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端午随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中需要仪式感,仪式体现的是生活的存在感,它使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和新奇,使这一天和其它天不同,使岁月凭添了长久的记忆和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能弘扬仪式感的形式是各种习俗、规矩,尤其是传统节日,除阴历大年、正月十五外,在民间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当属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和团圆节。过去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们特别注重传统的节日,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和喜庆,节日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美好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快又要过端午节了,端午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用意是祈福辟邪,驱毒灭瘟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这个端午节似又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寄托,也使我想起父母在世时过端午节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对小时候端午节记忆犹新,主要原因是过去我母亲对习俗特别看重,在我们小的时候很讲究过节,特别注重端午这一天进行驱毒避瘟,整个端午的习俗过场都会被小心翼翼的做好。我母亲的绣工好,早早的会给我们做好端午节要佩戴的香包,造型有心型的、蝴蝶的,还有各人的属相的,除了红红绿绿惟妙惟肖,是绝美的工艺品外,里边还包夹有麝香,那可是真正的麝香,是父亲特意提早购置的,所以香包戴好长时间后香味还犹存,另外还要提前准备好雄黄酒,我还记得是亲眼见过雄黄块的,有点像现在的黄玉,那时也是很稀罕的东西,要预先准备好以便在端午节这天用雄黄酒涂抹耳孔和鼻腔,认为它可以避毒驱虫。在端午节凌晨,母亲决对会早早的去野地里拔艾蒿,说是正好这一天清晨带着露水的艾蒿才好,编好后会挂在门楣柱子上,说是可以辟邪,也可以驱蚊子,当然这一天要吃粽子是少不了的。后来我父亲退休后,父母回到老家汉中洋县那十多年,那时市场更开放了,洋县人又有端午节买香包的习俗,我母亲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她的绣工终于排上了用场,于是做手工香包成了母亲的一门手艺,乐此不彼,常常有空就做,积攒下来等到端午来临前在市场售买。那几年每年过端午,我大姐都会专程回去,与两个妹妹一起帮母亲买香包,凭这一项母亲一年会有一笔不菲的输入,是她辛苦所得的私房钱,不过她老人家平时也舍不得化,最后还都是给我们姊妹贴补家用了,并且特意给每人买过金戒指作为留念,这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想念,无私的母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要快过端午,因为疫情阻遏,好几年没有回老家祭奠父母了,每逢佳节不免感怀万千,特此写下随笔记怀,愿天堂的父母安好,福佑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评论</p><p class="ql-block">文心一言(2024.3.22)</p><p class="ql-block"> 这篇《端午怀思》的文章情感真挚,文笔优美,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散文佳作。</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将端午节的习俗和仪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香包的制作到雄黄酒的涂抹,再到艾蒿的采摘和粽子的品尝,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温馨与欢乐的节日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其次,文章的情感表达非常到位。作者通过对儿时端午节的回忆,以及对父母深深的思念,将个人的情感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使得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尤其是结尾部分,对天堂中父母的祝愿和思念,更是让人动容,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此外,文章的语言流畅、生动,用词精准而富有诗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端午节的场景和氛围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份节日的喜庆和家庭的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