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之春(9)——长廊两侧春光好

曾湘敏

<b>全长728米的颐和园长廊,北依万寿山,南邻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其273个廊间的枋梁上,绘有14000余幅彩画,是到颐和园的游客的必游之地。本篇不介绍那一幅幅精美的彩画,是和大家一起欣赏长廊两侧的春色、春景。<br> 所发图片,是多次拍摄积累的,将按照由东往西的程序展示,并注上拍摄时间。</b><br> ↑(1)过了仁寿殿西侧院门,便来到长廊的起点——邀月门。匾额上的题字出自光绪御笔。匾呈竖型,很像量谷物用的斗,故称“斗匾”。表示此地地位等级很高。 ↑(2)邀月门是垂花门形制。门前一株古玉兰,正盛开。(4月8日) ↑(3)过了“邀月门”踏上长廊,右侧山麓下是一座从来都是大门紧闭不开放的“养云轩”,是乾隆时期的建筑。 ↑(4)养云轩的门额书“川泳云飞”,取自唐代诗人韩愈的“鱼川泳而鸟云飞”。 门前有石桥两侧有莲塘,名为“葫芦湖”。 ↑(5)这次我留意这座院子,那是因为院子里的碧桃树开花了(4月26日)。这里曾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 ↑(6)沿着长廊继续向西,过了留佳亭,在昆明湖“对鸥舫”处,有一排榆叶梅,盛开着鲜艳的花儿。(4月8日,图6-13) ↑(7)站在“对鸥舫”拍摄昆明湖畔的榆叶梅。 ↑(8)原来这一排榆叶梅植在长廊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的寄澜亭前。 ↑(9)榆叶梅特写 ↑(10)透过榆叶梅眺望十七孔桥 ↑(11)眺望西堤上的玉带桥。 ↑(12)眺望西堤上的镜桥。 ↑(13)为了在寄澜亭里拍摄这张由亭、榆叶梅、昆明湖、十七孔桥组成的画面,我们特地把握住榆叶梅盛开的时节,还选择一早前往拍摄(游人少)。 ↑(14)过了“寄澜亭”不远处,万寿山山麓下,有一处牡丹花坛。(4月26日) ↑(15)再往前,在到达排云殿前,有一紫藤花架。(4月26日,图15-19) ↑(16)这个紫藤花架坐落在“介寿堂”的垂花门前。这里原为乾隆年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是帝、后拈香时的休息处。 ↑(17)站在“介寿堂”的垂花门上,以长廊为背景拍摄紫藤花架。 ↑(18)架上的紫藤花正盛开着 ↑(19)紫藤花近景 ↑(20)长廊东段在到排云殿时,有一个折点。并穿过排云门再连接上长廊西段。就在长廊折点处,有一棵楸树,满树挂着花儿。(4月26日,图20-22) ↑(21)楸树树梢上的花儿,正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相呼应。 ↑(22)楸树花近景 ↑(23)在排云殿西侧,与东侧介寿堂相对的是“清华轩”,门外的两株海棠花正开着花。(4月15日。图23-24) ↑(24)站在清华轩的垂花门拍摄海棠树,背景正是长廊的秋水亭。 ↑(25)继续向西,来到长廊的清遥亭,此亭与颐和园的“听鹂馆饭庄”正对着。饭庄前的两株海棠花开得很茂盛。(4月15日,图25-26) ↑(26)饭庄大门上的“金支秀华” 匾额,似乎是用来赞美饭庄的菜肴的。 ↑(27)饭庄前有一株玉兰,3月18日雪天,我们经过时,玉兰花还含苞着,4月15日经过时,花都谢了。过了清遥亭,便是长廊的西段石丈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