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碎碎念|快看,一只黑小鸟!

羽旎鲍料xia

<p class="ql-block">  说说我和儿子《一只黑小鸟》的故事,和大家一样,第一次听到“一只黑小鸟”,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别扭,但是鉴于语文素养一般,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一只小白兔”的说法,如果按照那个语法的话,应该是“一只小黑鸟”,暂且这样给孩子说吧,不纠结了,因为重点在后面呢。</p> <p class="ql-block">  工作日的傍晚,我和孩子的消遣就是下班后一起在小区转转,孩子时常会看见在草坪上跳着走的“黑鸟”,但是每次都像初次看见一样欣喜若狂,嘴里大声喊着“妈妈,快看,一只黑小鸟”。有天我问他:“Lucky,这只鸟为什么怎么黑呀?”他几乎同步,快速回答道:“它没有洗澡;被太阳晒黑的;有可能被炸黑了”。后面几天,我们时常也会遇见有点黑的鸟,我也会就这个话题和孩子交流,但是每次孩子的回答都和之前的差不多。我总是不满足于他给的说法,不断追问“还会因为什么呢?”直到他有些无奈地说“不知道...”我就自作聪明地说,也可能是它爸爸很黑,所以它才很黑。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对我的说法满不在乎,没有任何的回应。我连着说了好几天这个“了不起的观点”,孩子始终没有就我的观点给出回应。</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最近开始反思:不仅仅是我的做法,还有孩子的回答。我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孩子的想法总是充满天真与童趣,我没必要有意识的给孩子往科学上引。孩子对朴素科学知识的表达有时候对于成人是一个挑战,是对成人“权威”的挑战。有时候会觉得孩子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总是觉得自己有太多的经验教训要告诉孩子,因此,大人就总是不断地讲,“听我说”“听懂我的意思没有”“我给你讲”。其实,给予孩子机会让其交流和表达他们自己的理论,需要大人不要讲得太多。因为成人讲得太多,就可能减少了孩子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减少孩子表达和交流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另外就是孩子对小鸟是黑的和我经常说他黑这两件事思考的角度是一样的,我家孩子的皮肤是有些黑的,我经常会说他黑,即使我把我俩的胳膊放在一起比较,他要么说自己白,要么说我们俩都白,有时也会乐观地说自己洗洗澡就不黑了(意思就是黑是因为没有洗澡),反正从来没有承认自己黑。</p> <p class="ql-block">  身为妈妈的我,今天突然发现三岁半的孩子居然可以有这般操作,打水倒进箱车,然后拿纸吸吸,再挤出水来,他称之为“洗车”。当然,这波操作极有可能是模仿大人的。所以,父母的角色真的极其重要,或是一段话、或是一种评价、亦或是一种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真诚地欣赏与接纳,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后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