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王政的外交部长姚贾出身于“世监门子”。啥意思?就是姚贾的父亲在魏国是看守城门的士卒,一个看门老头的孩子,在社会上毫无地位而言!与赵高一样,这也是个苦大仇深的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赢得了秦王政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姚贾先期去往赵国发展,曾参与合纵攻秦,合纵失败后,被赵国逐出朝堂。流落到秦国,姚贾受到秦王政的礼遇,被授以主管外交礼仪。秦王政采纳尉缭的策略后,“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派姚贾出使赵魏楚韩四国,出使三年,大有成绩,四国的权贵基本上与姚贾称兄道弟,相互帮衬。秦王政大喜,拜姚贾为上卿,封授千户食邑。</p><p class="ql-block"> 姚贾在韩国的外交拉拢权贵行为激怒了宗室公子韩非。韩非向韩王安请命去秦国,如能在秦国受到重用,自当为存韩而努力。韩王安同意。</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阅读过韩非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书篇,非常赞赏韩非的才识,曾发出:“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纵是死也没遗憾”的感叹! 听闻韩非前来投效,立即召见。</p><p class="ql-block"> 作为李斯的同门师兄,韩非的法家理论基础扎实,李斯都自感不如韩非。但韩非有一个先天的劣势,就是口吃。不善言谈的韩非虽表达不出来满腹经纶,但文笔滔滔,著书立说鞭辟千里,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期望越高,失望值越大!秦王政在书本上留下的好印象,与韩非一见面,瞬间被韩非磕磕巴巴的应答给打倒了。韩非再着急表达,口吃就更严重了,君臣两人的沟通有些尴尬!</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韩非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攻击姚贾用秦国财宝贿赂四国君王权贵,是“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同时揭露姚贾的老底,说姚贾是“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于激励群臣的。这就是宗族公子瞧不起底层百姓子弟的先天优越性所造成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一切从存韩的立场出发,韩非的主张与秦国的既定战略越唠越远,这注定是一场不欢而散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轮到秦王政尴尬了!任用韩非吧,这韩非的政见对秦国来说,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既不同路也不同向。不用韩非吧,这可是天下著名的法家人物,传出去对秦国来说,就是不敬贤不用贤。用不得,放不得,这下秦王政两难了。</p><p class="ql-block"> 受到鄙视的姚贾就不客气了,向秦王政进言:“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所行之事,为韩不为秦,这是人之常情。大王想要吞并诸侯,留之不用,时间长了,韩非如回归韩国,秦国就是自找麻烦和祸患,不如依法诛杀。”</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再问李斯,李斯因与韩非立场不同,也赞同姚贾说法。秦王政下旨,将韩非以间谍罪逮捕入狱审讯。</p><p class="ql-block"> 入夜,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其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只能在哀怨无奈中服毒自尽。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p><p class="ql-block"> 后世在解读韩非之死时,将锅甩给了李斯,认为是李斯出于嫉妒韩非的才识超过自己,而谋害了老同学。这个观点的由来就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世迂腐学者皆信奉该说,将其定为铁案!</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吗?非也!透过现象看本质,韩非之死逃脱不了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自命不凡。宗室公子的先天优越性,在平民子弟面前透露着骨子里的高傲。不和姚贾、李斯这些平民子弟为伍,这是韩非的偏见;凭借高人一等的出身和才识,自感到秦国求职必获重用,这是韩非的自负。有了这两大短板,韩非到秦国等于自投罗网。</p><p class="ql-block"> 二是政见不合。秦国战车与金砖相配套的战略决策已定,灭韩是第一步目标。而韩非没有看明白秦国的战略布局,为存韩而来到秦国投效,无疑是挡车之举,自寻死路。</p><p class="ql-block"> 三是不善言辞。从嘴里说出来的道理和拿笔写出来的道理有着天壤之别。写的不合适可以修改,但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韩非口吃说不清楚也就罢了,但说事的同时埋汰秦国的外交部长姚贾,可就过了。这叫自寻仇怨。</p><p class="ql-block"> 四是自杀是韩非的最终结局。一个骨子里高傲的宗室公子,原认为靠自己的名气和才识能够存韩,但实际情况是锒铛入狱。既对不起韩王安,又对不起读的书,这反差,这屈辱,让韩非羞愧难安,也只能以死谢国。</p><p class="ql-block"> 所以本篇赞成另一说:入夜,韩非用冠缨勒住咽喉自尽而死。这才符合韩非的个性,韩非是为尊严而死!</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狱中,司马迁理解不了韩非的这个勇气,更没有这个担当。所以,在列传中用了上述李斯投毒的这个结论,后世据此让李斯背上了谋害同学的铁锅。</p><p class="ql-block"> 即便认可司马迁的这个写法,李斯也是替秦王政背锅。为何?韩非必须死,是君臣三人交流的结果。秦王政不能背上害贤的恶名,那样的话,天下士子谁还敢来投效秦国。秦王政和李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得手后,秦王政装作很后悔的样子,博取士子们的同情。为何这么断定?源于秦法严苛,如果李斯是个人投毒行为,那是要受到秦法制裁的,如此若无其事,只能说明是接受旨意或领会王意。</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为何要杀韩非?古时的文化知识一直被贵族、士大夫阶层所垄断,作为宗族公子,韩非比常人更容易接近皇家收藏的所谓帝王术的理论书籍。韩国的立世立国,是以怀柔见长,以智谋存世,推崇以术治国。在战国这个混乱的时期,韩国能在群雄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与这个术治有关。</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决定不用韩非,更不可能让韩非的思想理论在民间流传。韩非对帝王学的解密,说功名之深邃,用法治之度量,阐明主之明德,解忠奸之奇妙,识安邦之经久,这些内容对皇家子嗣来说就是必读教课书。这种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法、术、势的教育理论对民间百姓而言,是不允许涉及的。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只能是毁灭!</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史记•箫相国世家》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曾说:“我听说李斯当秦始皇帝的丞相时,好事归皇帝圣明,坏事则自己承担”。没念过多少书的刘邦都读懂了历史,今世这么多专家教授难道还读不懂吗?</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236年,秦国派王翦、桓齮、杨端和率军伐赵夺取邺城九座城池起,秦军的战车就一直行驶在统一六国的路上。连战连捷的秦军大举进攻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国在夺取的赵国土地上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进一步压缩赵国的疆域。两年多的战事,赵国损失了以扈辄为主将的十万兵力,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月,杀红眼了的秦将桓齮再度率军攻打赵国。赵王迁心急如焚,不得已,启用李牧。</p><p class="ql-block"> 赵王迁对李牧是有敌意的,原因就是李牧曾经谏言赵悼襄王勿立倡后。赵王迁继位后,这母子将李牧调往边地,眼不见,心不烦。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赵王迁眼见大厦将倾,就顾不得怨恨了。</p><p class="ql-block"> 李牧整合邯郸余兵汇合入北方边境部队后,统帅全部人马进军到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到达目的地后,李牧沿用的仍旧是老战法,命赵军修筑壁垒,固守不出。面对秦军的侵扰和挑衅,李牧勒令众将士拒不应战。北地边军长期在李牧的率领下,早已熟知如何应对,这些边境兵甚至充当了国内士兵的老师,教会他们该如何御敌。</p><p class="ql-block"> 这一互帮互助的整合,让赵军全体兵卒士气大涨,蓄势勃发。秦军主将桓齮连攻数日都难以突破赵军的防守线,秦军兵卒都已经感到疲惫。桓齮为打破僵局,改变这种相耗对峙局面,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回援。只要赵军离开营垒,秦军就可以在其回援途中将李牧军团歼灭。</p><p class="ql-block"> 赵葱建议李牧救援肥下,李牧言道:“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洞悉敌情的李牧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 桓齮见调不出李牧回援肥下,索性动用秦军主力,全力攻打肥下城池。这下秦军留守老营的兵力就薄弱了,加之赵军一直坚守不出,老营里的秦军也习以为常,疏于戒备。忍到这个时候的李牧就不客气了,痛下杀手,趁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留守老营的秦军及辎重。桓齮得知后,大惊失色,后方的失陷意味着归路和军粮双双被截断,于是连忙率军折返前往营救。</p><p class="ql-block"> 自己挖坑埋自己,桓齮回援途中,遭到了李牧伏兵的围杀。李牧先派遣一支先锋队在正面吸引桓齮主力;双方绞杀在一起的时候,左右两翼的伏兵立即蜂拥而上,对秦军造成包夹之势。秦军在肥下刚展开过一场战斗,随后长途跋涉回援,此时已经疲惫不堪!面对突如其来的赵军围夹,顿时慌不择路,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大败而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3年的这场“肥之战”,李牧为赵国又争取了续命的时间,赵王迁封李牧为武安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组织战车兵马,分两路进攻赵国。一部兵力由邺城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一部兵力由上党出井陉,企图攻击邯郸侧后,将赵国拦腰截断。</p><p class="ql-block"> 李牧不慌不乱,采取南守北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依据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部署司马尚据守阻挡秦军;李牧亲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p><p class="ql-block"> 从井陉穿插到赵国番吾附近的这一路秦军,与李牧迎头撞上。李牧督军猛攻,措手不及的秦军受阻大败。李牧立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兵攻击南路秦军。这一路秦军听闻北路军已被击退,料难获胜,稍一接触,便撤军退走。</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韩非的伐赵存韩之策是行不通的!恼怒之余的秦王政暂时对赵国罢兵。公元前231年,秦王政派内史腾领兵十万攻打韩国,韩王安听闻,赶紧献南阳一带给秦国,请求续命。</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让内史腾代理南阳守,接管韩国进献土地。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命内史腾继续攻打韩国,擒获韩王安,收缴韩国全部土地,设置颖川郡,韩国灭亡。</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将韩王安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为根除祸患,软禁中的韩王安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自韩万在晋国接受封地,经三世到献子厥,开始执掌晋国权力。韩厥又经过三代相传到康子虎,韩虎灭掉智氏,与赵魏三家分晋。韩虎传给儿子韩虔时,韩氏成为诸侯,韩虔为韩景侯。韩景侯传六代到宣惠王,韩国开始称王;再传四代至韩王安,韩国为秦国吞并。从韩虎六年至宣惠王九年,作为诸侯之一,共八十年;从宣惠王十年至韩王安九年,韩国称王共九十四年。韩国共经历一百七十四年。</p><p class="ql-block"> 韩国的灭亡,极大地震撼了剩余五国,五国的权贵们开始琢磨寻找后路。</p><p class="ql-block"> 韩国的问题解决了,战场的宽度也就厚重了,秦军可以从韩地直接进军中原,不用忙活渡河或绕路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9年,赵国遭遇大饥荒,北方代地又暴发地震。秦王政派王翦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围逼赵都邯郸。赵王迁任李牧为主将,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国之力抵抗秦军。</p><p class="ql-block"> 王翦深知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就不能速胜,请求秦王启用在赵国安置的“第五纵队”,再行反间计。</p><p class="ql-block"> 被姚贾重金收买的赵王近臣郭开,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郭开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意图背叛赵国。“第五纵队”成员赵悼倡后、春平君这一对奸夫淫妇也紧密配合,赵王迁听到三位信任之人的传报,立即委派赵葱、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p><p class="ql-block"> 为赵国社稷着想,李牧断然拒绝接受这道命令。赵王迁恼怒,暗中布置圈套诱捕,赵葱斩杀了李牧,司马尚被废弃不用。赵王迁自毁长城之举,都是用秦国金色板砖之功!</p><p class="ql-block"> 听闻李牧已死,王翦、杨端和领兵直接冲杀而来,赵葱、颜聚约束不住赵军,大败而溃。</p><p class="ql-block"> 秦军兵围邯郸,赵王迁向老师郭开求教对策,郭开主张开城投降。公子嘉伏地疼哭,力劝死战,怎奈赵王迁听从郭开提议,公子嘉只能逃往代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进入邯郸,俘获赵王迁,设置邯郸郡,赵国灭亡。</p><p class="ql-block"> 赵国大夫怨恨赵悼倡后误国,杀倡后并灭其族,至于奸夫春平君则下落不明。公子嘉在代地称王,赵氏子嗣暂时未断宗庙。</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将赵王迁流放到房陵的深山老林里,任其自生自灭。据传赵王迁在此留下了一首诗歌《山水》,听闻者,无不落泪流涕!</p><p class="ql-block"> 赵国灭亡“第一功臣”郭开,自此在史册上销声匿迹,估计史官都恐脏了自己的笔。不过,野史上倒是有一传说,郭开在咸阳被秦王政封为上卿,回邯郸老家搬运财物时,途中被强盗所杀。这个“强盗”挺耐人寻味的!或许这又是秦王政与李斯的黑白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