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陕北(六十二)-集市(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一首:延川美人</p><p class="ql-block">目凝春色面凝脂,情自端庄意自持。</p><p class="ql-block">雨打桃花含羞笑,风吹细柳小蛮腰。</p> <p class="ql-block">男人大步前跨,英姿勃发,女人小碎步紧捯饬着相跟上。头插一朵野花,俗话说:“长腰女子短腰汉。”女人长腰,即腰肢婀娜,走起路来风摆柳,沟子一扭一扭的,可骚情。敢是扭秧歌扭习惯了。男人腰短,五大三粗,浑身无尽的蛮力,耪起地来气死牛,忽拉拉地像一阵风。</p><p class="ql-block">越是年轻的男娃女娃越是时髦,越是新潮。那阵子,裤子讲究穿条绒的,也就是灯芯绒,纵向绒条的棉织品。一道道的蓝,或一道道的黑,女子家最爱一道道的紫,可美。鞋面也用条绒。我感觉这十分符合陕北人“青线线,蓝线线”的审美情趣。一人穿,人人也穿;一人爱,人人都爱。比着。攀比风甚时候也有,什嘛地方也有。不在有钱没钱,在心气。你漂亮,俄比你还要漂亮。看咱谁把谁比哈圪。要的是这个眉眼(脸面),爭的是这口气,就是这么圪,咋家?美是比较,一个人再美,日子再好,没有比较,也索然无味。</p> <p class="ql-block">交通工具,讲究骑单车,也就是自行车。一辆半旧的,已足以引人注目。一辆崭新的飞鸽或风凰加重自行车就会让人嫉妒了。嫉妒的好处是催人上进,越是嫉妒,越有人骑。女子家后面侧坐着,驾轻就熟,悠然自得。这不用训练,和平日里骑驴一个样样的。骑驴要坐在驴屁股上,不能骑在腰上。不是驴腰软,而是背上骨头多,像刀子一样。只有婚嫁引婆姨时小媳妇才正着坐,下面垫着几床花被褥。陕北女子花枝招展。冬天,上身大红大绿。夏季,小碎花的确良。再好的还有丝绸洒花褂,洒花即绣花,自已绣。人样好,穿什么也漂亮。手又巧,捯饬捯饬就更漂亮。路上的行人眼晴一眨不眨地盯着,“美得嘞。”</p><p class="ql-block">上坡时要费力推着走,下坡时要摁住闸。我见一楞头青耍二杆子,不的就是想在人前显摆显摆,忽拉一哈子从高坡上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冲了下来,铲乎掉到沟里圪。众人慌乱四散躲避。倒是那女子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一抬沟子(屁股),便轻轻松松地跳了下来,小巧如燕。站定,眉眼带着微笑,敢也是个骑驴骑怪了的。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在高原纵横驰骋的游牧民族从马背上跃上跃下的情景。二杆子晃晃悠悠,又下死劲捏了一下闸,掼在沟畔上,可唬人。</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穿着明显与众不同,清一色的蓝制服,带兜的,四个兜,上面的左兜插一支笔,和乡县的干部一样一样的。受苦人称为公家人。知青尽管衣裤上打了大块的补钉,尽管头上裹着一条白羊肚手巾,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细皮嫩肉的,刷浣的干干净净,破(白)个生生的,不像个受苦人。受苦人脸上满是皱纹,皱折里满是泥沙,历尽沧桑。漂亮的女子脸上也飘着一朵特有的高原红,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越接近永坪镇,赶集的人越多,人潮如海潮。老汉家用绳子拴着一头克郎子,尔喽尔喽吆喝着赶路。老婆家挎着荆条编的小筐一颠一颠地走。小筐子里放的新哈的鸡蛋和刚蒸的破(白)面馍馍。盼望着卖个好价钱,再去买食盐、火柴、烤烟。三、四十岁的壮汉挑着满满的一担柴,高过人头,足有一百多斤重。永坪镇以烧煤为主,但还是木柴好用。中央红军到陕北时,还不习惯灶火烧柴,而是用南方的火盆,烧炭。</p><p class="ql-block">四面八方的受苦人,拿什么的都有。</p><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了路遥《人生》中关于赶集的描述,记得有一段也是写的卖馍馍。</p> <p class="ql-block">永坪川看上去比青平川宽阔了许多,山也不再那么高,路也不在沟里,而是在半山上。坪的意思是黄土高原上的平地,永坪川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并重要,比延川县城要好。</p><p class="ql-block">永坪镇是历史名镇,1935年,徐海东率红25军长征到达永坪,刘志丹率红26军从清涧赶来迎接,两大红军在永坪镇会师,这里属陕甘宁边区核心地带。</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条公路也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自唐代起,这里便是关中通往北部高原延安、榆林地区的驿道,用来跑马传递文书。十里为一铺,六十里为一驿。因此陕北地名中多带“铺”字和“驿”字,例如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延川县有文安驿,延安市有甘谷驿。1935年修成咸榆公路,从咸阳到榆林,贯穿陕北,路经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全国之最,永坪油矿,我国的第一座油矿,成立于1905年。</p><p class="ql-block">1937年边区政府派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率人考察后指出:“延长永坪的石油,开采历史虽已30年,但并未枯竭。”</p><p class="ql-block">我认识的一位老前辈,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先生50年代曾在此工作。陕北的女子多以杏花、枣花、荞麦等乡野植物起名,李叔叔的子女则以永坪、玉门等油田为由起名,以此记录了他们转战黄土高原,戈壁大漠的峥嵘岁月,也为我们画出了一条线,陕北永坪一甘肃玉门一东北大庆……。</p><p class="ql-block">永坪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青平川,一是有公路,二是有油矿这样大型的国营企业,因此就有了配套的学校、医院、商店、食堂、邮局、信用社、文化馆,这都是青平川望尘莫及的。吃公家饭的人多了,购买力自然强,生活上也方便了许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