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 共思 共成长——胶州市心理读书会八组五月读书纪实

九小心语

<p class="ql-block">  博览滋养心智,阅读精彩人生。根据教体局健康成长中心的安排,胶州市心理读书会8组的成员们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经全体组员商定,确定共读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每周一章,每周三全员云端相聚,共同分享读书的心得、感悟。具体开展情况如下:</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5月11日)</p> <p class="ql-block">段炳娥: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通过倾听彼此,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倾听他人,在尊重,支持的前提下,建立共同理解基础,借助赞美进行积极的自我赋能,使彼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p><p class="ql-block">赵忠海:非暴力沟通解决学生矛盾的步骤:1.认可学生的情绪,教会学生表达情绪。2.让学生说出事实,教学生区分事实和评判。3.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需求,找准我需要的是什么。4.让学生表达请求,我希望你怎么做,请求一定要具体,有具体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战晓晨:读完第一章我在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沟通方式,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p><p class="ql-block">邰欣欣:“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在交流的时候转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需求,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请求。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情绪、请求和命令,要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让学生们明白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的说教。</p><p class="ql-block">李琪:“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可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追求的沟通模式,让我们在沟通中温柔了对方,也温暖了自己。可能是初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目前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再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对方会很受益,但尚且没亲身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舒适感。我个人的主张是,自己的内心真正平和和舒服,才能生出更多的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刘亚楠:一开始对于非暴力沟通并不理解,沟通还有暴力不暴力之分?带着疑惑将这本书通读了一遍!原来这里的暴力并不是我们认识到的那种暴力,而是一种无效的沟通,这种暴力沟通的提现并不仅仅表现在争吵,反驳这些形式中,有时候沉默等也是暴力沟通的一种表现!我认为非暴力沟通可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矛盾!只要我们愿意运用这些方法!</p><p class="ql-block">梁倩:通过今天的读书交流,不仅仅给我提供的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更让我在老师们交流分享中学习认识到了学会沟通的重要性。就像书里写到的“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怎样积极的表达自己想法,同时又尊重倾听他人是一种智慧。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可以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他人,也让他人看见我们。可以是是一面墙,把我们和他人都困住。</p><p class="ql-block">周丽萍:非暴力沟通中的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包括了生命的时时刻刻。其中爱即是体会与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在这里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爱。还要注意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了解自己,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赵宁:我们可以利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我们的工作,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事关系,更重要的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家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爱和阳光。</p><p class="ql-block">马兰香: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感觉可以先记住这四个词语,然后反复揣摩。真正做到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原来的思维惯性里面出来,第一反应不是指责,而是理解,然后平和地表达需求,真的有难度。但特别值得去尝试,这四个词,相当于与人相处的导航。带你走一条全新的路径,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风景。</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5月18日)</p> <p class="ql-block">段炳娥:作为老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做不到专心,我们会提出要求甚至惩罚教训他们,那时可不可以给他们以机会,允许他们做自己一会儿,可能他的生理,家庭或其他原因如父母离异,亲人生病等因素,使他无法安心。需要我们去寻找,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倾听他的需要,和孩子共同探寻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那是什么蒙蔽了爱?道德评判,强人所难,进行比较,异化沟通,造成了我们心灵的隔阂。只有关注到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我们内心的不安,才能创造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邰欣欣:这一章里,我对异化的沟通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反思一下我自己,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都能在我与孩子、老公的平时的沟通中都能找到。其实指责孩子也是在回避我的责任,她练得不好,跟我没有好好陪她练习也有关系,所以孩子有时候会对我说,我不喜欢批评我的妈妈,因为错误的、异化的沟通方式,让我对孩子的爱带了功利的色彩,孩子也感受不到我的爱。</p><p class="ql-block">梁倩:在读第二章“进行比较”这一小节时,“如果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这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去比较学生。比较本身没有错,但往往我们比较的需求会伤害到一些孩子他们的感受。在比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同样爱人者爱己,内卷现象逼迫着我们不断和别人比较,无形中也让我们徒增了很多烦扰。通过这一章,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对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有多么大,希望通过慢慢仔细的阅读这本书,自己可以渐渐的学会如何和自己、和他人建立温暖、有效的沟通。</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5月25日):</p> <p class="ql-block">段炳娥:P28,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们学习方法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是的,当别人的行为、想法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时,我们往往会带有情绪地去评判对方,或者在自己习惯的文化背景下看对方。这一章要求我们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然后理解对方的需要,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达到彼此的情意相通,乐于互助。</p><p class="ql-block">马兰香:P27,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这里的评论是让你表达你在观察中所看到的现状,把你看到的表达出来,也就是当下状态的客观事实以及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表达出你的需要和请求,不要把矛头指向别人,对别人下结论。</p><p class="ql-block">邰欣欣:P28页的小诗,提到“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无论你怎么讲他都不会,然后我们就很愤怒,所以很容易给孩子贴切上“笨”的负面标签,其实我们如果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或许就会发现,其实他只是不善于一些知识性的问题,可能他的动手能力强一些,我们并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他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价他,被贴上负面标签,孩子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周丽萍:观察而不评论,观察是指我们看到正在发生的事并说出观察结果,而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像评价中负性的标签,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去了解一个人。在教学中应多聆听学生,了解他们内心想法,而不是批评指责学生,要放低姿态和学生做朋友,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与书携手同行,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智慧,一路书香,教师们也分享了书中最感悟最深的片段,共同思考,也让阅读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