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我们包车从大同出发,在打卡悬空寺、恒山及应县木塔后,晚上入住五台山台怀镇。</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五台山台怀镇的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如需全程游览,至少需要2天时间,但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佛教徒,上五个台没多大意义。我这次来主要是感受一下,五台山佛教氛围,故选择了半日打卡游。</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就是按我半日游去过寺院的顺序编写。</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另外每个寺院的布局和佛像等都有好多故事可讲,本美篇只选择有特色的介绍。</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寺院殿内的照片及相关公绍均来自网络。另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五台山,我从网上选择下载了我去过寺院的视频(本美篇中所有视频,均来自网络)。视频总时间优限制在30分钟之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山形非常奇特,东西南北中各有一座巍巍巅峰,五座巅峰绵延起伏,若能俯瞰,便是一个巨大的莲花掌,台怀镇就坐落在掌心。相传文殊菩萨骑狮子驾云到东土震旦国,俯视五台山山形,遂欣然下凡驻锡弘法,由是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来到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分身五尊宝像分别镇住五台,所谓“东台聪明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 “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千百年来,来自十方的虔诚信众,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一座一座巅峰朝拜,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后,才能称作“朝五台”。</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登五个台,必须要增一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台怀镇09年设立日升达旅游汽车公司,台怀镇内环保公交车由其独家经营。同时提供登台顶的交通服务,登五个台顶另购票350元,11座面包车。</p><p class="ql-block"> 早7:30出发,下午5点方回,每个台顶仅停留半小时,其余时间均花在陡峻、狭窄的盘山路上。</p> <p class="ql-block"> 台怀镇上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有多路公交车,可到达各寺院附近 。也可以步行,或选择打的前往。 </p><p class="ql-block"> 14日早上,我们6点45分左右出发,约7点步行到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其它四个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还有一段与一个朝代有关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明代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p><p class="ql-block"> 三公主为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廷为笼络具有势力的汉族大官,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龙。后来,吴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吴应龙及其子吴世霖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来五台山殊像寺。</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寺内有个因失恋而来这里削发为僧的年轻人,他精通内典,常与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听见后,以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试图将三公主与年轻和尚烧死。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文殊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p><p class="ql-block"> 大殿高出地面1米,殿宇宏大,巍峨壮观。大殿长26.3米,占地总面积989.5m²,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文殊殿堂。殿前的月台宽广,踏垛散水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佛台上供奉着文殊骑狻猊的巨像,总高9.87米,坐骑狻猊高3.05米,四蹄蹬地,显得稳健有力,昂首竖耳,双目圆睁,腰身和腿部蓝底白点,颈部上有深绿色的卷毛,腰间挂着鲜红色的穗缨。狻猊背上披着棉垫,上置莲花宝座,花瓣总共分为上下两层,总共108瓣,每一瓣上塑有一尊小佛。</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右腿盘曲,左脚垂踏莲花,半跏趺端坐其上。菩萨头戴五佛冠,眼若青,双耳修长,生态庄严。千百年来,殊像寺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左前侧为于阗王,右后侧和左后侧分别是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他俩在交谈,在于阗王和圣老人之间还有一位修罗多,他接过于阗王牵引的缰绳,表示于阗王该休息了。在文殊骑狡貌像的身后两旁立着四尊女供养菩萨。在上述群像的前两侧,左为护法韦驮,右为密迹金刚…</p> <p class="ql-block"> 说起殊像寺这尊文殊驾狻猊像,传说是“神塑”。</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塑此像时,由于匠人塑技不佳,脑袋总是塑不成:不是大,就是小,再不然就是五官不端正,一言以蔽之,塑像的头和身子不相称。有一天,塑像的工匠正在揉荞面做饭,天空突然出现一朵彩云,很似一个佛头,工匠赶忙用荞面把这个佛头塑下来,然后再用泥仿塑,不知是什么原因,仿塑几次都不如荞面的理想。后来干脆将这个荞面佛头安在塑像上,这尊佛像就是这样塑成的。</p><p class="ql-block"> 据民间传说,原来的寺名叫做殊祥寺,从此改称塑像寺。“塑像寺”的“塑”和“殊”字,按五台语是同音,慢慢地就叫成了殊像寺。如果佛身是泥的,佛头真是荞面的,在塑造史上,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三面墙壁上,从上到下悬塑着五百罗汉渡海图,既像锦绣的挂毯,又像巨大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描绘出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p><p class="ql-block"> 满殿飞舞的悬塑,把这尊大佛衬托得更加庄严宏伟。五百罗汉为什么要渡海?有人说:一是为了聆听龙树菩萨的讲经;二是至文殊菩萨的故乡去朝拜文殊菩萨,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下图3:为阿难和迦叶</p><p class="ql-block"> 下图4: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我觉得,应该是济公和尚。</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像身后是悬塑扇面墙,扇面墙背面有倒坐观音悬塑一组。中央为观音菩萨结半跏坐于佛台,身后也是悬塑嶙峋山石。</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可介绍的内容,还有好多,如般若泉等……下面介绍几处,我认为值得一看,而一般游客不太注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下图1)</p><p class="ql-block"> 寺后院有一幅壁,对联也很有意思:问观音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下图3)</p> <p class="ql-block"> 视频:殊像寺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参观后,步行前往塔园寺。</p><p class="ql-block"> 塔园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p><p class="ql-block">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现已被人们视为五台山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p> <p class="ql-block"> 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饰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p> <p class="ql-block"> 塔园寺内还有一座文殊发塔</p><p class="ql-block"> 文殊发塔,俗称小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寺僧圆广重建,后遭焚烧,其后又有重建。喇嘛式砖塔,通高十米。</p><p class="ql-block"> 据传塔内收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故名。塔基平面八边形,高二十厘米,每边宽一点八五米,周边雕有覆莲花瓣,塔座为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覆钵式,上置束腰须弥座一层,塔刹由十三层相轮、华盖和铜制宝珠组成。</p><p class="ql-block"> 据说,早在北魏时期,文殊菩萨为宣传佛道平等,曾化作贫妇到寺乞斋,随后留下一把头发。为此,五台山和尚便建塔藏发,不时叩拜。文殊发塔虽不及大白塔雄伟,但因供奉着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头发,前来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视频:塔园寺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 离开塔园寺,步行前住五爷庙。</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也称万佛阁,与大白塔相毗邻,是通往显通寺的又一条路径。寺庙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p> <p class="ql-block"> 五爷庙面积不大,占地只有两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四座,它们是:五爷庙、万佛阁也叫万佛殿、文殊殿和古戏台。就因为有了五爷庙,这里成了五台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之一。后来,当地的老百姓也习惯把万佛阁叫做五爷庙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庙的第一个庭院,前边就是供奉五爷的殿堂,满院的人,都在朝拜五爷;右手边是万佛阁;后边就戏台。传说中五爷喜欢看戏,人们就在五爷庙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就是五爷庙戏台,也是五台山唯一一座戏台。</p> <p class="ql-block"> 在五爷庙殿最前正上方有"龙参"二字的匾额,当时问了寺庙的和尚,但我没听清楚。后到网上查阅,资料也不多。其中有个说法我认为比较靠谱,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匾是当初康熙御赐的,关于"龙参"二字有两种意思,其一就是说该殿之五龙王是康熙亲自参见过的,非同寻常;其二呢,就是皇帝在古代被誉为"真龙天子" 五爷呢是龙王第五子,也是龙,所以康熙皇帝和五爷互相参拜,所以被称为"龙参"。</p> <p class="ql-block"> 踏上台阶,眼前庙门被栏住了,隔着铁棚拦朝里看:明柱则镶嵌着一副对联:“殷雷激电滋百谷以盈百宝;甘露和风鼓万物而洽万民”。</p><p class="ql-block"> 里边悬挂的大匾写着“广济龙王菩萨”,在匾的右侧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中央供奉着一尊金脸五龙王。</p><p class="ql-block">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农作。文殊菩萨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便去东海龙宫借了一块清凉宝石——“歇龙石”,改变了这里的气候。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所以他们尾随文殊菩萨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歇龙石”。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于五爷庙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好多……</span></p><p class="ql-block"> 因五爷庙,一般游客是不能入内的,故殿堂内无法作介绍。下面三图来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万佛阁为寺内最早建筑,建于明万 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殿宇坐东向西,面宽三间,两层三檐歇山顶,上下两层,下层主供毗卢遮那佛,周围围绕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万佛阁”因此得名。上层正中供地藏菩萨,两侧为十殿阎王,悬有明 年间所铸铜钟一口,重达7000斤。</p><p class="ql-block"> 因底层不能进入,二层又不能上去,故无法再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 在龙王殿之后是文殊殿,为新建的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供奉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p> <p class="ql-block"> 从五爷庙出来,步行几百米到达广仁寺。</p> <p class="ql-block"> 广仁寺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为罗喉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名广仁寺。这是一座兼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119.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班禅行宫、观音阁。左右配楼严整齐备,营造精巧。寺内佛像均为铜质,镀以赤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喇嘛在做佛事,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寺内景色</p> <p class="ql-block"> 离广仁处不远处就是罗睺寺,五台山五大禅处的两座黄庙,一座是菩萨顶,另一个是罗睺寺。</p> <p class="ql-block">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显通寺十ニ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分出时初名为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此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喉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明成化年间赵恵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寺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 </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五台山上保存最完好的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罗睺寺的第一进院落里,有文殊菩萨相关的另一处灵迹——文殊塔,俗称松树灵塔。早以前,这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历史上的五台山经常会出现神灯瑞相,一般都是从这棵松树开始,然后移动到大白塔的宝瓶上,再移到大圆照寺的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大松树有一年突然枯死,罗睺寺的当家师感得一梦并按照梦中的指示,用主干塑造白文殊像供于文殊殿,将其余部分埋在原处并在上面建造了这尊“文殊塔”,也正因为这样的缘起,该塔也被大家称为松树灵塔。</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罗睺寺的第一重殿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额以满、汉、藏三种文字书写;左右的钟鼓楼亦为单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 殿前的一对硕大雄浑的石狮为唐代旧物,是寺内有两大镇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 第二重大殿堂为大文殊殿,三开间殿,单檐歇山顶,四出廊。</p><p class="ql-block"> 殿门前抱柱上有联:“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p><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佛台上塑白文殊菩萨骑狮像,左塑善财童子作膜拜状,右塑修罗天、于阗王,后墙两侧供奉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殿两壁皆置佛龛,面供奉着贤劫千佛,佛龛下供奉着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 殿前设月台,月台立石碑五通,其中弘治(1492年)的1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通,其余三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p> <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殿堂是大雄宝殿,五开间殿,四阿顶,前置重檐抱覆,殿内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左)、药师佛(右)。</p><p class="ql-block"> 三世佛前供奉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三世佛两旁供秦八大菩萨,他们头戴珠而带清秀,身披璎珞,手托供品、法器,形象生动自然。殿内还悬挂着乾隆帝御匾两块,分“慧灯净照”、“意蕊心香”</p><p class="ql-block"> 殿前立康熙十一年(1672年)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御制石碑两块。</p> <p class="ql-block"> 第四重殿堂是大藏经阁。该阁面阔五间,重檐硬山顶,两层均出前廊。底层擎檐柱上有联:“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p> <p class="ql-block"> 底层开花现佛殿,殿内正中砌砖台一座,呈正方形,砖台正中装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代表苦海,水浪之上刻着行走的18罗汉,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p><p class="ql-block"> 圆盘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厅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托佛、药师佛、弥勒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里供奉一尊佛。殿后壁中供奉观音菩萨、金刚萨埵。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藏、蒙、汉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一套。楼上北面供奉罗喉罗尊者。</p> <p class="ql-block"> 据网上资料介绍,在藏经阁的二楼,供奉着一尊罕见的宋代罗睺罗真身像。相传唐末至后梁之间(公元847——926年),罗睺罗尊者在罗睺寺显圣,留下了脚印和如孩童一般的肉身。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宰相张商英捐资雕刻了罗睺罗尊者圣像,并将肉身完整封藏在木像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二楼去,上楼的楼梯关闭,故无缘见识。</p> <p class="ql-block"> 寺内还有其它配殿,如观音阁、护法殿、本尊殿、伽蓝殿、弥勒殿内塑像及转经轮、钟鼓楼等,都具有藏传佛教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修建于明中期的药师殿(是罗睺寺大雄宝殿的东配殿)。殿内除了供奉有八大药师佛圣像外,还有五台山地区唯一的药师佛立体坛城和唯一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p> <p class="ql-block"> 在罗睺寺边上,还有个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考虑还要去黛螺顶和菩萨顶,时间上会有点紧张,故只能留点遗憾放弃。</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同行旅友谢工,拍摄的铜殿和铜塔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视频:显通寺铜塔</p> <p class="ql-block"> 途经善财洞打卡</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善财洞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中轴线上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也颇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p> <p class="ql-block"> 到达黛螺顶入口处后,可以有三种方式上山:登1080级台阶上黛螺顶;骑马上黛螺顶;再一种就是乘坐索道。</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选择了,乘索道上山步行下山,这样既可以节省休力,又可以从上往下观台怀镇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到达索道下客站后,还需步行约300米到达黛螺顶。</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亦称大螺顶,又称青峰顶,因山势状如而得名。始建于唐代,明代成化年间重新修葺。原名佛顶庵,清乾隆年间改名为黛螺顶。</p> <p class="ql-block"> 寺宇现占地3000余平方米,坐东朝西,有殿堂僧舍八十余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将五座台顶文殊菩 像集于一殿供奉,以作为遍礼五顶的象征。明清以来,广大信众把登五顶朝礼礼五文殊的活动称为“大朝台”,而把登大螺顶朝礼五方文殊殿,称为“小朝台”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之说。</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山门前立有木牌楼,牌楼正面写“大螺顶”三字,背面则是“青顶峰”。</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坐东面西,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殿体也呈六角形,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的佛殿倒是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也与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故正名为旃檀殿。</p> <p class="ql-block"> 殿内四周有16幅上党堆锦,形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国宝艺术。</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上党堆锦和殿外的画,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师与他的弟子们新添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旃檀殿外围四周依次有16幅石刻画,讲述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的16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佛经故事依次为:</p><p class="ql-block"> 上托兜率、家选饭王、乘象入胎、树下诞生。</p> <p class="ql-block"> 九龙灌浴、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发贸衣。</p> <p class="ql-block"> 魔军害佛、菩萨降魔、成等正觉、初转法轮。</p> <p class="ql-block"> 佛陀说法,双林入灭,三昧火焚,舍利宝塔。</p> <p class="ql-block"> 视频:石刻画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第三座大殿为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p><p class="ql-block"> 匾额:“五方文殊殿”。楹联:“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螺顶 ,五尊金相龙吟虎啸坐青峰”。</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的就是集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五种文殊分别代表文殊的五种智慧。</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进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殿前两座高大的铜制千佛塔。</p> <p class="ql-block"> 铜塔局部照</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铜铸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东西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p> <p class="ql-block"> 离开寺院,再一览台怀镇风光后,我们选择步行下山。</p> <p class="ql-block"> 视频:黛螺顶登高望远</p> <p class="ql-block"> 登山台阶相当地陡峭,基本上是直上直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沿着陡峭的台级下山,走完了1080级,来到台阶起点的一个亭子。正中有一块石碑,上书“大智路”。</span></p><p class="ql-block">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因为黛螺顶上供着文殊,而文殊代表大智,所以寺前那1080级的台阶,也叫大智路了。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爬过1080个台阶,也就烦恼顿消了。</p> <p class="ql-block"> 沿路看到好多香客是以叩长头的方式登山,几个台阶就磕一个头,登完1080级台级。虔诚之心,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从黛螺顶下山后,我们回到大路边,准备坐公交车上菩萨顶。这时有个当地人和我们讲,如果你们不是专门去烧香拜佛的,建议打的上山,然后从北门(寺院的后门)进入,再从南门出,步行下山。这样既可以节省休力,又用不着走回头路。</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听从了他的建议,打的上山。最后,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坐落于台怀镇灵鹫峰上,为五台山黄庙之冠,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时称真容院。明永乐中重建,改名大文殊寺。清顺治年间由青庙改为黄庙。</p><p class="ql-block"> 庙宇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院。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先后13次朝拜五台山,曾驻晔于寺中。寺院建筑为清代遗构,营造手法多参照宫宫式制度,上覆盖黄色琉璃瓦,华丽辉煌。</p><p class="ql-block"> 该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 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p> <p class="ql-block">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从后门进入的,为了介绍寺庙的完整性,我就按正常游览顺序来介绍。</p> <p class="ql-block"> 由于菩萨顶红墙黄琉璃瓦殿顶的建筑极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所以菩萨顶又有“喇嘛宫”之称。</p><p class="ql-block"> 黄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尊贵的色彩,早在唐代时就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其他任何人都不准使用。而菩萨顶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以可以用黄琉璃瓦,处处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这也便是五台山的黄庙都是红墙灰瓦,惟独菩萨顶可以用红墙黄琉璃瓦的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 绕过一道黄琉璃瓦覆顶的砖砌影壁,看到一道的石阶沿山势逐级而上,犹如天路,石阶有108级,</p><p class="ql-block"> 登上台级,转身回望,眼底是一览众山小的五台美景,最醒目的是大白塔。台阶下方影壁上一个约2米多高的“佛”字,面对着菩萨顶。</p> <p class="ql-block"> 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p><p class="ql-block"> 在石阶的尽头,那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彩绘木牌楼昂然矗立,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这座五台山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建筑最精的金漆彩绘的木牌楼面宽 15 米,也是菩萨顶崇高地位的醒目标志。牌楼正中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笔亲题的“灵峰圣境”四个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的山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坐落在 16 级汉白玉台阶的台基上,上悬“敕建真容院”金字牌匾,中间是券门,两边有券窗。</p><p class="ql-block"> 山门外阶下左右各有一个藏式覆钵式白塔,两塔之间的石雕栏杆踏道中,为雕刻精致的“九龙戏水”陛道。此双塔当为清代所立。在当代又立有两座精致的双铜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面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 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p><p class="ql-block"> 另外山门前升起了国旗(下图1、2来自网络),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得而知。目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游客的游记(在16年10月之前没旗杆后,19年1月份就有了,如查到最新的再更新)。</p> <p class="ql-block"> 入山门进到寺内,两侧有鼓楼、钟楼对称搭配,中间是天王殿,殿前两侧有金刚殿和带箭文殊殿。</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殿内供四大天王。金刚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黄琉璃瓦盖顶。带箭文殊殿,三开间,硬山顶,覆黄琉璃瓦,殿中佛坛上供带箭文殊,其前面为执箭文殊。</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两侧有门,西曰“般若门”,东曰“解脱门”。</p><p class="ql-block"> 按朝觐寺庙的规矩,一般要沿顺时针的路线行进。也就是说,要先从“般若门”进,随后从右侧这道解脱门出来。这就等于在佛国宝地经历了一次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日,五台山各寺庙升国旗。</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正面是大雄宝殿,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12.3米。大殿顶分两层,上层为卷棚歇山顶,下层为半庑殿式,石砌束腰须弥座房基,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厦。</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气势豪华,满眼都是朱红与金黄两色,盖黄色琉璃瓦,下层铺黄琉璃脊筒,垂脊有琉璃脊刹,两端有琉璃鸱吻。</p><p class="ql-block"> 殿门口有一副对联,曰“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p> <p class="ql-block"> 该院有古松两株浓荫敝日。还有三通绞龙石碑,一通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御制菩萨顶牌,高4.6米;一通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御制菩萨顶牌,高5米,一通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嘉庆皇帝到五台山时所立清凉山碑记,高4.7米。</p> <p class="ql-block"> 殿内设置和塑像有着浓厚的藏传佛教风格。梁架上悬挂着乾隆御匾一块,上书“心印毗昙”。</p><p class="ql-block"> 佛坛之上,后面横置三座须弥座,中间结跏趺坐着释迦牟尼佛,身穿袈裟,双臂自然弯曲。双手端放胸前,作说法印。左右分立着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面结跏趺坐着阿弥陀佛,右面趺坐着药师佛。三佛被面皆有背光,桃形,上塑火焰、莲花、飞天、小佛等纹样。顶端造金翅鸟,施彩绘,异常华丽。</p><p class="ql-block"> 前塑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和他弟子贾曹杰、克主杰。佛台之下,两侧立着威严的韦驮将军和密迹金刚。</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东禅院,为御碑院,过厅里立一通汉白玉四棱绞龙碑。</p><p class="ql-block"> 【四棱御碑】汉白书四棱蛟龙御碑,碑高4.62米,宽1.31米,厚1.31米。碑额四面各雕二龙戏珠图。碑文四面分别以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雕刻乾隆皇帝御书碑文,内容分别是乾隆皇帝1786年第五次和1792年第六次朝拜五台山时,自述朝台感怀的七言律诗。为五台山石刻书法艺术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中院有文殊殿、东西殿和康熙御笔“五台圣境”石坊一座。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面宽3间,18.8米,进深14米,九檩八椽,单檐四阿顶,基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并围以汉白玉栏杆。顶覆黄色琉璃瓦,脊中间置铜质宝顶,两端置鸱吻。</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传说还曾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所以菩萨顶的文殊殿比天王殿、大雄宝殿都大。文殊殿俗称滴水殿,那是因为殿檐的瓦上,不论春夏秋冬,总是滴水。由于水珠落地不断,加上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色彩,于是便成了五台山一大奇观。(据说1984屋顶大修后,再也不滴水了…)</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三大士”。殿内梁上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写的“人天尊胜”御匾,两侧为佛龛,上置汉文《大藏经》一套及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经各一套,下为十八罗汉木雕贴金像。</p><p class="ql-block"> 殿内还挂着12幅藏画,上画三世佛、宗喀巴大师和松赞干布等,笔法细腻,色泽斑斓,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这是该寺第21世札萨克大喇嘛阿旺益西从西藏请来的。总之,该殿是集建筑艺术和造像艺术于一身的、具有鲜明藏传佛教特征的梵宇皇宫。</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殿内不允许拍照,而在网上又找不到殿内的照片,故上述介绍的大多数内容,无法用图片来介绍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寺的东侧,从前院到后院,有过堂相通,过堂内和后院木构方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棱碑,那是乾隆皇帝的御碑;御碑四面分书汉、蒙、藏、满四种文字,是五台山最大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 寺庙后院是大锅院,南房中置三口大铜锅,其中一口是明朝万历年间铸造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锅是寺庙里的和尚在每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敬佛并施舍给信众之用的,难怪这口万历大铜锅的口沿直径达2.04米,深也有1.15米,成为世上罕见的巨锅。</p><p class="ql-block"> 以上介绍的是从108级台阶,向上参观的顺序编写的…</p> <p class="ql-block"> 因我们是从后门进入寺庙的,故参观后,从108级台阶下行,离开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在沿台阶下行的左下方,就是广宗寺,到达广宗寺门口时,大门紧闭,故未去打卡。</p><p class="ql-block"> 广宗寺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木构建筑。寺宇坐北面南,占地2912平方米,有殿16间、房40余间、钟鼓楼各一座、石碑4通。山门建在正面,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所以亦称为山门殿。</p><p class="ql-block"> 寺院不算很大,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而后途经圆照寺,也是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 圆照寺,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室利沙应诏至五台山讲经,敕封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宣德年间,室利沙圆寂,明廷降旨将其舍利分别在北京真觉寺和五台山普宁寺建塔瘗埋。并重修普宁寺,后改名圆照寺。</p><p class="ql-block"> 寺宇坐北朝南,占地12600平方米,东西窄南北深。寺中共有殿堂、僧舍数百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纲殿。圆照寺为五台山最早的黄庙,寺中有著名的印度高僧室利沙舍利塔。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过圆通寺,边上就是显通寺的钟楼,观赏大钟后,穿过钟楼下过道,往住宿客栈方向前行。</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的大钟楼上下两层,宽深各3间,下层为石券门洞,供人进出。上层为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露明柱12根。顶脊四端,置有4个龙头。檐角翘起,悬吊着12个风铃。通瓦覆盖,坡度适中。</p> <p class="ql-block"> 在钟楼二层中间的阁内梁上,吊着一口9999.5斤重的大铜钟,钟表刻佛经一部,字有万余,字体端正,清晰可辨,是五台山众寺庙中最大的一口铜钟,曰幽冥钟。在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有“震悟大千”4个楷体金字,意思是幽冥钟的钟声可唤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昏暗迷惑</p> <p class="ql-block"> 站上钟楼上,观善财洞全景(下图一)及菩萨顶下方的广宗寺。</p> <p class="ql-block"> 因显通寺参观,需绕个圈(见示意图),还是考虑时间的原因,只能再次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视频:从显通寺→菩萨顶</p> <p class="ql-block"> 在返程途中,经过广化寺,进门打上最后一个卡。</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广化寺据说始建于北魏,原有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于岁月的长河中。现在看到寺庙殿堂、佛像等,都是新建的,故不多作公绍了。</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遗址是后院北宋元丰年间的八角亭阁式石塔。这个三米高的石塔经幢,通身由青石雕成,塔下部的束腰须弥座上镌有龙、狮、虎、鹿神兽。</p><p class="ql-block"> 幢身正面刻着: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幢身另一面刻有陀罗尼经咒,风雨侵蚀下依稀可辨,不失为广化寺至为珍贵的文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是五台山唯一晚上开放的寺庙,有绝美夜景。</p><p class="ql-block"> 这次因故无缘观赏,留点念想,下来再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 视频:广化寺的夜景及在这一豪华寺院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吃一次斋饭,需要花多少钱?</span></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墙上几幅画,还能涨得知识,下面摘录了三幅。</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三雕”,即木雕、石雕、砖雕,还是很有特色。在五台山各寺院,除了前面介绍过的,还有好精美的雕刻,如下图菩萨顶下水口的雕刻都做的这么精美。</p><p class="ql-block"> 但因时间原因,且考虑到整个山西行程中,还有好多更精美的“三雕”等着我们去观赏,故这次没有一一拍照,去仔细观赏。</p> <p class="ql-block">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五台山3处三雕最精美的寺院(我们因故没去,图片圴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龙泉寺…五台山最美寺庙 坐拥“中华第一石雕”。</p> <p class="ql-block">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与砖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p><p class="ql-block"> 该寺是五台山建立较晚的一座寺庙,现在的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玉庙的废墟上重建的。普化寺最大的看点是照壁,砖石雕刻,三佛殿中的彩塑和16个罗汉。</p> <p class="ql-block">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p> <p class="ql-block"> 约12点左右匆忙返回到客栈,退房后前往台怀镇客运站,坐班车去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