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五月初五称“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等。 端午节这天早上,人们会早早地起来,去田间地头找一些艾草、菖蒲等,然后挂在大门口两侧,老人们说这样可以除疫避邪,以保家庭平安。另外,也有的人端午节在院内不常走的地方或屋角处洒雄黄酒的,据说这种做法可以避免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动物活动,以求平安。 那么,为什么农历的五月初五称“端午节”呢? 其实,“端午节”这个节日的由来,最早是和二十四节气分不开的。俗话说“最长长不过夏至”,夏至节气白天时间最长也是高温到来之际,由于夏至节气阳光和雨水都相对充足,虽然有益于农作物生长,但同时也是蚊蝇开始滋生,疫病容易流行的时候。古人们意识到了这点后,便有意识地选择夏至节气到来这个时间节点,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注意防病”,这也是古人为了人们身体健康着想的智慧。可夏至节气并不是每年固定的日子,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便选了阴历五月初五这天。 之所以把农历的五月初称为“端午节”,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大家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们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的,五月按地支来说谓午月,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与“午”相通,因此,农历的五月初午就成了端午节,后来沿习成俗。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另外,过去的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常称五月谓“毒月”、“五日”则是“毒日”,因而五月初五最终被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 这也是古人为了便于警示人们该防疫的时间已到来,这就是端午节本来的真正内涵,以至有了“避五毒”等等习俗。 也许伟大诗人屈原,爱国的伍子胥,孝道的曹娥他们的忌日也恰恰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且不管这天是不是他们的忌日,还是后者加上去的,但有了这些历史的传说,会让现在的端午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