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21日,沈阳晚报援建震区小学专车从沈阳出发,一路3000公里,带着部分教学物资。在高速公路零公里处,沈阳市勋望小学马鸣阳等候在这里,她给大巴山的孩子们送上了自己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乡第一所高标准新校舍</span></p><p class="ql-block">最开始新学校的名称叫沈阳晚报小学,经多方考虑改叫“仁恺小学”(沈阳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是四川人,这次建校的主要资金来自于他的弟子们的捐赠)。新校舍2间教室、2间教师办公室、一间器材室和一间阅览室组成的平房,还有食堂和教师宿舎,新校舍与旁边的村舍比起来,显得很“豪华”。最大的特点是,能容纳家远的老师、学生住宿,并设立了生活用房,成了全乡最好的一所小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村第一次村民大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新校舍的落成典礼很简单,学校的操场上已经挤满了村民。最远的村民家距离校址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村民们观礼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生们第一次穿上新校服</span></p><p class="ql-block">川娃们最高兴的时候到了,沈阳的亲人给他们送来礼物,除了每个人一个装满本的书包和一个装满文具的文具盒外,所有的孩子还都得到了一件印有“沈阳晚报”和“仁恺小学”字样的整齐校服。能穿上统一的校服对村里的孩子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次大规模庆典</span></p><p class="ql-block">关路乡书记说,苍蒲村是关路乡最偏僻、最落后的一个山村,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也最为严重。在全体村民抗灾自救的过程中,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沈阳晚报能伸出援手,不但呼吁捐款,而且几次进山考察,这不仅令苍蒲村的村民感动,同时也令关路乡以及南江县全体人民非常感动,沈阳晚报的善举真正体现了“大爱无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震后第一次升国旗</span></p><p class="ql-block">现场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没有乐队和放声设备,国旗完全是在全体村民和嘉宾合唱的国歌声中升起的,虽然形式上略显简陋,但是在场者的心灵都受到了不小的震撼。谭徳斌村长说,自从去年的地震把学校震成危房后,苍蒲村就再也没有搞过升旗仪式,这一次在新校舍的落成典礼上升起国旗,他感到无比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笔助学奖学金</span></p><p class="ql-block">典礼中,沈阳晚报再次向仁恺小学捐款4万元,明年再来将购买40套新桌椅。沈阳军诚驾校专门设立一个爱心基金,奖励和资助几名苍蒲村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李冬梅和李飞姐弟两个还在典礼上收到了沈阳勋望小学马鸣阳小朋友的信和衣服、书包。他们还特别回信说:“谢谢你的关心,我们收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小小文具,更是一份无限的关怀和爱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堂课“感恩沈阳人”</span></p><p class="ql-block">去年苍蒲村小学那个男老师,已经调到其他学校任教,接替他的是他的爱人一一﹣杨娇老师。第一堂课,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感恩”两个字。当杨老师问学生们“为什么?”学生们回答:“沈阳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帮我们建了新学校!”“我们应该谢谢沈阳的亲人们!”“感恩沈阳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次全村集体签名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操场上的村民们也没有闲着。在一条由村委会准备的“感谢沈阳晚报”的条幅上,村民们全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甚至一些不识字的老人,也都走到了签字条幅前,在孙子、孙女的帮助下,在条幅上签上了歪歪扭扭的名字。当天,有一百多位村民签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村集体提前“过大年”</span></p><p class="ql-block">杀猪宰羊,吃喜宴,流水席,全村人一个不落。为了不增加村里的负担,摆酒席所用的猪和羊都是本报在山下提前买好的。一位老村民说,由于山上没有冰箱,有的人家一年只能在过年时吃到鲜肉,平时最多能吃上一些腊肉。而且以前就算是过年,村里人也没有吃过这么多、这么好的菜肴,他感觉就像是“过年了”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