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仙翁寨 幸福前仙乡(中三)

水调歌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百年风云,风流百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前仙乡百年人文史梗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前仙人</b></p><p class="ql-block"> 1995年4月,由中共元氏县委书记李俊渠主持编纂的新编《元氏县志》出版。新县志《第三十六编·人物·元氏县籍在外党政军干部名录》中,收录了156名地师级以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元氏籍干部。其中前仙乡的就有20人。他们分别是:</p> <p class="ql-block">  牛家庄的<b>王庭槐</b>,后仙的<b>王奎禄</b>,西岭底的<b>牛建屏、牛玉俊</b>,石板沟的<b>牛志芳</b>,牛家庄的<b>孙文俊</b>,南子沟的<b>李滨</b>,口头的<b>李树夫</b>,北马的<b>武振声、武旋声</b>,西岭底的<b>赵有为</b>,后仙的<b>胡翼之、高树基、高五黑、高奎林、高克新、高树业</b>,前仙的<b>钱文亭、钱健民、钱文路</b>。</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里收录到的,并非是全部。县志上也明确注明“<b>部分应在录干部因种种原因未能入录</b>”。比如前仙乡的就有:</p><p class="ql-block"> 北马的<b>武梅妮、武秀梅、魏树忠</b>,口头的<b>李寿青</b>,牛家庄的<b>王德明</b>,东岭底的<b>牛泰恒</b>,北子沟的<b>秦风群</b>,南马的<b>张辰山、牛占英</b>,前仙的<b>钱明全、钱喜瑞、钱禄怀、方镛,</b>后仙的<b>张宽根</b>等。他们的职务也都到地师级。</p> <p class="ql-block">  如果统计到现在的话,人数会更多。</p><p class="ql-block"> 比如北马的<b>牛爱殷</b>,1996年左右在省农工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北马的<b>武生辰</b>,90年代在河北财经学院院长位上退休;后仙的<b>高书辰</b>,1999年升职到厅级的职位;后仙的<b>张二辰,</b>1998——2002年任职正厅;南子沟的<b>张国钧,</b>2015年退休,任正厅职十年……</p><p class="ql-block"> 在本县,走上正县级岗位的有:</p><p class="ql-block"> 前仙的<b>钱聚禄</b>,1983年县政协主席;前仙的<b>钱三树</b>,1990、1992年了两届县人大主任;口头的<b>钱志华</b>,1998、2007年两届县人大主任。</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至今,在县担任乡局级干部的前仙乡籍的达数十人。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超百位。从前仙乡走出去的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逾千名。</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永远是前仙人的榜样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五十年代初元氏县第一次教师大会期间,部分前仙籍教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  <b>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前仙乡无愧于历史上西半区文化发源地的称号。一个四五千人的山乡,不但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保持有两所高级小学,而且为全县输送了相当多的办学骨干力量,对乡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b>钱自修、张夕珍、李宽玉、牛三禄、魏忠恕</b>等,都是建国后元氏教育战线上的元老级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左上:中年时的武旋生。右:1985年接受捐款后,北马村民立的纪念碑。左下:1988年村支书武荣祥看望武旋生时看到和拿回的武旋生老的日常生活用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武旋生</b><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14——1990),北马村人,1929年考入省立八师,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宣传部长,1946年任太行专署民政处长、专员,1947年8月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皖西第二地委书记,1949年任开封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1953年任开封市委书记,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务。工作兢兢业业,生活十分简朴。1981年,以毕生积蓄和妻子各自向单位交纳1万元党费、1985年向各自家乡捐2万元用于建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王德明1923年生于牛家庄,1939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后在地方政府铁路部门任职,1984年从张家口铁路段职务上离休后,热心公益、关心家乡教育事业。2019年病逝,享年96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80岁时的王庭槐及其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  <b>王庭槐</b>1918年生于牛家庄。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954年转业铁路战线,任职铁路工程局、铁路物质管理局局长。曾参加三线和坦贊铁路建设。1985年离休后创办铁路老年大学、担任铁道部老年书画协会会长。王庭槐虚怀若谷,待人热情诚恳,宣扬正能量、传统文化不遗余力。2002年花1万元为为村小学购置电脑,并伙同同乡、战友<b>王德明</b>捐赠图书,三番五次叮嘱校长和老师:老老实实作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慕虚荣、把教书育人当成神圣职责。<b>王庭槐</b>老于2019年病逝,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 2000年李树夫(时年77岁)和去探望他的外甥方丙刚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李树夫离家时的老屋四合院。北屋五间是楼房,当时是口头村最漂亮的。系他的父亲1920年前后所盖。自1955年他父亲病逝后一直无人居住和维修过。照片是2016年拍的,2021年倒塌,今成废墟。</b></p> <p class="ql-block">  <b>李树夫</b>1923年出生在口头村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家,父亲勤劳能干。幼年时母亲病逝,上有一个姐姐,后来有了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李树夫自小天资聪明、爱学习肯钻研、有很强的爱心和组织才能。</p><p class="ql-block"> 日寇的入侵,打破了学业优秀、临近高小毕业的他的升学深造梦。在党组织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救亡之中。1938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主动积极,宣传我党抗战主张慷慨激昂,作战机智勇敢不怕死,超强的号召力、亲和力和组织能力,让他迅速成为革命队伍里一位不可多得的青年儒将。</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到1945年7月,先后担任元氏、赞皇青年抗日救国会、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农民抗日救国会主席、太行地委青年委员会委员。1945年7月到1947年11月,担任太行石门城委会秘书。1947年11月到1950年9月任华北局工业部副处长。1950年9月到1958年10月任天津工业部处长。1958年10月到1966年任天津工业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66年1976年,因为有跟陈伯达有过工作上的联系遭诬陷、审查,被监禁六年、停职十年。期间他心怀坦荡,为党为民族为人民谋福利初心不改、坚定不移。平反复出后的1976至1986年,担任天津市科委副主任、顾问,天津市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工作中更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对天津市的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事业功绩卓著。</p> <p class="ql-block">  <b>李树夫</b>一向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虚夸,特立独行,一切以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p><p class="ql-block"> 1958年、1959年,他所领导下的天津工业系统和科研所,没有一名科研人员被定性为“右派”。</p><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得悉老家开始修筑“口头水库”时,他没有凭借自己的职务出面阻止,而是通过拜托地理水利专家考察论证,出面说服地方部门最终放弃不切实际的决策,避免了劳民伤财和自然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p><p class="ql-block"> <b> 李树夫</b>一生为人民,廉洁自律,从不谋取私利,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和亲属。是他把姐丈带进了革命队伍,姐丈是凭自己的所作所为走到应有的位置。胜利之后,他只是把未成年的妹子带走,供她吃喝供她读书识字,参加力所能干的工作。尽管是姐替他奉养了老人,但三个外甥也都是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服务国家和人民而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2007年,为了家乡元氏脱贫致富,年逾七旬的他利用熟悉工业的优势,积极为元氏招商引资、帮助元氏兴办企业。不顾年高体衰、不受特殊照顾,跟他请来的工程师同住同吃。从设计、安装、试产、投产到市场开发,他都亲力亲为,处处排忧解难。这一企业当年就获得了6000万元的利润,并成为县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时招商引资的政策文件,他应当获得1000万元提成奖励的。但他坚辞不受。连花10万8万在天津或元氏给他购置一套房都拒不接受。</p><p class="ql-block"> 不光如此,为了回报第二故乡的天津,他还邀部分老干部一起,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在贫困山区蓟县设立了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奖励基金。</p><p class="ql-block"> 他的生平事迹一度被作为中央党校教材,编入《时代先锋——中国优秀共产党人》中。</p><p class="ql-block"> 2016年<b>李树夫</b>病逝,享年93岁。家人遵照他的生前叮嘱,把他的骨灰分撒于天津和口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