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百廿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奔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p><p class="ql-block"> 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強国家,于1902年亲手创办了这所学校。这位大教育家既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又注重学生国学根基的打造;既倡导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一理念从此浸透在温州中学血液之中,成为每一个学子的文化禀赋。</p><p class="ql-block"> 校训”英奇匡国 作圣启蒙”是朱自清先生在1923年给温州中学(浙江省第十中学校)写的校歌中的歌词,她牵引和提升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去实现自己心中的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走出了刘绍宽、洪彦远、金荣轩等名校长,走出了朱自清、伍叔傥、陈叔平、杨霁朝、陈修仁等一大批名师,走出了苏步青、徐贤修、杨忠道、李锐夫、樊畿、谷超豪等大数学家,走出了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朱维之等大文史学家,走出了张肇骞、伍荣生、张淑仪、施立明、李启虎、陈式刚、张超然、王克明、吳朝暉等16位著名院士,学校拥有”数学家搖篮”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整个中国的学术领军队伍,以院士为最高荣誉。中国的院士制度,发轫于1948年民国时候创立的中央研究院。当年一共产生81位院士,包括华罗庚、严济慈、竺可桢、吴大猷、李四光、冯友兰、陈寅恪、傅斯年、郭沫若、梁思成等。他们之中既有科学大家,又有人文大师,全部都是中国最顶级的人物。这81位院士,分属于数理组、人文组、生物组。首届中研院数理组有28位院士。其中2位出自温州,分别是:姜立夫先生和苏步青先生。 </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研究院等旧机构被彻底抛弃或改造,院士制度就此作废。 1955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聘选出233位学部委员,温州中学校友中有7位当选了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 。 1993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接轨。 根据温州中学建校120年的现有的校史汇录,师生名录、校友的校史回忆录,目前确认从温州中学走出了16名院士,他(她)们的荣誉是母校的骄傲,他(她)卓越奋斗的结晶,。他(她)获得成就以后不忘温州中学,成长以后反哺母校。我们全体校友以他(她)们为榜样,以优异成绩迎接温州中学建校120周年,再谱发展新华章。</p><p class="ql-block"> 下面简介一下从温州中学走出</p><p class="ql-block">的16位著名院士。简介各位院士在校就读的学段、各院士所取得的杰出的成就,以及温州人民怀念老院士的纪念馆和故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郑振铎(1898一1958) </p><p class="ql-block">①生于浙江省永嘉城区(今鹿城区)。现代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p><p class="ql-block">②少年就读于永嘉高等小学,1917年毕业浙江省第十中学校(本校)。原文化部副部长。 </p><p class="ql-block">③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社科)学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振铎: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现北京交通大学)学习,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刊,1921年又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三十年代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致力于学术研究。1949年曾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大会,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8年10月17日在出访阿富汗等国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p> <p class="ql-block"> 《郑振铎纪念馆》围绕郑振铎的生平、学术成就、与温州的联系、交友状况、文物考古的贡献等内容进行展陈。馆内收藏了郑振铎的手写书信、私人物品,以及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给郑振铎的书法作品等。纪念馆展陈分四大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层西间为“书生报国一甲子”专题,介绍郑振铎生平;</p><p class="ql-block">一层东间为“心怀温州桑梓情”,展示郑振铎与故乡温州的情感;</p><p class="ql-block">二层西间为“一代才华万古传”,向观众介绍他交友、影响与著作等情况;</p><p class="ql-block">二层东间为“鞠躬尽瘁为文物”,突出郑振铎在文物考古方面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2、张肇骞(1900-1972)号冠超</p><p class="ql-block"> ①永嘉县永强区祠南村(今属龙湾区永兴街道)人,植物学家。</p><p class="ql-block"> ②1920年浙江省第十中学校(本校)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张肇骞院士</p><p class="ql-block"> 1920年—1925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张肇骞投入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中,带领同学闹学潮而被校方开除,遂转读东南大学生物学系。</p><p class="ql-block"> 1925年—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926年—1933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p><p class="ql-block"> 1933年—1935年,在英国皇家丘植物园进修,因其妻患绝症而提前于1935年回国。</p><p class="ql-block"> 1935年—1936年,担任广西大学生物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1936年—1938年,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p><p class="ql-block"> 1938年—1939年,担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研究所主任。</p><p class="ql-block"> 1939年—1941年,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贵州)教授。</p><p class="ql-block"> 1941年—1946年,受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之聘到该校执教,担任中正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两年。</p><p class="ql-block"> 1946年—1949年,担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兼任北京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1949年—195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1953年—195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p><p class="ql-block">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p><p class="ql-block"> 1955年—197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p><p class="ql-block">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被调到广州协助植物学家陈焕镛组建华南植物研究所,历任该所副所长、代所长。</p><p class="ql-block">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p> <p class="ql-block">3、苏步青(1902-2003)</p><p class="ql-block"> ①平阳县腾蛟镇带溪村人,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②1919年毕业浙江省第十中学校(本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复旦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p><p class="ql-block"> ①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p><p class="ql-block">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苏步青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p><p class="ql-block"> ②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父亲靠种地为生,童年时代放牛喂猪,干过割草等农活,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依然省吃俭用供他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步青于1911年,到100多里外的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p><p class="ql-block"> 1914年,以优秀成绩考进旧四年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p><p class="ql-block"> 1919年7月,刚满17岁,就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经过一个月的日语补习,1920年2月参加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到该校电机系学习。</p><p class="ql-block"> 1920年至1924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学习。</p><p class="ql-block"> 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从灾难中逃生,衣物、书籍、笔记尽付一炬、第二年3月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就去报考日本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以两门课均满分的成绩,名列90名考生第一,被录取为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p><p class="ql-block">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苏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论文发表后,在日本和国际数学界产生很大反响,人称“苏锥面”。从此,苏步青一边教学,一边作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仿射微分几何方面,先后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1篇,有人称他为“东方国度上空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p><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与陈建功先生有约在先:学成后一起到浙江大学去,花上20年时间,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水准,为国家培养人才,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怀念,终于回到阔别12年的故土,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国内教学的条件很差,工资都发不出。在代理校长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和陈建功先生开创数学讨论班,用严格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学生,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西迁贵州,被迫在山洞里还为学生举办讨论班。</p><p class="ql-block"> 1933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数学系主任。他和陈建功教授设计了一套现代化的教学计划,重视数学的基础训练,对学生要求严格,各门课程都有习题课,学生要上黑板算题,算不出就不得下去,称为“挂黑板”</p><p class="ql-block"> 1937年,浙江大学的数学系在培养人才方面已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他的最早的学生方德植已写出了研究论文。下半年,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苏步青在躲避空袭时,还带着文献,在防空洞里坚持研究。在湄潭,苏步青带着他的几位早期学生熊全治、张素诚、白正国等人,坚持了射影微分几何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许多论文都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几何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以苏步青为首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派已开始形成。浙江大学搬回到杭州。苏步青和陈建功看到了数学各分支之间联系的必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决定让两名成绩突出的学生谷超豪和张鸣镛同时参加“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个讨论班,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浙江大学还为设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输送了几位高材生,也有几位学术上已有成就的教师被选送到国外深造,这是他们为扩大对外交流的一项措施。</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剑桥”。 就在艰苦的岁月里,还是抓紧时间,写作、整理研究成果,在射影微分几何学方面,用富有几何意味的构图来建立一般射影曲线的基本理论。</p><p class="ql-block"> 1945年版的《射影曲线槪论》一书,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综合报告。还研究了许多重要类型的曲面和共轭网,得出内容丰富的几何构图。特别在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图(T4)方面,研究了周期为4拉普拉斯序列。研究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情况,要求它们的对角线构成一个可分层偶。这种序列在国际上被称为“苏链”。1946年出版的专著《射影曲面概论》,是这方面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1956年,获得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嘉奖在“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奖励多年来在“一般量度空间几何学”和“射影空问曲线微分几何学”上的成果,“K展空间”是40年代新出现的一个研究方。</p><p class="ql-block"> 1952年,因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被调到复旦大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应用外微分形式法于高维射影空间的共轭网理论,得出一系列新颖而深入的成果,已总结成专著《射影共轭网概论》。</p> <p class="ql-block"> 1961年5月毛泽东主席和苏步青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1991年2月在上海,邓小平同志与苏步青院士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苏步青院士和学生谷超豪院士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 苏步青励志教育馆位于平阳县腾蛟镇腾带村励志路,是以苏步青命名并冠以“励志教育”的名人专题馆。这里的建筑以圆锥形筒体为核心,沿周边布置庭院与展览空间。建筑内部主要由展陈厅、公共大厅、报告厅、技术用房及办公用房组成,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研究、科普宣传、学术交流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列为首批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2年5月)</p> <p class="ql-block">4、夏鼐(1910-1985)原名作铭</p><p class="ql-block"> ①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②1924~1927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本校),1927年赴上海就读高中。</p><p class="ql-block"> ③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曾获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美国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等七国科学院、研究院授于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0-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所长、所长。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次年兼任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夏鼐是中国的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博士,对古埃及串珠做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把古埃及串珠按年代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分为九大段,对各类串珠进行分类。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曾参加和主持殷墟、埃及艾尔曼特、巴勒斯坦杜布尔、河南辉县商代、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北京昌平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曾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发表一系列关于星图、蚕桑丝绸及晋周处墓黄金带饰的论文,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夏鼐曾获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主要著作有《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论文集》《夏鼐文集》等。人物生平夏鼐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区仓桥街的一个富商家庭。夏家十分富裕,既有子承父业的著名丝号,又有富农亲家精心打理的百亩良田,从祖上两代开始便始终衣食无忧。夏禹彝又十分重视学习,无论儿女一律要接受最好的教育。夏鼐1920年初,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春季班三年级。1924年夏,小学尚未毕业,提前半年报考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初中部。1924年~1927年就读于温州的省立第十中初中部,1927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1930年暑假,由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报考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北平的燕京大学并被同时录取,夏鼐前往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1931年9月,考取清华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并转入历史学系。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的指导下打下深厚的史学基础,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193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0月,夏鼐拿到了考古学的公费留学名额,决定去伦敦大学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按照当时校方的规定,出国以前必须进行一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夏鼐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的安排下,参加了河南安阳西北岗商代王墓群的发掘。工作是在梁启超次子、考古学家梁思永的主持下进行的,夏鼐的任务主要是清理小型墓葬。对田野考古一无所知的夏鼐很快就进入角色,他敏锐的领悟力当时就给梁思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负笈英伦1934年,夏鼐抵达伦敦大学。他先是在科特奥德艺术研究所学习,指导老师为著名考古学家叶慈教授,叶慈当时在该研究所讲授中国美术与考古课程。1935年转入埃及学系,攻读埃及考古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夏鼐的指导老师是秉承了埃及学系优良学风的格兰维尔教授。留英的5年半里,夏鼐全面学习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掌握文物的修复、保养、管理、陈列及青铜铸造等技能,接受田野考古科班训练。夏鼐的“公费留学生证书1936年,夏鼐被指派到著名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教授的手下,参加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遗址的发掘,这也是他首次在国外参加的田野考古发掘。惠勒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先用探沟试掘,然后进行网格式的布方,以探方为单位进行发掘,通过保留的探方壁和关键柱来显示地层堆积状况。这次田野实习对夏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后来将这一套方法带回到中国。1937年至1939年,夏鼐先后参加了埃及艾尔曼特遗址和巴勒斯坦杜韦尔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发表了有关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学术论文。1938年起,夏鼐在格兰维尔的指导下,开始攻读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格兰维尔为推荐夏鼐申请博士奖学金。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埃及学博物馆收藏有大批皮特里在埃及发掘所获的古埃及串珠。对古埃及串珠的系统研究,被皮特里视为埃及学发展的一项关键性课题。夏鼐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第一手资料,在格兰维尔的直接指导下,开始对这些串珠进行系统地详细整理与精心研究,确定了以古埃及串珠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这些卡片把皮特里藏品里的1760枚串珠,按形制、颜色、材料、纹饰、出土地点、所属年代、用途一一登记抄制,足见夏鼐当年做学问的勤奋精神和扎实功底。1939年10月末至1940年12月间夏鼐于再赴埃及,在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1个月,对古埃及串珠做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在开罗期间,他还写了《若干埃及出的玻璃分层眼状纹珠》和《几颗埃及出土的花肉红石髓珠》,分别发表在1944年《美国考古学杂志》第48卷和《皇家亚洲学会孟加拉分会杂志》第10卷上。在此近一年期间,夏鼐与在开罗博物馆工作的一些国际知名埃及学家多有交往,曾为英国埃及学家鲍姆伽特写作《史前埃及文化》提供了部分资料。考古之路二战战火在欧洲愈演愈烈,在伦敦大学停办的情况下,夏鼐于1941年初返回中国。1941年至1942年,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任专门委员。1941年回国后,因当时国内没有条件从事埃及考古学的研究工作,夏鼐便利用埃及考古学的知识从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他将国外先进的考古学方法和技术引进国内,全力投身于中国的考古学事业。</p> <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夏鼐故居陈列馆布置陈列免费开放。展厅由一楼的温州情缘展厅、中外学界交往厅、夏鼐生平陈列厅、夏鼐夫妇居室、友人所赠书画厅、多功能影像厅,二楼的日用实物陈列厅、日常办公展示厅等组成,展览内容由“温邑山水 哺育成长”、“沪上求学 开拓视野”、“燕京清华 初露风华”等十大单元组成,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夏鼐先生一生的重要经历和光辉业绩以及他在故居生活的方方面面。纪念馆内还设有影像厅,放映宣传夏鼐先生的影像作品。陈列布展对夏鼐的生平及学习、工作成果尤其是在我国近现代考古事业的成就、贡献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全面而详实地展示。是国内关于夏鼐先生专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陈列。</p> <p class="ql-block">5、谷超豪(1926—2012)</p><p class="ql-block"> ①温州鹿城区人、著名的数学家。2010年1月12日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p><p class="ql-block"> ②1943年在本校高中毕业。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③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① 谷超豪,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2]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8月,担任温州大学校长。[3]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②【数学家谷超豪的信念】战乱年代,他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洪流;和平年代,他致力于数学研究事业,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一是做革命者,救国救民;二是做科学家,改变世界。”这是他自幼就坚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点击视频,走进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③【数学大师谷超豪曾参与策反雷达研究所】1949年1月,雷达研究所1156箱器材、6台雷达和大小车辆,以及百余名工作人员迁往杭州,南京仅留17人,组成留守处,看守一时无法运走的器材。到杭州后,潜伏在雷达研究所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叶明就联系上了他的老同学——谷超豪。怎样才能阻止雷达研究所进一步南迁呢?张叶明迫切地希望得到谷超豪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④ 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1).1926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区高盈里7号(今属温州市鹿城区)。幼年,谷超豪交由没有子女的寡婶抚养,婶母的性格对谷超豪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善良、纯真、助人为乐。</p><p class="ql-block">谷超豪:</p><p class="ql-block"> 2).1931年,5岁的谷超豪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 3).1933年,入瓯江小学(今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二年级就读。谷超豪从小性格文静,聪慧过人,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都学得很好。他平时文文雅雅,不太爱说话,不大喜爱运动。但是,在课堂上,他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特别是数学,分数与循环小数的互化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掌握了,并开始知道数学上有无限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4).1937年,谷超豪从瓯江小学毕业;同年8月入联立中学(今温州二中),成绩优秀。</p><p class="ql-block"> 5).1938年2月,免试转学至温州中学初中部,受哥哥谷力虹影响,阅读《大众哲学》《通俗经济学讲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同年,加入“九月读书会”,曾任小组长。</p><p class="ql-block"> 6). 数学天赋</p><p class="ql-block">温州中学后来汇集了不少回乡的大学老师,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数学和物理。这对谷超豪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的语文、社会科学、数理的基础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他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看了不少课外书,如刘熏宇著的《数学园地》,其中介绍了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数学中无限的3个层次:循环小数,微积分,集合论,这使他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7).抗日事迹</p><p class="ql-block"> 1939年,参加温州中学学生抗日宣传队,下乡宣传抗日;同年,“九月读书会”扩充为“五月读书会”,谷超豪为骨干成员;同年,随温州中学到丽水青田水南继续学习。</p> <p class="ql-block">获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奖。</p> <p class="ql-block">与老师苏步青院士(右)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与杨振宁博士一起</p> <p class="ql-block">谷超豪院士向”数学家搖篮”赠题词。(200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谷超豪院士为《温中数学小论文》期刋题词,勉励温中学子努力学好数学。</p> <p class="ql-block"> 《 温州数学名人馆》中</p><p class="ql-block">姜立夫(左)、苏步青(右)、谷超豪(中)三位数学家的塑像 </p> <p class="ql-block"> 温州数学名人馆位于鹿城区锦绣路1061号白鹿洲公园内东侧,是依托温籍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祖居开辟的一处专题博物馆。谷超豪祖居建于清中期,2006年因旧城改造需要,整体搬迁至白鹿洲公园内东北角。建筑为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2012年11月,谷超豪祖居辟为温州数学名人馆对外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 列为首批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2年5月)。</p> <p class="ql-block">6、伍荣生院士简历</p><p class="ql-block">①1934年1月17日出生温州瑞安市。</p><p class="ql-block">②1947年秋考入瑞安中学读高一。 </p><p class="ql-block"> ”1949年秋温州中学同学录”记載伍荣生系高二学生。 </p><p class="ql-block"> 伍荣生转学瑞安中学于1950年秋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③1999年伍荣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2002年~2006年当选全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 伍荣生院士研究的领域为大气波动与大气动力学。</p> <p class="ql-block">伍荣生,气象学家,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在大气动力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大地形的北坡有利于大气扰动的发展及波动在北坡移动较快的结论,从而解释了实际观测中所发现的现象;与合作者首次建立了四力平衡的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模型,利用地转动量近似,完整处理了惯性力对边界层的作用,为理解边界层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的动力学框架;将地转适应过程与锋面动力学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锋生动力过程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长期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编著出版了多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培养出40余名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先后担任国家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多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第25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为我国气象事业大气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著作有《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现代天气学原理》《大气科学中的数学物理问题》和《锋面过程与中尺度扰动》。2006年获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7、张淑仪(1935一...)</p><p class="ql-block"> ①温州市龙湾区人,在光声、光谱、激光等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49年在本校就读。</p><p class="ql-block">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class="ql-block"> 张淑仪院士虽在温州中学只读书一年半,她说:”很多有经历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母校情有独钟,就好像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欣然寄语:教学相长,英才輩出。百年庆典,桃李满园。(摘自2002年9月24日温州都市报15版 《母校让我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张淑仪,声学家,1935年12月2日生于浙江温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校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p><p class="ql-block">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定征和无损评价的研究中,在机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发现、创新和发展。澄清了乙酸乙酯中超声弛豫过程的两种分歧论点研究了铌酸锂基片上有关圆弧形叉指换能器激发声场的聚焦效应,提出了新概念。利用相位选择方法对集成电路进行光声成像,得到了迄今国际上最好的分层成像对半导体材料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声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展了光声技术应用于半导体超晶格等多层薄膜的研究。1991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12日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淑仪校友冒着酷暑来母校温州中学参观访问。 张淑仪院士是温州市龙湾区人,在光声、光谱、激光等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专家。 1949年在温州中学就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淑仪院士虽在温州中学只读书一年半,她说:”很多有经历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母校情有独钟,就好像对自己母亲的感情。” (摘引至2002年9月《温 州都市报》) 在温州中学校领导陪同下,张淑仪院士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校园,参观了温州中学校史馆。并欣然为温中百廿年校庆题词:”发扬温州人拼博精神,为温州中学建校120周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张淑仪院士和校领导移步南大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7月12日在听取了温州中学现阶段突出的学科竞赛与高考成绩、学生科研活动等办学成果后,张淑仪院士对母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深情回忆了当年在温中求学的经历,表示能进入温州中学求学于她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她说,自己回到家乡的机会并不多,但经常在新闻媒体中看到关于母校的最新消息,这次是第一次来到温州中学新校区,为母校的蓬勃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母校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8、施立明(1939一1994)</p><p class="ql-block"> ①乐清市人、为动物细胞遗传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58年在本校高中部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 <p class="ql-block"> 施立明,遗传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5月因患癌症不幸去世,年仅55岁。</p><p class="ql-block"> 施立明同志于1964年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动物所工作。历任昆明动物所第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昆明动物所副所长、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组成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生物学部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四大代表、云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还兼任全国和省级生命科学的多个学会、协会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及多种生物学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等职务。 </p><p class="ql-block"> 施立明同志毕生致力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细胞分类学和核型进化、减数分裂的细胞遗传学、遗传毒理学和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建立了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他所主持领导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是我国动物染色体和分于进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他在动物的起源和染色体进化方面的研究成绩尤为卓著。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云南省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励;生前还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26日在云南省党代会上,国家主席李先念接见施立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李启虎(1939一...)</p><p class="ql-block"> ①温州市区人,声学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57年本校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李启虎院士说,一所学校能深深地打动人的恐怕还不是她的名声,而是她的精神和气度。而正是在温州中学的学习和生活让自己确立了人生目标,尤其校训的博大胸怀起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摘自2002年9月24日温州都市报15版 《温中确立人身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启虎(1939.7.22- ) 浙江温州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声纳设计、研制工作。结合我国浅海声传播的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水声工程等理论,解决了一系列水声信号处理中的问题。他研究了自适应波束成形的稳态特性,给出了用频率域最优传输函数求解波束指向性的表达式,给出了在海洋噪声背景下检测微弱信号的增益计算方法,解决了在时间上的非平稳、在空间上的不均匀的噪声场对经典理论应作的修正的问题,提出了指导声纳设计的重要依据——声纳方程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水下目标的被动检测中提出利用声信号的相位信息估计目标方位的新方法,还提出了用自适应阵处理方法完全分离在空间上不重叠的多个点源信号的新算法。在数字声呐设计中首次提出动态波束成形、可编程数字滤波、变采样率运算、类卡尔曼滤波和灰度变换技术,并提出用聚类分析方法设计用于水下目标识别的简易专家系统,对推动我国数字声纳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至198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在美国工作近两年。 </p><p class="ql-block"> 1976年因参加自适应滤波的研究而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78年因参加001岸用声纳站的研究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1984年因负责262声纳研制而获得六机部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自适应噪声抵消滤波器抵消能力的研究》、《声纳设计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自适应阵信号分离理论》等。专著有《声纳信号处理引论》、《计算机图形学》(合作编译)等。</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30日李启虎回母校温州中学访问。</p> <p class="ql-block">10、陈式刚(1935-...)</p><p class="ql-block"> ① 温州市区人,基础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54年本校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陈式刚院士说:他在温州中学度过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和高中生活,”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八字校训影响了一生,是以后学习和工作最宝贵的精神动力。”青于蓝胜于蓝,愿母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学子。(摘选自2002年9月24日温州都市报15版《八字校训激烈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陈式刚,1935年11月28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1948年陈式刚考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1958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1];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陈式刚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是中国混沌研究的主要开拓研究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28日,陈式刚生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永宁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式刚</p><p class="ql-block">1942年,陈式刚7岁进入康乐小学,刚刚上小学时,陈式刚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在父亲的耐心引导下,使他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1948年,陈式刚13岁考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现浙江省温州中学)。在此期间他在数学方面的才能逐渐突显出来,并对物理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1958年,陈式刚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p><p class="ql-block">2000年,陈式刚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暨授奖大会。</p><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陈式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物理学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科研综述</p><p class="ql-block">陈式刚在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中首次阐明如何从久保输运系数形式公式获得具体的、正确的输运系数,并获得了强磁场下横向输运系数。在映射、混沌、符号动力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等方面获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对耗散系统,在参数轴上、周期轨道形成区间、混沌轨道为离散的点集情况下,论证了单峰映象混沌区测度达90%。对非微扰多光子阈上电离的研究,改进和拓宽了Keldysh理论。</p><p class="ql-block">陈式用半经典理论计算发现了电离电子与离子多次散射对能谱和角分布的重要影响。研究了多光子区、隧穿区与稳定化区双色光电离与双色光初始相对相位的关系,发现稳定区的电离率随相位变化幅度可达2~3个量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1日至22日,参加在龙岩学院召开的偏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学术会议,并就偏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及其相关应用领域前沿发展作了报告[10]。</p><p class="ql-block">④科研成果奖励</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7月,陈式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p><p class="ql-block">⑤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2009年10月,陈式刚回母校瓦市小学时,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一生都在做你喜欢做的事,你的人生就是快乐的”[4]。</p><p class="ql-block">⑥荣誉表彰</p><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陈式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⑦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陈式刚多年来由于工作操劳,曾患有深度失眠。经过中医的调理,2009年已有好转。曾经的失眠症让他感受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休息,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陈式刚院士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陈式刚院士回访母校时与校长胡海帆、书记高庚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1、王克明(1939一2013年)</p><p class="ql-block"> ① 乐清人,从事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的研究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57 年 本校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①王克明的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王克明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61年,王克明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二系。</p><p class="ql-block">1978年,王克明考取出国留学预备生。</p><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82年,王克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贝尼分校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作访问学者。</p><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王克明由于“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射程和射程离散的研究” 的贡献,被选为国际波姆物理学会的科学成员。</p><p class="ql-block">1992年,王克明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p><p class="ql-block">1993年,王克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以高等访问学者身份出访美国奥尔贝尼大学。</p><p class="ql-block">2007年,王克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2013年7月20日13时01分,王克明在济南逝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②王克明</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王克明在离子束光电晶体材料改性的研究中,他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系统地研究了离子注入形成氧化物光电晶体的光波导结构及其特性,提出了形成波导区折射率增加型光波导的新原理、新模式和新方法;提出了用激光脉冲沉积法制备掺Er的KTP晶体波导激光薄膜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重离子注入光电晶体中的射程和损伤分布,发展了重离子在多元靶中的平均投影射程及其离散的有效计算方法。</p> <p class="ql-block">12、张超然(1940一...)</p><p class="ql-block"> ①温州市区人,水利水电工程专家。</p><p class="ql-block"> ②1959 年 本校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 张超然,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男,汉族,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6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曾任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设计我国二十世纪建成的第一座坝高超过200米、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二滩水电站,使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参与或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负责解决和处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全面负责装机容量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和第三(世界第七)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正在建设的白鹤滩和乌东德两座超千万千瓦水电站前期筹建阶段的技术工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成功建设与投产发电及我国高坝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设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张超然出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2009年9月更名为1996年,张超然出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2009年9月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成为了这个世纪工程的 “技术总长”。</p><p class="ql-block">到任伊始,张超然便埋头于三峡工程几十年来的技术资料。那时,张超然几乎足不出户,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把浩如烟海的三峡工程资料初步理出头绪。张超然心里明白:“三峡工程集中反映了我国50年来水电科研成果,不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当不好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13、吳朝暉(1966—...)</p><p class="ql-block"> ①鹿城区人,计算机应用专家。第十九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2015一...)年任浙江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②(1978—1984)毕业于本校初中部、高中部。</p><p class="ql-block"> ③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温州中学110周年校庆时,已任浙大校领导的吳朝暉为母校发来一段视频讲话。在视频中他说温州中学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老师,才教出了优秀的学生。他在谈到自己在温中学习的情景”我的同学都很努力,会相互鼓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并给在校的学弟学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基础扎实,二是有很好的视野,三是有追求卓越的动力和理想。这三者须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班主任吳方胜老师祝贺吴朝暉校友当选院士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吴朝晖院士参加温中百年校庆活动。</p> <p class="ql-block"> 浙江大学校长吳朝暉院士 温州鹿城区人,先后就读于温州培红小学(石坦巷小学前身)、温州一中初中部、温州一中高中部。1984年高中毕业后,保送浙江大学,就读于浙江大学混合班(竺可桢学院前身)。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当选为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复杂服务计算和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等代表性方向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p><p class="ql-block">成果。吳朝晖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30日吳朝晖院士冒雨访问母校温州中学,温州中学正式成为:“浙江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 吳朝暉院士回访母校座谈会上视屏录像。</p> <p class="ql-block">吴朝暉院士和温中高三学生座谈(22年4月)</p> <p class="ql-block"> 温州中学班主任吴方胜向84届学生吴朝暉院士赠送纪念相册,回顾37年的师生情谊。</p> <p class="ql-block">14、徐贤修(1912-2001)、</p><p class="ql-block"> ①永嘉县枫林人,著名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②1931年本校毕业。在本校设有奖学金。</p><p class="ql-block"> ③197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贤修</p><p class="ql-block"> 1929年考入浙江省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高中部,两年后,辗转去上海投考中国的名校。193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1948年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普林斯顿文学研究院学习一年,暑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1979-1989年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曾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徐贤修曾任美国普林斯顿研究院、麻省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大学教授,普渡大学航空及天体工程科学资深教授。又曾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谷克电学研究室、波音飞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中西部应用科学公司、阿尔贡国立实验室顾问。徐贤修在新竹清华大学任校长期间,创设大学部的三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原子科学院。工学院设动力机械、材料科学、工业化学、工业工程四系。任内也推动了大型研究发展计划如:电动车的研制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徐贤修工作简历</p><p class="ql-block"> 徐贤修曾先后受聘任美国普渡大学工程科学教授、伊利诺理工学院应用数学讲座教授、普渡大学航空系教授、以及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新竹)和交通大学(新竹)并兼任教授。</p><p class="ql-block"> 徐贤修是一位应用型学者,长期致力于应用数学和太空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论文及专著多部。</p><p class="ql-block"> 徐贤修1973一1980年主管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1979—1989年任“工业研究院”董事长,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台湾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他1961年为新竹清华大学创办数学系,1962年起至1975年每年举办暑期数学研讨会,1970—1975年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徐贤修积极推动台湾数学教育,使大学的水平和规模取得迅速发展。鉴于徐贤修1955—1963年以及1968—1978年两度为普渡大学作出突出贡献,1980年,美国普渡大学颁授他杰出贡献奖;1993年,又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由于他对台湾的科技和教育所作出的特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 197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1981年获台湾二等景星勋章</p><p class="ql-block">1991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荣誉工程博士”</p><p class="ql-block">1998年获香港霍英东基金会成就奖</p><p class="ql-block">2000年为“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全美华人工程师学会杰出服务奖</p><p class="ql-block">“航空太空杰出工程师”</p><p class="ql-block">台湾清华大学荣誉博士称号</p><p class="ql-block">1998年被浙江省温州市政府聘为温州高新科技园区顾问</p><p class="ql-block">徐贤修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温州中学按:在胡海帆校长的亲自主持下,“以校史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有序地进行之中。按照既定计划,本阶段,主要是围绕“名校长”和“名数学家”若干名作“点”的研究。沈兴漾老师和邵达老师以校友、知名数学家、前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徐贤修为中心,作了详尽的探讨。同时该文在打通“点”(徐贤修)和“面”(数学传统)上,作了大胆的有成效的尝试,为下一阶段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p><p class="ql-block">1929年,徐贤修考入浙江省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高中部,两年后,他和同学辗转去上海投考中国名校。他的同学兼挚友汪远涵投考复旦新闻系,后师从曹聚仁、赵景深,徐贤修则投考清华数学系。半个世纪以后,徐贤修在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秋天,中国南方正在闹水灾……一进入水木葱茏的清华校园,便立下自身砥砺、力图报国的志愿”。</p> <p class="ql-block">徐贤修院士来校访问(9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1998年12月1日徐贤修院士返温州中学访问,并设立徐氏奖学金。</p> <p class="ql-block">朱鎔基总理以清华大学校友情谊接见徐贤修院士</p> <p class="ql-block">首次徐氏奖学金发放大会。</p> <p class="ql-block">15、杨忠道(1923-2005)</p><p class="ql-block"> ① 苍南县人,著名数学家。</p><p class="ql-block"> ②1942年本校高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1982年80周年校庆在本校首设“陈叔平、陈仲武数学奖学金“;</p><p class="ql-block"> 19 97年4月中旬,继续向母校馈赠”两陈数学奖学金”;</p><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10日又为”两陈数学奖学金”馈赠1000美元。</p><p class="ql-block"> ④196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杨忠道(Chung-Tao Yang),著名拓扑学家。</p><p class="ql-block">1923年5月生于浙江省平阳县;</p><p class="ql-block">194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温州中学高中部;</p><p class="ql-block">1946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p><p class="ql-block">1946-1948年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助教;</p><p class="ql-block">1948-1950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p><p class="ql-block">1949-1950年任台湾大学讲师;</p><p class="ql-block">1952年获美国Tulane大学数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2-1954年任Illinois大学研究助理;</p><p class="ql-block">1954-195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访问;</p><p class="ql-block">1956-199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任教</p><p class="ql-block">1978-1983年间曾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96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1972年入选美国Who is Who名人辞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杨忠道先生在射影几何学,一般拓扑学,代数拓扑学,李群等领域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证明了著名的Dyon猜想,在一般拓扑学中有著名的杨忠道定理。他的儿子Deane Yang是美国Polytechnic大学数学系教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杨忠道教授为陈叔平先生塑像揭幕(02年10月11日)</p> <p class="ql-block">16、樊畿(1914一2010)</p><p class="ql-block"> ①祖藉温州,出生在杭州,著名数学家。1985年回国讲学,成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p><p class="ql-block"> ②1929年本校初中毕业。</p><p class="ql-block"> ③1964年选聘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p> <p class="ql-block">樊畿教授在上课。‘</p> <p class="ql-block">樊畿院士一家人回国赴清华大学访问。</p> <p class="ql-block">樊畿(1914-2010)温州人,1914年9月19日生于浙江杭州。数学家,曾就读于源州中学初中部。原美国普林斯頓高级硏究员、加州大学等校数学教授。1964年,台北中央研究院推选樊畿为院士。1978—1984年间,他曾连任两届该院的数学研究所所长。樊畿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集值分析、数理经济学、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已成为许多当代论著的出发点和一些分支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数学家的楷模樊畿,西文名KyFan,父亲樊琦(1879-1947)曾在金华、温州等地的地方法院任职,樊八岁时随父到金华,初中阶段曾在温州中学就读,他各科成绩均优,唯不喜欢英文,原因是“讨厌呆板地记忆生词和不可理喻的文法”。</p><p class="ql-block"> 1929年初中毕业时,考入不用英文的吴淞同济附中,这是四年制高中,第一年专习徳文。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后,同济附中不能开课,樊插班到金华中学读高三,半年后就高中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1932年秋,樊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他本想读工科,但因姑父冯祖荀在北京大学任数学系主任,更由于北大不考英文,因此决定樊走上了数学遒路。1936年,樊在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193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中法教育基金会主办的赴法留学选拔考试,赴法国巴黎大学,师从大数学家弗雷歇,攻读抽象分析,并于1941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其后,他先后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庞加莱数学硏究所的研究员,这期间他成果丰硕,发表论文25篇,并和弗雷歇合著了法文版的《组合拓扑学引论》一书,该书之后又被译为英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战后樊畿转赴美国,首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两年,受到大数学家赫曼•外尔和冯•诺依曼等人的影响,学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1947年起,樊畿先后在美国的几所大学任教,他的研究领域越发宽广,成果更为丰富。樊畿慧眼独到地开始研究无穷维空间的各种数学问题,而成为无穷维空间的开路先锋,并且终身居領袖地位。在他不到50岁的时候,樊畿就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大数学家了。1965年,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UCSB特聘他为该校的数学教授,直至1985年退休。这位天才而勤奋的大师,一生发表过学术论文140篇,篇篇都是精品,他的论文被引用多达4千余次。他的学术研究涵盖许多分支、跨越许多学科,非常宽泛: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有限维空间到无限维空间,从纯粹数学到应用数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随处可见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等式和不等式,他在拓扑群、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逼近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的创造已成为那些分支的经典与基石。特别要提到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徳布鲁运用了“樊畿不等式”,推导出一系列的“一般均衡存在性”定理,而发展了经济学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樊畿的数学研究已臻炉火纯青,岀神入化的境界,他的数学表述极具个性,堪称数学家的楷模。国际上著名的大数学家对樊畿的数学称赞不已,一致公认:樊畿所做的数学研究都是各个领域的基本与核心问題,他的研究结果大都成为经典,读他的文章,你会处处感到纯数学之美,条件之自然,论断之凝练,证明之优美,应用之广泛。樊畿的数学展现给人们的是纯数学与应用数学完美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1989年5月,心系祖国的樊畿,终于回到阔别50年的古都北京,应邀回国讲学,成为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樊畿眷恋母校,把他半个世纪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 樊畿生活銜朴,但助人为乐。1985年,樊畿捐赠UCSB百万美元,在该校数学系设立“樊畿的助教授奖学金”。1999年,他和夫人燕又芬联合捐赠美国数学会百万美元,设立“樊氏基金会”。两次捐赠都是旨在促进与资助中国数学家与世界数学家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一、温州中学创始人孙诒让先生</p><p class="ql-block"> 孙诒让(1848—1908),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孙衣言子。幼承家学,聪颖好学。13岁即撰成《广韵姓氏刊误》一书,18岁时又写成《白虎通校补》。曾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见识大增。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人。后五赴礼闱不第,遂绝意仕进,专……</p> <p class="ql-block">二、各时期校区集锦</p><p class="ql-block">1、温州中学仓桥校区(1902.7~1960.8)</p> <p class="ql-block">2、道司前校区</p><p class="ql-block">①温州中学道司前校区(1906.7~1965.3)二进门</p> <p class="ql-block">②温州中学道司前校区</p><p class="ql-block">60年代校门囗</p> <p class="ql-block">3、九山湖校区</p><p class="ql-block">①.温州中学九山湖校区东校门</p><p class="ql-block">(1965.3~1997.10)</p> <p class="ql-block">②温州中学九山湖校区南校门(1992.5~1996年.1)(一)</p> <p class="ql-block">③温州中学九山湖校区南校门(1999.2~2002.8)(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④1997年初苏式教学楼拆除,1999年1月跨九山河的教学楼重建落成,使用至2002年8月。(三)</p> <p class="ql-block"> 4、三垟湿地校区</p><p class="ql-block">①2002年8月~2022年5月温中三垟校区西大门。</p> <p class="ql-block">②.远眺办公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③远眺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④图书馆步青广场</p> <p class="ql-block">⑤2022年5月新建南校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