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立场不同的人读到《哈姆雷特》这本书,会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主要描述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所以就孩子的读书理解问题,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统一化,不格式化,更不该整齐划一,要求一个答案。当然在字词的理解与文章的概括上是应该抓住文章的本意去解答,即便是有自己的见解也要有文本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随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一再提出,弃掉死抓硬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放飞孩子的思想,独立学习,自主管理,独立人格,提高阅读素养。语文阅读变成了语文教学的主线,阅读有利表达,阅读有利于积累,阅读有利写作,阅读开阔视野,阅读陶冶情操,,,,,,总之阅读的好处接踵而来,学校就掀起了读书热潮,大量阅读就成了家庭学校共同的追求目标。</p> <p class="ql-block"> 阅读的方向是正确的,可是实施之后从结果来看却不容乐观,通过每次的答卷来看,阅读题和写作,一点没有提高份数,反而都成了流水线,记账本。也就说孩子的阅读走入了一个误区,养成了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只读梗概不看细节的习惯。甚至跳跃式阅读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没有条理性.所以提高阅读能力,有了盲目性跟风性,缺少了指导和引领,不能真正的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更无法做到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p> <p class="ql-block"> 曾经为了了解孩子的阅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和水平,亲自做了一个实验。把自己写的同一片文章给三个年龄段的人看。其实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通过小小的回忆来描写物件所得不易值得珍惜,同时也有对已逝母亲的深深怀念。可是当成年人读这篇文章时,他的重点放在人物背影上,忽略了物件,注重了人物的表现,体会到的是生活的贫困与长辈的操劳艰辛。当孩子看到这篇文章时,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的落脚点却是那个“我”打架时的有趣及被欺负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想,如果这是一个考试的命题,谁应该得出最高分?是成年人的深刻思考,还是孩子单纯可爱的见解?年龄的不同,经历的不同,解释就应该有所不同。我的阅卷要求习惯了常规,答案明明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却偏偏要求整齐划一,按自己制定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作为评分标准。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种答案,真正的语文素养应该有共同的目标但是不能有共同的见解,应该有自己辩别是非的的能力,更应该有自己想表达清楚的方法,至于那些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不过是表达文本的辅助材料,豪华的的词汇用多了,真实的东西就少了,表情达意会肤浅很多,这样很容易与优秀作文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 成年人的世界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的眼睛里也读不懂大人的天地,这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与纯朴。孩子读书时,表达与自己的理解背道而驰变成了一种错误,被指责不认真不专心。老师讲课时,孩子的答案与自己不一致就大发雷霆,否定批评孩子没有深刻思考,敷衍了事。在这种双重打击的情况下,孩子就可能失去读书的兴趣,不再阅读不再自找苦吃。其实反观事物的本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的尊重就是接受不同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是允许有代沟的,思想也是应该有碰撞的,而不是为了缩短年龄的差距,为了抚平心理上的代沟就硬硬的挤进别人的心里,或者为了所谓的共鸣把别人的思想否定、剔除。如果是那样,孩子的思想应该偏激到何处,读书还有何意义。过于懂事的孩子都有一颗被铅汞腐蚀过的心灵,他们被否定的太多,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作,只有逆来顺受的听话、听话,所以读书不可千篇一律。</p><p class="ql-block"> 不反对读书,读书是好的。但是对于大量的读书,读书太杂,无筛选,无目的、无方法的阅读我还是持反对意见的,对我自己而言,就吃了这方面的亏,书读的太杂太多,顾此失彼,丢了方向,乱了心。最终写点东西都是零乱的。走不进文本,无法与作者对话,读起书来,静不下心那更是一个苦不堪言,有劳无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