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面对疫情带来的环境、生活和自我健康等的不确定,个体容易产生心理状态的应激反应。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和谐、家人相互支持是个体创伤恢复、心理弹性提升的重要资源,家人的帮助能显著减少个体的不安全感、无助感和无意义感。每一个个体能积极自我调节、家庭成员间有效互助,共同应对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反应,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可以尝试一些认知调整、放松练习等心理调试技术,帮助个体稳定情绪,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今天与大家分享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所出版的《家安心安》心理自助手册第二章心理应激反应的自助方法之接纳情绪、缓解焦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接纳属于自己的独特情绪</span></p> <p class="ql-block"> 接纳自身出现的应激状态。恐慌情绪的产生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它使我们警醒、给我们保护。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心理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也是十分正常和自然的现象。我们不必为自己暂时的恐慌、焦虑、烦躁、抑郁、过度敏感等感受过分担忧,也不要认为这就代表我们软弱、不勇敢。也不必纠结于“为什么他/她在疫情面前那么淡定,我就感到焦虑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习惯的应对方式,在这次疫情中,是否有应激反应,是怎样的应激反应,都与个体自身的历史有关。就像有人天生无辣不欢,有人口味清淡一样,口味清淡的人有一部分可以后天改变,可以将辣在舌尖的疼痛感知为美味,有一部分人也许不会改变,认为那种舌尖的疼痛就是不舒服的。这些都与对错无关。</p> <p class="ql-block"> 同样地,也要接纳自身出现的独特的多重情绪。除了和大部分人一样会有心理应激反应,我们还可能会在公共事务的体验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比如,同样看到某位医生去世的消息,有人会感到愤慨,有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悲伤,还有人则会产生无力绝望感。如果你在同一件事中,发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和他人不一样,也不必为自己当下的愤怒或悲伤感到不合理这是属于你的独特的反应,它们对你而言有独特的意义。利用这个机会,去体味自己的愤怒、悲伤、无力,问一问自己,自己愤怒/悲伤/无力的是什么,也许从中你会更了解自己在意的事情,直面自己从前回避的疑问。</p> <p class="ql-block"> 同理,也不要为自己在疫情严峻时期感受到喜悦而内疚。比如疫情导致的开学、开工延迟,可能会让一些喜欢假期居家生活、没有经济压力的人松了一口气,即使远程复工,也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家人待在一起。他们享受这样的生活,但又因为似乎全世界都在焦虑,而为自己这份隐秘的喜悦感到内疚和自责。“幸存者内疚”(survivor guilty)是指,当人们自己的生活处境改善时,他们关心的其他人却还在继续受苦,这些“幸存者”。其实,和所有其他情绪一样,适度的内疚也是健康的,它会使你修正自己的行为。在疫情中,普通人能为他人做的事本就是有限的,尽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喜悦和幸福,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慰藉。</p> <p class="ql-block"> 因此,不论是感到悲伤,还是感到喜悦,正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动性,避免能量消耗和对自己的次生伤害。</p> <p class="ql-block"> 在行动上,也可以采用正念训练,帮助自己觉察和接纳当下体验。可以使用的技术有正念内省、身体扫描、正念瑜伽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接纳是承认现象的存在,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样子存在即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二、缓解焦虑策略</span></p> <p class="ql-block"> 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战斗者!虽然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奔赴疫情抗击前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我们一同保护好自己,调整好心态,迎接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一中心理咨询室</p> <p class="ql-block">制作:李丽娟</p><p class="ql-block">审核:周校长 杨校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