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真教育的践行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许庆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偏重于长篇小说、现代诗歌创作,现在尤其注重文学个体的作品批评和理论建构,如《苗得雨诗文赏艺》、《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等几十万言的文本写作及出版。所以当我从王晓瑜老师的手中接过厚重的《杏坛拾穂》打印稿,简单地翻阅了几页之后,立时令我大吃一惊。严格地说,《杏坛拾穂》并不全是通过幻想就可轻易实现的小说、散文、诗歌等类写作,而是一部关乎学者型教师内涵的理性甚至是理论性特强的突出著作。《杏坛拾穂》本身就是一位学者型教师充满创新观念与创新实践的自觉理论化记录的关于学者型教师标志的具有极大说服力的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王晓瑜老师堪称为新教育的践行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这样说是有绝对的现实依据的,因为《杏坛拾穂》的表达重心就在那里摆着。什么是新教育?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的,一个时代总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新教育是与旧教育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简言之,那些落后于时代、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就是“旧教育”,而那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新教育”。“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三个响亮的关键词。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在这方面,王晓瑜老师全做到了。那么什么是学者型教师?其内涵与外延又如何?对此概念各种版本、说法纷繁,总括起来大致可以这样陈述:学者型教师首先就该具有先进的超越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与理念,把教育改革与实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能力检验,并作为终身教育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者型教师即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除了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观念新是学者型教师素养的核心,他应具备五大素养支柱: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当今社会发展和我国目前教育现状,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现代教学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教学设计,立体思维,对课堂创造性的构想与策划,要能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加以研究、推广,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把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学生为己任,因此,我们把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有现代教育观念、会科研能科研并有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师称之为学者型教师。那么以此概念标准来衡量梳理《杏坛拾穂》,我们就可以断定:王晓瑜老师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学者型教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她具有相当广阔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育模式大相径庭。我在调入《江北诗词》编辑部之前,曾做了二十年的教学工作,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说是极为明白清晰的。为了追求升学率,极端强化死记硬背、加班加点,“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系统。而王晓瑜老师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考则不教不学的现象,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搞题海战术,忽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较牢固,但适应能力差,不会学习,不会生活,心理不健康,是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这就充分说明王晓瑜老师已开始反思、研究这些教育弊端,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确具有了“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的教育素质,这不就是学者型教师的素质吗?这除了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之外,就是她重视了悉心读书学习,尤其是关乎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的学习,这可从她的读书心得中略见一斑,我发现几乎每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里朴实的语言中都渗透出新教育理念的真知灼见,这须不断阅读与实践才能累积这些精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她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造性与创造精神,而且已经理论化。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一个真正有所成就的教师,必定是一位能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时刻地认识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如她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重视优秀生和中等生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她探讨研究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具体办法:“用爱抚感化其心灵”、“用闪光点增强自信心”、“用尊重与信任消除心理障碍”、“用其要求上进的心理培养意志力”,有理有据,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一直延伸下去,她认为“有差异没差生”,要“让每一位孩子在爱中成长”,“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等等,可以说已形成了关于“差生”问题的多角度的较圆满的研究课题,的确是不容易的。另外,我非常佩服她发明的师生“日记”体式的交流方式。她经常以批阅并回复学生日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更是学者型教师的发明创造,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用此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的,而且已经理论定型化!她的发明创造不可谓不多,如可以把班会开成《同一首歌》、用活身边的教育资源、师生朋友化的理解等。值得一提的是,她别出心裁地预想了“学者型家长”的创造,虽然实行上有难度,但我觉得有实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次,她在文学创作方面比较突出,主要指散文、诗歌方面的创作。这也是她学者型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学者型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什么也要懂”,纵观她的散文、诗歌创作,韵味浓厚,相当优秀。如《亦真亦幻云台山》《我心中的少林》《游拙政园记》《游周庄记》《上海行》《西湖行》,诗篇《守望杏坛》《杏坛漫步》《心仪南飞》等写得细腻,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爷爷走过98个春秋》《威严慈悲我奶奶》《梦中婆媳情》《我的“傻小姨”》《父爱无边》等,其放射出的人性、亲情善良光芒,必将温暖照彻所有孤独迷茫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人越是生活,越是创造,越是有所爱……”(罗曼·罗兰),曾经做过二十年教师的我是在相当激动中,读完了《杏坛拾穂》二十几万字打印稿的,并从中获得了不尽的智慧与力量。但愿王晓瑜老师在践行新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span></p><p class="ql-block"> 许庆胜:2011年9月2日于山东省莱芜市政协《江北诗词》编辑部</p><p class="ql-block">(许庆胜:《江北诗词》编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理事,北京中国城市诗歌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华文艺家》文艺理论编审、特约理论家,北京《新国风》文学杂志副主编,北京《中华国魂》丛书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