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方山旅游风景区,方山因山顶平滑似印章,又称天印山。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六朝的第一个朝代,就被纳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特殊的火山地质让方山的植被生长尤其茂盛,遥想古代山民砍樵,四周风景宜人,甚是自在快乐。<div>有诗为证:《天印樵歌》明 朱之蕃<br>巨灵斧削青芙蓉,覆斗秣陵印作峰。<br>曲径逶迤凌陡壁,山樵攀扪历高墉。<br>丁丁木韵传幽谷,隐隐歌声杂□钟。<br>四望砥平空翠合,探奇何处见行踪。</div> 方山旅游风景区内众多景点指示图(腾讯地图 ) 导航一下,坐地铁1号线到天印大道下车,转公交812路到方山站下车,穿过停车场终点方山风景区(北门)集合,这是领队林晨老师在介绍有关方山的知识。 龙头凤尾石 蒋介石自选墓地 南京是国民党首都,总统府所在地,蒋介石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自喻为孙中山的学生,因孙中山死后葬于紫金山,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死后也要做中山先生学生“。在位期间曾亲临方山为自己选择墓地,意与中山陵形成对陵,死后也要师生相敬。<br>据当时国民党报刊载文,当年选墓址领路之人方山脚下横岭村民丁福智的描述,1946年秋天,蒋介石一行携风水先生,带罗盘等物曾来方山,在方山东北麓坡地勘察地形,选择墓地,还做了适当标志,后因国共形势变化,国民党固守南京无望,死后葬于方山自选墓地的愿望无法实现,自选墓地终未能动建。 位于山北坡的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属于金陵名刹、“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定林寺塔位于方山北麓,是南宋所建上定林寺的附属建筑物,建于乾道九年(1173),定林寺寺庙尽毁后,仅此塔独存至今,已有849余年历史。方山斜塔建在流沙与乱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称奇迹 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盘入口处。十八盘位于定林寺南部略偏东,约从海拔110米至山顶陡崖处,旁侧和沟谷中有出露良好的玄武岩层,其岩流单元结构清楚,1948年地质学家程裕淇先生曾详细考察该路线。 《天印樵歌》明 朱之蕃<div>玉皇天玺落尘寰,<br>虎踞龙蟠守护间。<br>有感异光生紫气,<br>无知嬴政断方山。<br>夕归仙鹤洞玄宿,<br>月出禅钟佛寺关。<br>莫管六朝谁是主,<br>樵歌吹笛醉红颜。<br><div><br><br></div></div> 石龙池地处于火山通道位置,出露岩石为辉绿岩,池水是辉绿岩中的裂隙水,用玄武岩块砌成的水池,终年不涸。相传海慧寺僧人每天到池边淘米时,池底一条龙浮出水面,向僧人要米吃。忽有一天,僧人正施米喂龙,被经过此池的俗人看见,龙即刻潜入池底,龙背未及潜入,龙已变成石龙,从此池中石龙脊背永露。 三生石 在石龙池和仙人棋座旁有一奇异石群,共七块组成,能敲出七种音色,相传这就是“三生石”。 火山口。方山是500万年前火山爆发后形成的死火山,从山下东面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形成的丘陵,和火山停止喷发冷凝后形成的这块岩浆包可以看出,这里就是500万年前火山爆发时的火山口。 岩墙 情人树 石龙井 祖龙顶 祖龙顶位于方山东南麓。因金陵有“王气”,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来到金陵方山,登临此顶“挥鞭赶山,断石垄,泄王气”。保“秦国江山”万子万孙,相传这一鞭子打下去,将方山山顶赶为赤山,鞭子收回来带回的土落成现在的东山。后来这里的百姓就将秦始皇(即祖龙)当年登临方山的独秀一峰叫做“祖龙顶”。 洞玄观遗址前留个影 洞玄观:相传为葛玄白日飞升处。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名洞玄观。东晋时,有郑隐、葛洪等名道士来游。观宇宠丽,人流日盛。唐贞观六年(632),并入岩楼观。宋改崇真观。元至元二年(1336),遭兵燹,独存葛玄遗像。明洪武年间重建,成化、万历年间重修。有山门、三清殿、仙公殿等,道院4房,正殿奉葛仙公像。有仙翁洗药池、炼丹井、药臼等名胜。民国时,无道士看守,洞玄观废。 洗药池 炼丹井 白龙凹 白龙凹瀑布在方山的南部半山腰环山路边,白龙凹瀑布有着它独特的景观,常年细长的流水,抬头仰望,流水倚石而下,雨天中形成的瀑布更为壮观,形成方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白龙涧 ,不是雨季看不到流水潺潺及瀑布。 这里是方山宝积庵遗址,忠王李秀成在此被俘。<div> 1864年7月22日,太平天国将领、忠王李秀成在南京南郊的方山被曾国藩部俘获。李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政治军事领袖,曾向洪秀全多次献策但均未被采纳。南京城破后,他率残部,携洪氏幼子突围,至方山被擒。</div> 寻找八卦泉由此下山 <br>网上介绍八卦泉位于定林寺西则山腰,因泉下地块形似八卦图,原先定林寺和尚耕种的两块和尚田象八卦图形中的阴阳眼,八卦泉因此而得名。这是一眼日产50吨以上的优质矿泉水泉眼,一年四季水量水质稳定,经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多时段多次测验分析水质稳定,达优质矿泉水标准,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当年定林寺全盛时常住僧人达三百余人,生活用水全赖此泉,僧人还在泉水下用此泉水灌溉耕种“和尚田”。上世纪70年代山下方前村引此泉下山供一村人饮用,该村是当年周边出名的“长寿村”,八十岁以上老人很多,且村中少有癌症患者。<div>我们只找到一处水箱,是不是八卦泉就不得而知了。</div> 坚持走完全程的道友留个影,今天徒步2500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