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理 文 庙

王天鹏

<p class="ql-block">文字:王天鹏</p><p class="ql-block">摄影:王天鹏</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天鹏</p><p class="ql-block">音乐:网 络</p><p class="ql-block"> <b>大 理 文 庙</b></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3日携夫人来到大理古城的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是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始建于明代初期。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具府、县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建筑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大理文庙主要建筑完成于明洪武年间,后经过多年的修葺,扩建,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光绪十一年(1885年),直隶厅同知卞庶凝向南移位棂星门和畔池,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文庙大门向东,门旁立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文庙中轴线为南北向,自南为照壁,前为泮池,上有石拱桥,池四周有石围栏,前为一高两低三跨式石牌坊,题为“棂星门”,石坊左侧为礼门,右侧为义路,坊后右侧为名宦祠、兴贤祠,左为乡贤祠、承祭祠,中为甬道至大成门,门上挂一大匾书“大成”二字,院中四角植柏树,大成门后中为甬道,两侧为东西两厢,院以方砖铺砌,四角植柏树,甬道直达大成殿拜台,俗称天子台,台高约1米,三周环以汉白玉石栏,后为大成殿,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规模宏伟,庄严大方,内供孔子牌位,中间的两棵立柱上雕刻两条盘龙。大成殿后为雁塔坊,重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面设斗拱,八个翼角飞展,中间以圆门贯通,后为崇圣祠,祠后为尊经阁,阁内祀仓圣,曾藏古籍千余册。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堂内有八扇格子门,镂空雕刻是艺术精品,工艺价值极高。堂下设射圃,旁立一小巧石坊,题为“柏苑”。崇圣祠右为兴贤、育才二斋。整个文庙占地10000余平方米,共有大小十三个院落。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只余大成门后古建筑保存完好。2003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作为云南古代文明发展的摇篮,早在东汉时期(公元85年),大理就成立了正规的儒学教育机构,唐代蒙舍诏盛逻皮建成了云南第一所孔庙,开创了云南文庙建设的历史先河。元代开始,大理地区普建文庙,明清时达到鼎盛。据说,在大理州辖区范围内,就有16所正规建制的明、清时期所建的文庙。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文庙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说:在大理,人们都很尊敬孔子,家长经常用孔子的“忠孝”、“仁义”思想教育子女。文庙在大理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以前每年都会举办祭孔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在大理古城也曾有这样的习俗,老百姓家里小孩出生后,要把小孩抱着,先到文庙抓一把土,揣在小孩的包里面,然后再走过吉利坡到武庙前,捧一把土放在小孩的怀里面,并默默地祈祷,表达内心的希冀和愿望,希望孩子将来长大文武双全。</p><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的建筑几经变迁和拆毁,2014年12月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16修复竣工。大理文庙的恢复重建,进一步延续城市文脉和丰富城市底蕴,发掘拓展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大理人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增进市民对古代大理的建筑风格、文化礼仪和尊师重教等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还可为省内外、海内外的儒家学术文化交流搭建平台,重现昔日大理文献名邦之风采,恢复重建后的大理文庙成为大理旅游的新景观和新名片,有效提升了大理的文化影响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