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弄”和塔前小学

嵇益民

<h1> </h1><h1> </h1><h1><br></h1><h1> “塔弄”和塔前小学 </h1><p class="ql-block"> 《姑苏晚报》2019年12月01日 </p><p class="ql-block">   文嵇益民 图陶开俭</p> 1.<br>  在甪直,东市下塘、鸡鹅桥南堍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叫塔弄。可是,走遍此弄,根本就没有塔,但为何它被定名为塔弄呢?<br>  原来,塔弄里面本来确实有宝塔,60多岁以上的人也许还看到过这座宝塔。<br>  这条塔弄,本名姚家弄,若能再现以前的风光,放在今天,绝对是一个旅游胜地。因为在上世纪初,这窄窄的弄里竟然拥有多宝塔、文星阁、玄白堂三个古迹。<br>  据《甫里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甪直有个叫魏斌的人在镇东姚家弄内筑了一座浮图(人称多宝塔),浮图为砖木结构,六面七级,每级以木栅为栏。宝塔层层飞檐翘角,飞檐翘角上挂有铜铃。每层都有半圆形的窗洞,楼楼洞窗回还。当夕阳西斜,落日的余晖透过洞窗,顿时满塔生辉。若拾级凭栏远眺,江南沃野,小桥、流水尽收眼底。宝塔檐角上挂的铜铃,在晚风吹动下,发出“铃铃”音响,于晚归回巢的鸟雀鸣叫声中,更显得清脆悦耳。这也就是有名的“甫里八景”之一——浮图夕照。<br>  <br> 多宝塔雄姿<div><br></div><div> 从此,姚家弄慢慢被人叫做“塔弄”,但我们住在甪直东面的居民仍以“姚家弄”呼之。不过,我一直奇怪:这条弄为何叫姚家弄,姚家弄南边的村庄恰叫姚家浜?会不会有姚姓名人曾居于此?会不会有哪个大人物因某个特殊原因而特地取了这个名?问了很多人,都说不清楚。此事只能留给研究历史记载、历史文物的专家去考据了。<br>  姚家弄还有个俗名叫交界弄,这倒好理解的。解放前,昆山县和吴县的分界处,上塘街是北港,下塘街是塔弄。所以姚家弄叫交界弄跟北港口的小桥叫交会桥一样,题名的人罕譬而喻,路过的人明白晓畅。<br>  浮图北面有高为三层的文星阁。文星,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相传文曲星主文才,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官员考核、级别升迁,皇帝封赠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他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并奉祀不衰。甪直姚家弄文星阁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据说早先是朱柱描脊,雕门镂窗,十分华丽壮观。阁楼大厅轩敞明亮,供奉有文昌帝。甪直的一些文人雅士,时常会集于此,谈诗论文。<br>  以前小孩入学之前,先要去文星阁祭拜文昌帝。《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有这么一段:秦钟要去贾府上家塾,宝玉领了秦钟拜见贾母。贾母见秦钟形容标致,举止温柔,堪陪宝玉读书,心中十分欢喜,便留茶留饭。临去时,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又嘱咐他道:“你家住得远,或有一时寒热饥饱不便,只管住在这里,不必限定了。只和你宝叔在一处,别跟着那些不长进的东西们学。”秦钟一一答应。贾母给秦钟的礼物有“文星和合”之意,就是说希望有文昌星君眷顾,日后能功名顺利,这是在祝颂小孩。</div> 2.<br>  我家住多宝塔、文星阁北面,每天推开南窗,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那高高的宝塔和雄伟的楼阁。<br>  开蒙时,我没去文星阁,但我和文星阁、多宝塔朝夕相伴了整整八年。因为后来文星阁多宝塔院落(实为玄白堂院落)辟为“塔前小学”,而我在那里读了四年幼儿园和四年初小。<br> <div> 文星阁、多宝塔和银杏树</div><div><br></div><div><br></div> 由于多宝塔、文星阁当时坐落在昆山县界内,塔前小学正名就叫昆山县甪直小学,塔前小学是其俗称。早年由甪直绅士朱气养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民国18年(1929年)学校的全称是“昆山县第四学区甪直小学校”,受昆山县教育局管辖。建国初期,塔前小学改称昆山县甪直中心校。1952年塔前小学随同镇区一同划入吴县,成为吴县甪直中心小学四院。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小学教材编审沈秉兼先生(甪直人),特为塔前小学谱校歌一首,歌词是:“古阁凭市梢,宝塔接云霄,胜地名胜建我校。远镇避尘嚣,近乡水群抱,平原十里风光好。广场上踏绿草,校园里听鸟叫,小朋友同坐同行乐陶陶,爱我学校,爱我学校。”歌词开头两句就写了校园的这两处文物。<br>  我入校时文星阁和多宝塔仍巍然屹立,四周还有一棵百年树龄的古银杏和多棵梧桐、榉树,学校环境古朴、优美。<br>  宝塔矗立在学校大门内侧,它像一个忠诚的卫士日日夜夜守卫着学校大门,每天看着莘莘学子匆匆忙忙进出校门。我们一跨进校门,首先看到的也是它伟岸、沉稳的身姿,但明显它已老去,陷入垂垂暮年:塔洞早已封闭,翘角大多断裂,墙体斑驳,瓦上檐上长出青苔,一丛狗尾巴草在塔尖上不断摇摆。我那时当然不会懂得它是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凝聚物,只感觉它好像是一支巨大的毛笔立在那里,不知什么时候会在辽阔的天空上写上几笔。<br>  文星阁在宝塔的北边,已经很破旧了,但面积很大,方方正正的约有百平方米。四周围廊,高出地面半米,正面有两级石阶。大厅地面用方砖铺就,中间有四根大柱子,柱子、窗户的颜色都已成赭黑色。起先它为老师办公室,我们天天要去文星阁,或交簿子,或背课文,常常在文昌帝的监视下完成我们的作业。想不到四年级时,文星阁楼下大厅成了我们的教室,从此我们天天和文昌帝亲密接触。不过文星阁楼上是断断不敢去的,因为楼已年久失修,老师把上楼的门钉死了,仅留三级楼梯在外;同时,学生中流传着吓人的传言:楼上有小脚娘娘,上去了要被她吃掉的。但楼下却是我们的天下,上课时声嘶力竭地读课文,震得上头的灰尘往下掉;下课时更是闹翻了天,有的在一旁的大方砖上“提脚码码”“造房子”,有的把三级楼梯当成跳台,站在上面往下跳,比谁跳得远,有的围着柱子在“抓老虎”。不知文昌帝君见了我们是否脑涨、头大如斗?<br>  1958年,塔上不时有砖瓦飞下,据说有倾圮之危,上级决定拆除,于是封闭了校门,另在东市下塘陆家湾开了一条通道,供我们进出。不久,宝塔被夷为平地,“甫里八景”之一——浮图夕照也就在甪直消失了。我们也在这里完成了初小的学习,告别没有了多宝塔的文星阁,转到南面保圣寺读高小了。<br>  3.<br>  玄白堂,从懂事起我就没见过,上塔前小学时,只知道操场南有两间小屋是玄白堂的遗物。老人说那本是一座道院,里面住着一个精通法术如仙人一般的道长,可以连续几天不吃不睡仍旧精神抖擞,死时肉身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说得神乎其神。1956年,有一本叫《太湖的故事》的书,其中收录了鲁望中学陆姓学生写的《玄白堂的传说》,也讲了这个事。长大后,看了几本古籍,才知玄白堂也是一处胜迹,当家老道李天木还是一位甪直名人呢。可惜玄白道院已早早衰败了。<br> 百年银杏   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文星阁也荡然无存,学校早就成了居民点,唯有那棵百年银杏老树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挺立在原地,这位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风风雨雨是不是时时在感叹世事沧桑呢?<br>  塔弄之名倒还幸存,以告示人们那里的曾经风光。<br> <div><br></div><div><br></div><div>附:公众号《岛主眼中的苏州美丽乡村》岛主当天转载此文时的短文</div><div><br></div><div><br></div><div>岛主三十年的塔弄情怀,读《“塔弄”和塔前小学》有感<br><h5> 岛主眼中的苏州美丽乡村 2019-12-01 16:50</h5><br> 2019年12月1日,《姑苏晚报》A13刊发嵇益民先生文和陶开俭先生图,特别有感情,嵇先生应该是岛主的老老学长啦,这些年,作为一名在塔弄生活了二十多年,期间在四院(塔前小学)读了幼儿园和四年小学的我(五六年级去镇外小学读)。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一直都无法落笔,鸡鹅桥,雄银杏树,荷花荡等等,留下的是童年的乡愁,童伴的情谊。<br> 今天看到嵇益民先生的文章,特别亲切,苏州美丽乡村的底蕴就是美丽乡愁,美好乡韵。感谢姑苏,感谢嵇先生和陶先生。全文转载,和大家分享。<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