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成为自己生活的英雄

Anker…高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b></p><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的名言,耳熟能详。又有多少人,能够认清生活的真相了?更不用说认清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一个人的阅读方向,就是他思想成长的方向。回望我的阅读史,不到五年时间,保持阅读的习惯,大抵是自己对命运不愿屈服的倔强吧。萨特说过,<i><u>书要是不被人阅读,它就只是涂在白纸上的黑色污迹,而一旦被阅读就一定和特定的读者建立与他人不同的关系。</u></i></p><p class="ql-block">阅读,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帮助我们了解他人。读书,是一种缘分,好的时间,好的地点,好的年纪遇到一本好的书,那是人间最幸福的事情。从2018年起,我要求自己每年读50本书,细数一下,才200多本,如果是200块钱,在很多人眼里估计毫无分量吧。起初买书,根据当当推荐和实体书店推荐,从小说和散文开始。之后发现依据豆瓣的评分和评论去阅读,更能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书。与此同时也认识一些有阅读习惯的朋友,试着接触一些历史、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慢慢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阅读的路。这些年,也读到过一些垃圾书,读完后便把书扔在一边,待到有机会的时候捐出去。也读到过一些看不懂的书,不得不暂时将其搁浅在书架的角落里,等待与它的下一段缘分。</p><p class="ql-block">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是一个阅读者的必然趋势。至今我还只是停留在泛读阶段,从来没有对一本书有过第二次阅读。因为我把重读的时间,放在了今年以后。我是一个对生活有计划,并且有着强迫症的人,没有非要不可的理由,就不愿打乱曾经立下阶段性目标。</p> <p class="ql-block">四年多的阅读,让我拥有了对书的甄别和判断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某一本书或一个情节中寻求到心灵上的共鸣。那种思想上的碰撞,那种情绪上的悲喜交加,让我常常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p> <p class="ql-block">北京日报出版社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共四本,120万字,我花了20多天时间看完。这套书是一个睡觉的床上都堆满了书的朋友去年送给我的,因为太厚,一直默默放在书架上。这些年开始阅读后,一些朋友会时不时送一些书给我,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好的书,也有我看不懂的书,如《霍金十问》,至今还搁浅着。不知道为啥今年5月拿起了这套书。近两年买书,我基本优先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广西师范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这套书搁浅之一的原因也是因为从没有看过此出版社的书。之后科普了一下,《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主要是傅雷和许渊冲,都是著名翻译家,但我个人很喜欢傅雷。而出版此套书的出版社有10家以上,可想而知,此书在世人心中的价值何等之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曼·罗兰</p> <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对他提起兴趣,是源于在斯蒂芬·茨维格的《昨日的世界》里写到他第一次遇见罗曼罗兰时:<i><u>我在他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情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坚强的人来说,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时刻代表着欧洲的良知。</u></i>然而,茨维格1941年发表完自传性的作品《昨日世界》后,于1942年与其第二人妻子双双服药自杀。罗曼罗兰是喜欢这个比他小15岁的茨维格的,他还随着茨维格认识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一直觉得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与茨维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属于同类型作品,两人也一直保有书信来往。</p><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是集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花了20年时间写下《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且没有拿到任何稿费。1912年作品问世,他已经46岁。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i><u>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的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傅雷</p> <p class="ql-block">傅雷的《傅雷家书》可谓家喻户晓,当时看到,我很是震撼。对于教育与成长理解得如此深刻的人,廖廖无几吧。回看小时后的自己,只是自然生长,无所谓家庭教育、思想教育之类。傅雷,1908—1966,翻译文学名著34部,其儿子傅聪是著名的富有诗意的钢琴家。黑塞说,傅聪的演奏不仅是卓越的,而且是肖邦作品真正的诠释者。</p><p class="ql-block">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嫉恶如仇,对亲人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爱,但其性格暴躁,甚至有家暴行为,也是不可抹灭的。文革初期,傅雷夫妇受到迫害,于1966年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p><p class="ql-block">傅雷在《傅雷家书》中写到:<i><u>只有独立思考,才有艺术个性、才有艺术灵魂”。</u></i>傅聪将父亲的告诫发挥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当法国名家遇见中国才子,会是怎样的双剑合璧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史诗级巨作。小说一共10卷,四册,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他说:<i><u>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u></i></p><p class="ql-block">第一册:黎明、清晨、少年。这一册看得很轻松,也很开心。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国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家境开始败落。祖父和父亲都是公爵的乐师,儿时父亲对其要求很严格,逼迫其学习音乐,祖父从小灌输他英雄主义创造世界的观念。6岁的他在公爵府演奏,被称为“再世莫扎特”。11岁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祖父死后,父亲愈加堕落、酗酒,母亲善良且软弱,家况每况愈下。克利斯朵夫从小性格敏感,不得不担任起养家的重任。他开始兼职起钢琴教育的工作,渐渐也有了音乐觉醒。</p><p class="ql-block">第二册:反抗、节场。读这一册,时而很欢乐,时而很担忧,为主角的所作所为提心吊胆。克利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恋爱,意志消沉,沉迷在混乱的生活里。舅父总会在他低沉的时候给他指引方向,他开始对音乐、对爱情、对德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反抗,抨击,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克利斯朵夫随即失去了公爵的宠爱,把他所在的乐队和观众也全部得罪了。最后在一场打架斗殴中不得不离开德国逃往巴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贝多芬</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这一册读的非常艰辛,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评论性文字很多,甚至一字一句的在看,难以理解,又不甘心放弃。克里斯朵夫来到巴黎,他不谙世事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使他的起步生活很困难。在一个音乐会上,克利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两个灵魂伴侣的相识,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开挂的人生。充满激情和力量的克利斯朵夫,悲观柔弱富有自由浪漫思想的奥里维,两人一起交流、成长、争吵、奉献、爱慕……奥里维在一次五一示威游行活动中为救一个小孩被警察乱刀砍死,克利斯朵夫也因伤人而被迫逃亡。</p><p class="ql-block">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这一卷看得非常享受,很是喜欢成熟后的主角,感觉就像我的灵魂与他的灵魂在交流。最后依依不舍的读完,意犹未尽。克利斯朵夫失去了奥里维,逃亡到瑞士,深痛欲绝,甚至一蹶不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步入正常生活,一次散步时遇到了从小就喜欢他的葛拉齐亚,她带着她的两个小孩,丈夫刚刚过世。两个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相互都很喜欢,但最终两人并没在一起。有些人相爱就好,不一定要在一起。我突然理解了所谓成熟的爱情。葛拉齐亚死后,克利斯朵夫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出名,但身体却越来越差。他培养奥里维的儿子乔治、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也和奥里维舍命救的爱麦虞限保持交流。最后他在自己的梦境中死亡。</p> <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p><p class="ql-block">傅雷的文采斐然,艺术修养极好,用词精准到位,富有诗意。让你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中,仿佛一切都在你眼前。</p><p class="ql-block">《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在写贝多芬?是在写罗曼·罗兰?是在写傅雷?还是在写读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晚年的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十足的强者,活成了超然物外的状态。同时他也是包容的,博爱的。他爱他曾经的敌人,爱看不起他的青年,也爱朋友们的儿女。他的爱没有国界之分,没有民族之分,没有信仰之分。他到了一个境界,便是痛苦也是一种力量。他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激情澎湃的一生,终将在逝去的那一刻对世界说:</span><i style="color: rgb(25, 25, 25);"><u>让我在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罢。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u></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一次次看着他站起又倒下,一次次看到他拥有又失去,为他的坚定勇敢而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他的一生在不断的斗争中结束,而我的斗争才刚刚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合上书,宁静又喜悦。我写上阅读的时间,将其整齐的安放在书架最宝贵的一格,不久后,我相信我还会重新与你灵魂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但愿他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独的灵魂和真诚的人。</p><p class="ql-block">孤独的灵魂和真诚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