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盛气凌人、火气十足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怒吼着犯了“大错误”的孩子,此时整个世界的火山都因为你而喷发,你难以遏制的愤怒已经无法用你的语言表达出来,你恨不得用更多的嘴一起来喷射你的怒火。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你,你拿起电话,哦,是老板打来的,你立刻平息了内心的怒火,换成愉悦的口吻向老板娓娓汇报了工作的进度,在被老板表扬,你更是满心欢喜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还做得不够好,主要是老板您领导得好……”</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你是一个控制情绪的高手,明显能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不同的行为,盛怒和愉悦之间的完美切换仅仅用了几秒钟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疫情封控,一家人呆久了,什么毛病都暴露出来,也不想藏着掖着。所以,把最坏的情绪给了身边的人,好像几乎看不到家人的优点了。</p> <p class="ql-block"> 许多父母会因为饮食、穿衣、有没有主动做功课等问题而每日陷入同孩子的斗争中。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没有按照我们预定的期许行事,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更是逆向行事,完全不顾及家长的“好意”,要知道那可是家长人生的宝贵经验,“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初心岂能容忍孩子忤逆? </p><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多数此类家庭斗争都与我们的自负感、虚荣心、控制欲有关。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是为一些小事同孩子纠缠,就可能表明我们对孩子过分关注了。孩子的抵触直接触发了我们的坏情绪,坏情绪指导了我们不理智的行动——无休止地说教、铮铮有词地批评、难以抑制地发火……</p> “孩子,要求他们事事征得认同,把他们变成了小奴隶,受制于我们的裁决。如此一来,他们要么格外渴望获得我们的认同,要么事事依赖于我们的认同。无论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艺术细胞,是否有学习天分,是否有冒险精神,是否运动神经过人,是否乐感超常,是否富有梦想家气质,是否性格内向……所有这些都不能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正确态度。站在广义的立场上,我们没有资格裁定孩子该不该信教,该不该是同性恋,该有什么样的婚姻,有没有雄心壮志,或者具有别的什么特征。尽管孩子的行为还需要不断调整以符合某些基本规范,但他们最核心的本质必须无条件地得到赞赏。”(《父母的觉醒》) 我们要学会接纳所有的情绪,不要让情绪绑架我们的行为,想一想情绪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其他的事,我已经陷入焦虑状态,需要一个发泄口?感觉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我要控制这个小孩?我没有被孩子需要?还是自我否定——我真没用?<br> 这里有一个口诀:“情绪是情绪,事情是事情,有情绪不处理事情,有事情先处理情绪。”为人父母的首先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有意识到我要发火了,我快要发脾气了,火山马上要爆发了,只有我们觉察到了,才会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 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动机和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不好的情绪是否正在控制自己不好的行为,后果会是怎样?行为是否会导致关系恶化?要知道关系一旦破裂,弥补起来就很难了。找一个可以冷静的地方先接纳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来了,用两分钟冷静自己。可是我们往往是这样的:有了情绪发泄情绪、传染情绪,尤其是父母有了情绪,总是不知不觉找孩子发泄。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常常把担忧的焦点着眼于未来、在于那些尚未形成的事物,所以它会误导我们,使我们不能在当下真正地有所作为。真相就是,担忧是我们畏惧“当下”的一副假面具。</p><p class="ql-block"> 最好的状态是“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我们需要学会认真地活在当下,无条件真诚地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小孩,放下伟大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做不到事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多看自己能做到的,多看孩子的优点,不随便说孩子的缺点,给孩子随意下定义贴标签,就像老话说的“看破不说破”。</p><p class="ql-block"> “身为父母,我们只有学会守住本真而不去计较做了多少事,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受外在因素左右,才能使亲子关系不受焦虑和变故的干扰。当我们摆脱了自负的忙碌,转而关注真我,我们的世界观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将会发现,自己不再计较各种欲求,而是专注于奉献;不再感到内心匮乏,而是体验着富足;不再感到纠结,而变得从容自如;不再沉溺于过去,而是专注于当下。”(《父母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 父母可以刻意练习的行为(来自《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p><p class="ql-block">1.界定问题。</p><p class="ql-block">2.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 你能做的,是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安慰他,而不是惩罚他,或责备他想要你不想提供或无法提供的东西。孩子看到你理解他,你能保持情绪稳定,不会因为他发脾气而斥责他,也不觉得他的感受太…</p><p class="ql-block">3.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4.不要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上无能、冲动、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这无法帮他们进步。</p><p class="ql-block">5.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及青少年设定界限,另一种做法是检讨问题,逐步细分,让孩子了解他的思维流程。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p>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父母的觉醒》沙法丽·萨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