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夏夜里漫步在街头广场,随处可以见到玩直播或是自娱自乐唱歌的人们。去年这个时候听到频率最高的一首莫过于《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有的人唱的都跑调了,甚至有的达到一种声嘶力竭的境界,可还是唱的那么动情、那么投入。在此,我无意于评价这首歌于艺术水准的高低,但它的的的确确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歌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触动你心头最柔弱的那一块。它的火爆致使可可托海的旅游业绩直线上升,成为网红的打卡地,甚至很多人模仿这件作品,写出了不少以自己的家乡为蓝本的歌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大概只是杜撰了一个故事,当然,艺术又有多少不是杜撰的呢?只因艺术相对于生活而言更完美一些,喜的时候完美,悲的时候也同样完美。正因为现实生活往往缺乏这样一种“完美”的凄美,艺术才会引发欣赏者内心深处的某种同感或通感。欣赏者不但需要对喜悦的满足,也同样需要对悲伤的满足。明明知道那是假的、虚构的,却也忘情其中,因为我们的情感世界需要这样一个幻境,那便是一种妄念。现实中我们的经历往往终结了对事物的种种幻想,但艺术给予了我们对这种需要的满足,哪怕它只是一种暂时的致幻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前两天的一个傍晚,我遛弯儿时在公园里碰到一位以前的同事,他已经退休多年,但把退休生活打理的很好。他是个爱玩儿、爱唱的人,见到他时正支开一堆专业的直播设备,对着手机、麦克风开唱,很忘情、很投入。说真话,我觉得他唱的很好了。和他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在一旁的长凳上坐下来给他捧场。说实话,平时没有时间看什么直播之类的东西,一直以来,我对演艺直播类的节目一直持不屑的态度,认为那些不过是满足大众品味的或低、或俗的东西,但最近这种想法在逐渐转变。以前,我听歌、听音乐,往往选择打开电脑,或是翻出一张CD,直接听原唱了事。我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守着一个直播间的主播傻傻地听、傻傻地看,还要花钱刷礼物。但今天,我突然意识到:从某种角度来说,听原唱也好,看原唱也好,只能体会到对这件作品的一种相对单一的理解和感受。原唱版本或是经过“进棚”专业录制的明星版本固然是水平较高的,也会打动人(否则这件作品就不会流行),但对作品的解读只能是相对固定的,而各个主播则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可能,那句被我们说滥了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那些草根歌手的唱功、配器尽管不够完美的,但往往会带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心理共鸣,或是让大众体会到另类不同的感受,这是那些“纯净”的专业版所不能替代的。当然,关于“直播间”的吸引力,存在诸多因素,因人不同,各取所需,无关的因素不在我们探讨范围之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当代人已然被认为是“冷漠”的,但同时,人们的内心又恰恰是极其孤独和脆弱的,而通俗、简单的东西在这种时候却更容易、更直接地触动到你内心中最脆弱的那个地方。就像手心中的雪花,你稍微给它点温度,它就化了。所以,这就是很多节奏、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能够流行的原因。在火车站、旅馆、打工者宿舍等等这些地方,我们随处可见这些歌曲被手机的外放喇叭大声的播放出来。我曾经见过一位旅途中的打工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手里托着手机,木然地坐在那里,就那么一首歌,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