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专家:博士都不止。那么,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学历?</p> <p class="ql-block">  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殿试的前三名,是从一国学子之中,优中选优诞生的。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高考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状元,来表达一种赞美。也有人说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硕士和学士,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不是一种学历教育,而是当时政府为了选拔官员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关于科举制度最早开始的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如果非要拿科举考试和现在对应,其实科举考试更像现在的公务员考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般集中在10-11月份,是国家部门招聘的一种方式,一般面向对象就是大学生。考上之后,可以担任相应的职位。也就是说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 ,只要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无法“做官”的。</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考上状元、探花、榜眼,是直接可以进入当时的国家部门工作的。未来发展好的,可能是尚书、巡抚、总督甚至宰相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要想成为状元,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经历五场考试。</p> <p class="ql-block">第一场:县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试,顾名思义是在考生所在县举行,由县官主持,时间大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之后的考生称为童生,可以参加下一轮的府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场:府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府试,就是在考生所属的州府进行考试,由知府主持。当时的府,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能通过县试去当地州府参加考试,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要知道当时的很多人都没怎么出过门。出去考试也涉及到很多花费,所以说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科举这条路也很难走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府试的考生就是秀才了,成为秀才之后就有一定的特权了,比如古代秀才是可以免税的,还有就是秀才看到地方官员是不用下跪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场:乡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这个是三年才会举办一次。乡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委派的,一般来说是朝里文官,很多出自翰林院。考过之后就是举人了。在古代来说,考中举人就算是官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熟知的明朝著名大臣海瑞、清末著名大臣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场:会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试,这个是在首都也就是京城举行。也是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考过之后称为贡士。考上贡士之后,接下来要接受皇上的面试,从而成为朝廷的储备力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储备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场:殿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当然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在大殿举行,皇帝在上,考生在下。如果说会试相当于是笔试,那面试就相当于面试。最终录取的前三名就是我们说的状元、榜眼、探花。其实不只是录取这三个,后面还会有一部分,他们统称为进士。</p><p class="ql-block"> 成为进士之后,可以说未来的仕途就相对容易很多。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中进士之后开始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比如清朝的张廷玉。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二十年,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一路过关斩将,经历层层考试,最终诞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从科举制度以来,大概才出现过500多名状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的时代也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p> <p class="ql-block">唐代科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选官制度由来已久,到了隋朝创建科举制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基本定型。到了唐朝经过一系列改革,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在唐朝,进士及第是入仕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上也要很高的地位,当时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p><p class="ql-block"> 为了参加进士考试,各州郡在当地举行考试后,选拔学业、德行优秀者赴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称为“解送”。州县考试,合格者举送尚书省,谓之“乡贡”。乡贡在唐代贡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唐初,乡贡人数各州郡均有限制,但对有才华之人不做限制。可见才能才是根本实力。其后,乡贡大行,每年参加乡贡人数可达两三千人。</p><p class="ql-block"> 到唐玄宗时,整顿了贡举和学校,学校受到了重视,应举者竞相聚集国子监。李华等名士都是从太学登科入仕的。到贞元后,由于膏粱子弟都以在学校登科为耻,此时学校的地位才大为削弱。</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科举,县的考试,一般由县尉主持,府州考试,一般由功曹或司功参军主持,而京兆府解试则比同礼部。其考试内容,自初唐至武则天时期,实行贴经、试杂文、对策三场考试的制度已经正式确定下来。至武则天垂拱年间以后,又开诗赋取士的途径。中唐以后,这一取士方式更为突出,把所作诗赋的好坏作为录取人才的主要标准。</p><p class="ql-block"> 此外,唐代科举考试的一大特点,是行卷和请托之风盛行。请托之风始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此后愈演愈烈。比如在大和二年,太学博士吴武陵看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后发现他是真才实学之人,遂向主考官推荐杜牧为状元,但由于状元早已许人,所以不得已将杜牧评为第五名。可见,有时自己没有得第一名并不是自己不优秀,很可能是早许他人。而举子行卷的主要对象是达官贵人,同时,当时的著名文人和主考官都是举子行卷的对象。何谓行卷?行卷主要是通过书信及所献辞章,希望得到被行卷人的赏识和提携,一旦被达官贵人或文学名士赏识,即可身价大增。因此,有才华是一方面,另外得看是否有千里马,否则也只能泯然无名。</p><p class="ql-block"> 举子参加考试,唐代初年由礼部考功司主持,到了开元年间,情况发生变化。此时有礼部专主贡举。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实与当时参加科举考试人数太多有关。权贵子弟对主考官嘱请频繁,而仅为从六品的考公员外郎无力抗拒权贵的请托,因此提高主考官级别势在必行。故贡举由礼部主管,且由礼部侍郎一人专掌。此后,科举考试由礼部主持一直持续到科举制废止。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变化的合理性。原来由吏部属下考功司主持贡举,其既管选举由管人事,事权过重。而改由礼部主持贡举后,考试机关和铨选机关分离,增加了 考试的公平性。</p><p class="ql-block"> 此外,唐代考场在尚书都省,考试时间有时还安排在夜间。对于录取人数,根据当时情况,人数是不等的。而且,考试举人能否及第,主要由主持考试的官员定夺。到了宋时,则有皇帝定夺,可见,选拔用人权还是掌握在自家手中放心。由此,唐代的请托也才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和主考官搞好关系,可以少背多少儒家经典啊。</p><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束之后,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放榜。进士放榜是在春天,所以也叫春榜,时人由成为金榜。放榜一般在二月,也有在正月,时间不固定。榜头由黄纸四章竖粘而成,以毡笔淡墨写“礼部贡院”四子,和以浓墨写成的进士名字相映成趣。相当于加粗姓名以凸显进士名字。放榜时间是在凌晨,高考成绩公布是在夜里12点,所以,就像在等高考成绩的学生一样,士人们也会早早前去观榜。除了张榜公布,榜还要下发各地周闻天下,自己一下子就名满天下了,这是何等风光啊。但是现在不允许报道高考状元了,不过牛逼的终究还是牛逼啊!</p><p class="ql-block"> 进士放榜完毕还要参见宰相,自状元一下,一一通报姓名,在主考官带领诸进士向宰相施礼后仪式即告结束。结束后进士们还需向礼部侍郎或其他知贡举官员谢恩,毕竟是人家让你考中了进士,因此新科进士便成了主考官员的门生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叩谢“主”恩,进士们也有聚会活动,也称“期聚”。此时不要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出身资格。新科进士还要到吏部参加关试,由吏部员外郎试判两节。经过关试之后,这时才获得了吏部铨选授官资格,进入仕途。关试结束后,进士们会齐聚长安城东南曲江大宴,因此也叫“关宴”。关宴后新科进士还会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因而新科进士的春风得意和对主考官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提拔任用之权,于人于己,可见怎么说都不为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