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瀚海情》第八章26

Xavier朱

<h1><b><font color="#167efb">(听语音朗读请点击右上方圆圈图标)</font><br><font color="#ff8a00">(阅读其他章节请点击上方圆形头像)</font></b><br><br><br><font color="#ed2308">《青山瀚海情》<br></fon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作者:朱云宝</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配乐:朱建刚</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朗诵:朱弘琛</font></div><div><br></div><div><font color="#9b9b9b">26</font><br><br> 岳山湖被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里。到了半夜,他在沙土地上仍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这时,他听到好像有脚步声在房顶上走动。竖起耳朵听时,忽然头顶上的天窗被拨开,一柱微光洒进这黑暗的土房。他正疑惑着,见一根碗口粗的树杆落到了地面,上部斜靠在天窗上。岳山湖明白了,他“噌噌噌”顺着树杆爬到了天窗口,刚要开口,被手掌按住了嘴,只听见一声带浓重维吾尔语腔的耳语:“进城……救命”。那个人一使劲帮他艰难地爬出了天窗,塞给了半个苞谷馕,牵着他爬到后墙檐的杨树旁,顺着树杆落了地。这时三个巡夜的人从大门口向这边走来,他俩就势卧倒在墙脚根,等巡逻的转了过去,那个人只用手一指,不容岳山湖开口,推着他向围墙下的一个干肥料堆走去……<br><br>(因故省略部分文字,请在音频中欣赏全文)</div><div><br> 沈芸与陆沙听了小常州谈的农场情况,心急如焚。沈芸顾不得自己尚在监督下工作,去约了卞真,又找到了靠边的冯新声和医院“当权派”潘梓年副院长,悄悄地从三个单位借了面粉,装上救护车。由潘梓年穿上白大褂,颈项挂着听诊器,亲自押车直奔农场。<br> 岳山湖留在城内,与陆沙等一起,火急火燎地打听小承的消息,设法营救。<br> 潘梓年押着一车面粉进入战斗农场。救护车刚驶进农场的“大门”,就被一群男女青年所包围。<br> 农场的“大门”,其实只是在戈壁滩的车辙边放了两块大卵石,旁边竖着一块用维吾尔文和汉文写着“战斗农场”的木牌子而已。<br> 汽车在女宿舍门外刚停稳,潘梓年忙从司机室走下,与看上去像个头儿的方刚握住了手。<br> “我是医院的潘梓年,给大家送粮食来啦!”潘梓年高声自我介绍起来,“大家受苦了,受苦了啊!”<br> 四周一片欢呼声,有几位女同胞忍不住流下了眼泪……<br> “小承和小岳呢?”方刚未见到这两人,急忙问道。<br> “有位姓岳的留在城里,与陆沙、卞真他们一起找那个……小承咧!”<br> “小承在哪里?”女青年中发出一声问话。<br> “听说……被群众组织抓……抓了。”潘梓年犹豫道。<br> 突然,已围在车后准备搬运面粉的青年们,一下震住了,都瞅着潘梓年。空气顿时凝固了似的,空旷的场地上一片沉静……<br> 杨兰娣拨开人群,向潘梓年冲过来:“你见到小承了?”<br> “没……没有!”潘梓年边摇头边结巴着说道:“听……那位姓岳的讲的。”<br> 潘梓年明白了面前的杨兰娣,与尚未见过面的小承的关系。方刚对他补充道:“一对未婚夫妻,本来马上要结婚的!”<br> 陈非娟和祝灵赶忙过来,扶着杨兰娣,悄声地安慰着。<br> 太阳还在杨树梢上搁着,救护车就把潘梓年、方刚、杨兰娣,还有陈非娟、祝灵,带进了这小城。到了沈芸家,得知陆沙和小岳还在“总部”交涉,一行人又匆匆向“总部”奔去。<br> 杨兰娣两天来未曾合上眼皮,精神憔悴,眼泪未尽。“总部”的人回答总是“他好着,放心,马上就放回去!”<br> 大家奔波了几天,最后答复说“傍晚接人”。这时,小承已被抓走四天了。<br><br>(因故省略部分文字,请在音频中欣赏全文)<br><br> 杨兰娣挣脱陈非娟和祝灵的手,向那辆手推车奔去,掀开大字报纸,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小承!小承……你怎么啦,我等你回去……小地窝子修好了啊!我,我害了你啦!”这震动六壁的凄厉哭声,嘎然而止。她昏了过去,身体直挺挺地向后倒下……潘梓年向前急跨一步,在杨兰娣的头部触到水泥地前,接住了她的身体……<br><br>(因故省略部分文字,请在音频中欣赏全文)<br><br> 杨兰娣由哭闹到沉闷,由拒绝治疗到听天由命,完全换了个人一样。农场几批同乡前来看望,她总是自疚自责地说那么一句话:“我害了小承,我害了他……”陈非娟和祝灵也陪她不知哭了多少场。<br> 杨兰娣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农场机关瘫痪,所有住院医疗和伙食费用均由潘梓年垫付。潘副院长像家长一样关心着她的病情,问寒问暖,向沈芸了解治疗方案。<br> 祝灵领兰娣回农场时,潘梓年专门陪着一起前往小承的墓地,听兰娣穿心凿肺的哭悼。兰娣昏死在坟头上,潘梓年用在部队学到的急救办法,把她救醒。<br> 汽车回到叉路口时,潘梓年要告别了。杨兰娣走下车,“扑通”跪在路边,一连磕了三个头,说道:“谢谢潘院长,好人哪,谢谢你啊!”说完又哭了一阵。潘梓年颤颤抖抖忙把她扶起,差一点也要对着她跪下。<br> 此后,这位潘院长,不时让救护车送医上门,同时为农场运送些米面和食油之类的东西。每次总要额外给杨兰娣捎去一份生活用品。<br> 过了不到两年,在“斗批改”过程中,无法生存的战斗农场急需“解脱”,一纸红头文件“改”掉了农场建制,“支边”青年都到昆仑山下的小城另行分配工作。<br> 潘梓年和杨兰娣在不少人说合下结婚时,他已年届四十了。婚后,对杨兰娣更是悉心照顾、百般呵护……<br> 杨兰娣明白潘梓年是个忠厚实在的好人。这个心地善良、个性执着、知好必报的女人,婚后对潘梓年是百依百顺、温馨体贴。在一个房盖下生活后,她才知道,有些平日在百姓中视为可敬可畏的“长”啊“主任”啊,原来生活得也很不轻松。像老潘那样,时时得关心着医院的事儿:有重危病人送到时,就要住进办公室张罗;平日总要盘算着医生、护士不够啦,思想抛锚的怎么说服啦,哪种药品缺了、什么设备坏了、救护车没汽油了,哪幢家属住宅快塌顶了,传染科病床紧张了,还有小孩子上学问题、大孩子就业问题,谁没提级提职甩挑子了等等,他都要去“管”。更让他烦心的,像哪个大官住院未侍侯到家,在工作上找茬了;谁的小姨子未同意接收,医院工作挨“斩”了;哪个部门未给“关照”住,院方应办的事儿被卡住了;乱七八糟的事不去掺和,是“两条心”;吃喝不到是“清高”了……让他左右为难极了。兰娣有次对潘梓年说:“老潘,人说做人难,我看做官更难啊!你,这样活着也真够累的!……人啊!”<br> “累点好,有趣!不然去图快活、贪轻松,你非‘休’了我不可!……不得已而为之啊!我就这么个样子了,人家要是看不上?我就跟你去种地咧!”潘梓年装出轻松的样子。<br> 杨兰娣生孩子时是剖腹产,婴儿胖乎乎的。潘梓年的母亲从老家赶来边城,见到孙子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心肝宝贝地寸步不离。带到三四岁,他母亲思乡心切,觉得几年不住窑洞,冻得两膝盖犯了“关节”病,非带着这个潘家独苗回老家传香火。老潘是对“孝”字看得甚重的人,只得让杨兰娣在哭哭啼啼中,眼睁睁看着儿子,随祖母而去。<br> 杨兰娣结婚后,原来农场的小姊妹间的来往更少了。潘梓年工作繁忙时,她就有了孤独感。儿子走后她回老家探过亲,对小承的母亲,心里充满了怜悯。那爱莫能助的窘境,使她久埋心底对小承的思念,突然翻腾了起来,夜夜难以入眠……从此,她又沉入了对小承受害身亡的自责之中,认为由于她让小承驾车进城而遭到了不幸,死后又一直未能找出凶手,让小承死不瞑目。她虽看出了这是有些部门不上劲为小人物认真申冤,是种“官官相护”式的推托,但“是我害了小承”的这块心病,始终郁结在她的胸中。她常常呆望着小承的遗像,思想也变得十分狭隘。想起少年时那拆字先生告知的可怕的“辇”字和母亲的唠叨来,就在心中说着:还是娘说得对,命中注定了的,是拗不过来的。‘命里有时总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br> 杨兰娣从老家带回的母亲遗物中,有几本线装的佛书,她开始阅读这些书籍。书中所论及的观点,竟印证了她的认识,平衡了她恍惚的精神。她不信鬼神,但渐渐地为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教所吸引,她要静下心来,省察自己、认识自已、磨炼自己,摆脱尘俗之苦、免生烦恼,不怨天尤人;她自觉无力去“兼善天下”,就信崇了小乘中的“独善其身”;她无能耐去改变乾坤,命中注定要受世俗所摆布。世上有那么多恶事,小承受了那么多苦痛,却没有哪个部门能为他伸冤雪恨;而做了那么多坏事恶事的人,还在呼幺喝六、吃香喝辣,甚至还大权在握、神气活现……经义上说“因果历历,如影随形”,“恶有恶报”,行恶者“犯戒受报”是天理;人应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不能因贪图而去伤天害理。学佛的人应是无所贪无所图的……她想到小承死得悲惨,留下个老娘在悲愁中苦渡;回想起在家乡、在农场时,与小承月下的相聚,常对着月亮冥思苦想:“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她想到自己当年一番雄心的幻灭、儿子的离去、老潘的苦心……她觉得这世界对她太不公道,而今生今世又无力改变,她在冥冥中寄希望于来世,原先狭隘的意识,终于泛滥而淹没了她。对现实的嫉恨,使她逐渐接近了“宿命论”;对今世的无奈,使她滑入了“轮回”圈中……昏昏然步上她母亲的老路,像是个未入庵门的佛门弟子。<br> “杨兰娣”这名字的来历,也有段故事。她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盼“子”心切,希望第三个是个儿子。她一落地,父亲就唉声叹气给她取了个“兰娣”,意思是“来个弟弟”。母亲信佛,常给“送子观音”烧香,谁知肚皮不争气未能如愿,一连又生了两个妹妹。母亲无奈地说:“认了吧!这是前世命里修定的,拗不来的。”<br> 还在读初中时,兰娣被母亲领到镇上拆字摊上拆了个字。这位“先生”人长得削瘦,倒有一副骨碌碌的眼睛,嘴一咂眼珠子一转,就会头头是道地说出一通套话。那天她娘把着她的手从字卷中拈出一个纸卷,上面写着个“辇”字。那位“先生”眼珠子一转问她娘:“你是问女儿的前程吧?”<br> “是啊是啊!先生,是问我女儿的前程!”她娘觉得这位先生第一着就说中了,心中好不喜欢,高高兴兴给了个“年庚八字”。<br> 那先生先说了一大套好听话,她娘已在心里乐了一阵。“这‘辇’者,龙车凤辇也,王后妃子所乘,当然是女孩家的前程了……这妮子日后非一般女子,是坐宫室车子的人,好命啊好命!”话峰一转又说道:“大嫂,不过说到不方便处,你不会生气吧?”<br> “不会的,先生!不会的,你尽管照直说!”兰娣娘催拆字先生道。<br> “从字面上看,你女儿今生的婚姻不会一夫而终,会有两个夫君,”拆字先生摇头晃脑继续说着,她娘心里“咯噔”了一下。“夫君是乘车而行者,说明此人是有一官半职、以车代步的人。车者交通也,汽车火车乎,天机难泄!……看来你女儿会离家稍远,近者无须车也,步之船之即可。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望大嫂权当我无事生非罢了。从字面上看,两夫虽并列,但不能同存,二夫不会同乘一车也。此两人均与‘车’有关,一个受车之福,另一个必然是受车之祸。望为女儿今后多加注意……”<br> 兰娣娘听完此话,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但仍连连点着头,满脸严肃得像拜菩萨一样。兰娣在旁边觉得很可笑,认为一个是信口雌黄,一个是问道于盲,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回到家吃晚饭时,她娘仍念念不忘拆字先生的“忠告”,见到兰娣把筷子伸着夹菜时,举起自己的筷就猛打了一下。这突然的击打,把兰娣夹着的青菜抛撒得满桌子。兰娣莫明其妙地看着气呼呼的母亲,还未开口,她娘就有板有眼地吼道: “看你抓筷子的手,离筷头那么远,这是要嫁到远地方去的,还不缩近点。拆字先生也说了,你啊,以后离娘那么远,谁照看你?”<br> “娘,你还真信啊……”兰娣明白了过来后露出了笑容。<br> “菩萨啊!阿弥陀佛,真作孽!不好瞎说的。”母亲紧张而认真地纠正着。<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