运动,都离不开肌肉收缩做功。就是一个简单的站立,也是需要很多肌肉协同收缩,来保持各关节处于合适的状态以及身体姿势。相反,如果肌肉完全放松不做功、不用力,那么人体根本就无法站立,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以来,太极拳初学者们,十有八九又会陷入:“肌肉完全放松不用力无法行拳,肌肉若用力却会产生紧张又违背了放松原则”,前后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而不能自拔。当年这个问题也像死扣一样,困感、折磨了我多年。个中滋味,甘苦自知!</p><p class="ql-block"> 反复深思“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味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也能松”这一拳论口诀 ,原来是着了刻意求松的相。通过翻阅大量太极拳经典理论典籍,结合多年的习练体悟,终于找到解开“放松”真相的金钥匙。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p> 一、不用多余的力 <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放松”的第一步要求,要做到:不用多余的力。从而能够去僵求柔,产生柔劲。</p><p class="ql-block"> 人体肌肉分布在身体各处,常年的工作、生活与劳动,固化了自己调用不同肌肉参与做功的模式和习惯。平时肌肉做功常常是单一、局部和分散的。经常会发生:局部肌肉用力相对于其他肌肉的用力,旱涝不均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权且给下个定义:就叫力的出偏,也叫“用了多余的力”,用太极拳专业语言来描述,就是身体充满“僵劲拙力”。这种直来直去,缺少变化的僵劲拙力,基本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需要,并已经习惯成自然。在非对抗情况下,也不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适和严重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然在习练太极拳时,这种“用了多余的力”,造成“浑身僵劲拙力”的旧习惯,带给我们的巨大不适和严重影响,有时候却是致命的。不参与击技对抗问题还不大,一旦敌我双方产生劲力的对抗时,就会易犯:“丢顶偏抗”之病。从而让自身陷入受制于人的危险境地。因而,我们必须要能够加以克服和进行改变。</p><p class="ql-block"> 即是对局部肌肉的用力模式和习惯,进行改变和替换。尽量让习惯使用的肌肉放松下来不做功,让不习惯使用的肌肉紧张起来能够参与做功。也就是说:用不经常使用的肌肉来替代和补偿经常使用的肌肉做功。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肌肉运动做功模式,并不断使之固化,养成新的习惯。这一步十分重要,是基础、是入门,是一个初级的换劲过程。体现在行拳上,就是初步具备了去僵求柔的能力。柔劲上身,是“放松”达到的第一个目的。</p><p class="ql-block"> 举例说明:下面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站立动作,来具体分析说明脚底部肌肉的用力情况,从而解释什么是:“用了多余的力”?什么是柔劲上身?什么是僵劲拙力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身体直立,保持静止不动时,我们会体悟到:我们的两只脚底部肌肉群,因受力均衡,从而会全面均匀的做功。所以给我们的感受是两脚很放松,身体很平稳,周身很协调,这就是:“不用多余力的力”的体现。这时人体对外力的应变能力最强。前来力可向后引化,后来力可向前引化,这时身体有变化的余地,感觉好象有弹性,这就是柔劲上身的最直观体现。</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们身体做略微向前倾斜的动作时,为了维持平衡,我们的两只前脚掌肌肉群、包括十个脚趾头肌肉群,马上就会紧张收缩做功。而这时脚后跟的肌肉群相对而言就会立马放松了下来。随着前倾幅度加大,肌肉做功情况就会逐步加剧!直至超过肌肉做功承受能力,人就会立马跌倒!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看出:前脚掌局部肌肉用力与脚部其它肌肉做功不平衡就会造成身体不平衡,情况严重就会失去重心而跌倒摔跤。这就是脚前掌“用了多余的力”的直观体现。这时人体的应变能力最弱。一旦有外力趁机向前引带或有外力从身后袭击,很容易被人击倒和擒拿住。因为人体不平衡就失去了变化的弹性,这就是浑身充满僵劲拙力的最直观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二、力的整合与重组 <p class="ql-block">  “放松”的第二步要求,要做到:对力进行整合和重组。从而练成刚柔相济之太极整劲。</p><p class="ql-block"> 行拳时,要对全身肌肉的用力状态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改造。要能调用尽可能多的肌肉参与,并使这些肌肉相互协调、同步均衡地做功,从而达到劲力更集中,形成1十1>2之强大整合力与能量。刚劲上身再加上第一步之柔劲,至此就基本具备了刚柔相济的太极整劲,这也是“放松”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这一过程非常困难,同时也更为重要,这其实就是第二次换劲过程。可使人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获得瞬间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神奇打击能力。 </p><p class="ql-block"> 这个结论已被央视用科学实验、客观数据真实地验证出来了。2011年12月31日,央视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专题制作了三期《太极拳是最高境界的击技术》节目,专题对传统太极拳之击技实战能力,进行科学的论证。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现实版的四两拨千斤之术,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破解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神奇击技之迷,提供了数字依据。</p><p class="ql-block"> 从“击打假人”这个测试的具体动作来举例说明。 击打假人时,每个受试人的手臂八块肌肉上,都连着肌电感受器,以测试发力时八块肌肉的做功状态。结果是:受试太极拳大师之所以能以绝对力量最小,但造成的伤害最大。其最直接原因,就是他能在瞬间,调用更多的肌肉,同步均衡的参与运动作功。这种同步性能高的发力方式,既能保护击打者核心区的稳定,提高击打者自身关节的安全,比仅仅一个拳头发力的方法,能够产生更大的动能。</p><p class="ql-block"> 同时,更多肌肉同步均衡的运动作功,还能减少了因局部肌肉过度疲劳,导致的劳损和不合理运动伤害,能减少分散和无谓的损耗。从而使行拳和“用力”更加科学和经济,也让全身气血循环,更加完整和顺畅,从而改善各种肌肉疼痛症状,全面提高身体素质。</p> 三、巧妙借用外力 <p class="ql-block">  “放松”的第三步要求,要做到:巧妙借用外力,从而练成太极人梦寐以求之巧劲。</p><p class="ql-block"> 要高度重视自身肌肉用力和地球引力、人体重心、运动惯性及其它多种外力的自然协同。使自身的用力与外力之间由原先的分立和对抗转化为统一与和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巧妙借用一切外力为我所用,并使之替代部分肌肉筋骨的力量 ,实现人与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从而为“少用力”以至“不用力”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彰显了太极拳,“尚巧而不尚力”的独特神奇技艺!从根本上反映了,习练者能否审时度势,及时地整合和驾驭各种内外在资源,获取战胜对手的能力和智慧。从而实现由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的转变,实现由技术层面向艺术神明层面的升华。这对自身主观能动性、聪明智慧、神经意识的敏感性,躯体感受和肌肉的同步协调做功,有着极高的要求。恐怕是自古以来,习拳者千千万万,而成手者凤毛麟角,万难进阶突破的最大障碍之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这一步是太极拳习练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第三次换劲过程,是相比之前两步换劲更为高级的阶段。只有能熟练掌握并完成这个转换,才能迈进太极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神明”殿堂。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击技实战中应用好太极拳舍己从人的原则,从而实现:“以巧对拙,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的神奇效果。这是“放松”要达到的第三个目的。</p> “放松”之综述 <p class="ql-block">  “春风只一事,吹开万重花”。行文到此,不由自主的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太极拳“放松”换劲的三次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与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人生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太极拳虽言“放松”,但并不排斥“用力”,更重视“换劲”。“放松”是前提和方法,“用力”是途径和桥梁,完成“换劲”才是结果和目的。 “放松”、“用力”、“换劲”三者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一个脱胎换骨、由低级到高级,层层深入,缓慢递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太极拳之“放松”,就紧密伴随着,这种改造和转换的程度而逐层递进的,是太极人永无止境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之所以十分重视“放松”。对初学者,却要求在习练时做到松紧合度。因为收缩和紧张是人体本来就会的本能习惯性反射,所以要用放松和自然的状态,去应对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是需要用抗压力方法反复训练的。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方法,可以让我们改变原先运动中多余用力、不均衡用力、过分用力、局部僵硬用力、不会借用外力的种种旧习惯,代之以自然、协调、同步、均衡和自如全新的太极拳劲力模式——这其实就是“放松”的真谛所在。</p><p class="ql-block"> 由此观之,我们苦苦追寻太极拳的“放松”的真正目的:不是不让肌肉用力,而是要求我们能训练出合理用力的能力,以其达到能实现太极拳换劲的目的。从而为迈向太极拳高水平、梦寐以求的懂劲阶段,为实现“由懂劲而皆及神明” 的终极梦想,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作者:新密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韩平杰,写于2022年5月冠疫宅家时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