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以西约2公里滇池湖畔的大观公园内。大观公园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年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而得名。大观公园面积达700余亩,为昆明市区最大的公园。</p> <b>大观公园大门</b> <p class="ql-block"><b>大观楼</b></p><p class="ql-block">大观楼为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因大观楼长联而闻名。大观楼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巡抚王继文兴建。道光八年(1828年)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七年(1857年)长联与楼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年)再修。大观楼被列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大观楼为一座三重檐攒尖顶云南传统古建筑,平面呈方形,底层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四周设有月台,南面面水,月台东西方向宽21.30米,进深4.75米,台高1米,设有石栏杆,通过七级台阶下到地面,使大观楼的正面蔚为壮观。月台南北方向长18.90米,北面月台因西面缩回,宽18.60米,进深2.40米,由于北面地坪抬高,月台仅0.15米高。整个月台周边为石灰岩方整石所砌,上墁石板,建筑西面和长廊相接(长廊为后建)。 <br>大观楼的平面布局简洁,主要入口在南北向,东西向各有两道拱形小门。两座楼梯在建筑东西两侧,从底层上楼到二层,经过廊再进入室内,走廊和室内用樘板门窗分隔;三层没有外廊,通过楼梯直接进入室内。<br>大观楼主体为三层全木框架穿斗结构。方形布局的柱子分为檐柱、金柱两层,金柱由四根间距为5.2米、柱径0.4米的通天柱从底层直伸到三层屋面,和梁架一起构成支撑建筑的主体框架。<br> 大观楼屋面采用金黄色琉璃筒瓦、脊、宝顶及兽头,灰色底瓦。宝顶造型独特,宝顶和四脊上的走兽之间坠一铁链。脊采用七线脊,即用七层构件组成的脊(用花蓝、托盘砖、瓦组成)。挑头采用龙头状木雕,由于挑头过长,固挑头下安有吊牙(装饰物)。两层檐枋之间设有吞口和如意托(装饰物),檐枋下有挂落(北方称倒挂楣子)。大门的安装,下用石门枕,上用连楹,门扇、窗扇的中部为透空斜格梅花纹样、两头为木浮雕,门窗均漆果绿色。建筑外装修为栗色柱、白墙,柱头、梁坊采用云南风格彩画。 <br>一楼南门匾额为李漱泉书“大观楼”,两侧为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咸丰皇帝题赠“拔浪千层”匾挂于二楼正中。<br> <b>大观楼长联</b><br>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发,傲然撰书一百八十字长联,把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长联一出即惊动四方,人们争相传颂,名扬天下,被誉为“海内第一联”。毛泽东称其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br> <b>长联全文<br>上联</b><br>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r> <b>下联</b><br>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r> 大观楼近华浦至今完好保存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来兴建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其中有近华浦四方八角穿心重檐门楼,单檐歇山雕花门窗的催耕馆、观稼堂、澄碧堂等古建筑,造型别致的牧梦亭、涌月亭及沿湖长廊。 <b>四方八角穿心重檐门楼</b> <b>大观公园风光</b> 大观楼既与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同时,其昆明“五墨”彩绘及挑檐檩枋头木雕均为象头或花卉图形等,又具有地方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