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而后思,思而后行,边学边思,边思边行。5月27日,在县教研室精心组织安排下,小学数学“学课标、转理念、树教风”课堂研讨会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六位教师精心准备,自信展示,期间,随时叫停,随时换老师、随时换学生,王主任更是多次亲自示范,<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针对每个环节出现的每个问题,逐句逐指导,逐问逐研讨,</span>以实际行动让所有老师意识到转变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活动现场,研讨氛围浓厚且热烈,我也是收获多多,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后,静心梳理,具体收获如下:</p> 备课:精心准备,厚积薄发 <p class="ql-block">备课时,教师要走进教案里,眼光放长远,思维打开阔,教学的每个环节抓什么,都要心中有数。备课备的不仅是教学设计和老师自身,更要预设学生的生成,由关注知识点和自身,向关注学生转变,要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来上课,让自己和学生“同频共振”,找到和学生的切合度。</p> 课前交流:欲速则不达 <p class="ql-block">以《24时计时法》这一节课为依托,5位老师同上课前交流片段,老师们共同探讨了课前交流要注意的问题:(1)先把学生稳下来。可以从坐姿这件小事上,让孩子平静下来,同时,放慢语速,别着急,让学生的脑子转一会;(2)选择合适的切入问题进行交流,问题不要太浅,也不能太深,还要有目的性。可以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注意沟通交流的话题别太单薄;(3)及时倾听学生回答,捕捉信息,抓住并放大这些信息,进行追问、交流,把学生的答案一层一层“刨”出来;(4)也可搜集趣味题目和孩子进行交流,达到在课前就调动学生思考的目的。</p> 问题设置:精准有启发,顺势而为 <p class="ql-block">课堂中,怎么问?如何追问?怎样精准踩在学生思维线上?是一门学问。王主任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p><p class="ql-block">【片段1】师拿出钟表后,问: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现在老师要参加会议,从2点(停顿,手指钟表),大家看在哪里?到5点,开了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生1:3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师:怎么想的?有不同答案吗?</p><p class="ql-block">生2:4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师:你又是怎么想的?</p><p class="ql-block">王主任用适中的语速,先把孩子注意力聚焦到学具上,再以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p><p class="ql-block">【片段2】在《平均数》一课,引导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时,与教师预设答案不一样,学生说出“先拿后放”。此时,王主任这样引:</p><p class="ql-block">师:从哪里拿?(盘子里)</p><p class="ql-block">哪个盘子?(多的盘子)</p><p class="ql-block">从多的盘子里面拿出来,放在哪里?(放在少的里)这也就是“移多补少”。</p><p class="ql-block">王主任告诉我们,课堂中每个环节的问题设置和学生的回答要对应,教师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抓住学生回答的内涵,抓住学生。</p> 瞄准关键冲突点,点燃思维导火索 <p class="ql-block">课堂中,教师要巧妙的激化认知冲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抓住不可能成为可能的过程。例如:</p><p class="ql-block">老师开会从2点到5点,开了几个小时?要制造“到底是3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为什么3个小时是对的,4个小时是错的?”这样的矛盾冲突点,推动孩子全程思维在线;</p><p class="ql-block">利用小游戏:长方形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依托一张纸,引发学生对4-1=3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把思维打开。</p> 细处着手,实现双向关注 <p class="ql-block">课堂中,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以判断他的思维状态,同时,老师的表情也要带有目的性,用手势、眼神、话语引导孩子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王主任告诉我们,老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弹钢琴,每个手指按到哪里都要清晰明了。要达到这样深厚的功力,还需要继续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学习。今后,教师要转变理念,从一年级开始,从每一节常态课入手,调动孩子的五官培养他们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表达、会概括的能力,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全面开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