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形成效益,量变导致质变,说的似乎是一个道理,当一件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改变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有可带来几何级数的好处,也可能导致指数级别的难度增加。就像我们国家的人口,14亿的基数让我们具有大量的劳动力,各种各样的人才,规模巨大的市场,即使没有外部市场和动力,我们搞好内循环都能让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好,但是要让所有人都吃饱饭,吃好饭,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div> 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如颅内动脉瘤这个病,常规的夹闭和弹簧圈栓塞都是治疗动脉瘤的成熟方法,对于中小动脉瘤,无论哪一种方法能够很好解决临床和影像的治疗的问题,但是一旦动脉瘤增大,尤其是达到15mm以上的时候,无论介入还是开刀都很难轻松地完成治疗。要么手术并发症高,要么影像不能完美 ,要么临床复发率高,要么占位效应不能解除,总之和小动脉瘤的治疗完全是两回事。传统方法解决不了,那就换思路,血流导向装置应运而生。虽然现在有很多应用方式,最初它就是为了治疗大动脉瘤:应用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动脉瘤治愈概率增加,同时能够完美解决占位效应。但操作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一些号称巨大的动脉瘤。 </div> 今天讲述的病例是一位36岁年轻女性,中等程度的头痛,没有明显的神经功能异常。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海绵窦区等到高信号的占位性病变,头颅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岩段至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遂行DSA检查,提示双椎动脉和右侧颈内动脉正常,左侧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长径和颈内动脉走行一直,达到41.5mm,横径大约23.3mm,瘤囊内充盈显影不全,边界不齐整,其实存在血栓,影像和CT高密度信号一致。动脉瘤以远颈内动脉迂曲,同时大脑中和大脑前动脉显影较淡,提示动脉瘤影响脑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动脉瘤远端血管直径3.2mm,近端血管直径3.8mm. 头颅CT提示左侧海绵窦区高中密度占位影像 头颅脑血管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大动脉瘤 术前造影正侧位图像,提示岩段到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测量长径41.5mm,宽径23.3mm,动脉瘤腔充盈不良,提示血栓存在,颅内血管床显影延迟,染色淡 术前旋转DSA,提示岩段动脉瘤 术前造影三维重建,提示岩段动脉瘤,麟囊内存在血栓,远端血管迂曲,近端血管充盈不良, <b>如何治疗?</b>似乎答案很简单,因为开刀夹闭肯定不行,开放性手术只能做高流量搭桥,再孤立动脉瘤,这是一个高技术难度和挑战的治疗方法,难以作为首选。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肯定无法阻止动脉瘤的复发,也难以解除占位效应,患者如此年轻,因而也不作为首选。因而,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理所当然的。病变部位位于岩段海绵窦段,因而虽然动脉瘤巨大,也不考虑应用弹簧圈。<div> 选择<b>什么血流导向装置</b>呢?这似乎是一个问题。我们先看<b>病变</b>,长径和支架置入方向一致,长达41.5mm,远端颈内动脉呈螺旋状,很迂曲,需要支架置入比较远的位置,近端血管血管虽然比较平直,但是可能因为动脉瘤体的压迫,存在狭窄状况,而且巨大瘤体,存在支架置入后滑入动脉瘤的可能,因此近端也需要在血管内放置较长距离。目前没有单一支架达到如此的长度,需要两个或者多个支架套叠。综合一起,可能需要支架长度超过70mm以上。从目前临床可用的三种密网支架,<b>Pipeline</b>操作性能比较好,但最大长度35mm,需要至少3个支架才能覆盖全长,无论从花费还是操作角度看,都不划算。<b>Tubridge</b>有45mm长度,估计两个支架套叠足够了。但是该支架偏软,在迂曲血管内是否能够完美打开存在不确定性,支架释放后后期滑入动脉瘤的可能也高。支架在巨大动脉瘤内自然缩短非常明显,在小弯侧套叠存在失败的可能性(有过教训),因为支架导丝支撑导管过去有一定难度。<b>Streamline</b>具有50mm长度,两个支架套叠长度不存在问题,同时存在同轴输送系统,后续套叠的难度较小。但该支架较硬,在迂曲血管里打开性能比较好,但输送需要中间导管通过病变,远端血管位于小弯侧,能够顺利通过是个未知数。综合考虑,似乎选择Streamline更合适一些!</div> 手术在全麻行进行。<div> 常规操作如说明书一样:</div><div>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b>置入6F Neuromax长鞘。头端置于左侧颈内动脉岩段起始部,简单操作。</div><div> 2、送入XT-27微导管。将Catalyst 5 中间导管位于动脉瘤内,再内衬XT-27微导管,在Syncho 14导引下,在动脉瘤内找到远端颈内动脉,将XT-27到达大脑中M2位置。操作难度不大</div><div> 3、送入Cata 5到大脑中动脉。中间导管循着XT-27到达眼动脉位置,非常容易,但很难进一步前进,由于位于小弯侧,没有足够支撑,Cata5在动脉瘤内弯折成攀。于是将Neuromax送至动脉瘤内靠近远端血管的位置,将Syncho和XT-27进一步达到M3段,导丝较硬部分完全到远端血管内,多次尝试,中间导管进入大脑中M1末端。</div><div> 4、送入和释放第一枚支架。选择4mm*50mm的支架,将Streamline在Cata5内和Syncho导丝一起送到颈内动脉末端过程,支架释放过程相对轻松,远端置于床突上段,通过不断变换角度,确认在迂曲的血管内支架打开良好。支架在动脉瘤内完全自然打开,直径显著增加,彻底释放后,刚刚能够接近近心端血管。由于内输送杆的存在,支架始终位于动脉瘤的小弯侧。</div><div> 5、套叠第二枚支架。第一支架释放后,沿着内输送杆和Syncho导丝,很容易将Cata5送至眼动脉水平,撤出支架输送系统后,准备套叠第二枚支架。选择5mm*50mm的支架,通过Cata5顺利到位。由于支架足够长,选择最大长度重叠支架,并且严密贴合,由于动脉瘤近心端血管走行较好,支架顺利打开且贴壁良好,支架尾端位于岩段转弯以下,长度足够提供良好的支撑力,防止血流冲击以及支架回缩滑入动脉瘤内。</div><div> 6、支架按摩和评估。第二枚支架释放后再次将Cata5送入到颈内动脉眼动脉水平,应用导丝对支架进行按摩,并行旋转造影和Dyna CT检查确认支架打开和贴壁程度。良好。即刻行常规造影提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提示血流导向作用明显。同时远端血管床显影更清晰,灌注改善。</div> 术中通过Cata5,由于动脉瘤以远血管位于小弯侧,导管没有支撑力,中间导管卡在眼动脉部位,输送系统在动脉瘤内成弯曲状态,将NeuroMax置于动脉瘤内,将Synchro尽量送到大脑中远端,将Cata送至M1末端 释放支架的中间过程:第一枚支架置入床突上段,释放后讲Cata轻松沿着第一枚Streamline送至眼动脉部位,轻松送入第二枚支架,顺利释放 两枚Streamline释放后,透视图像显示支架远端、近端以及支架中段打开良好。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术后MIP图像提示支架Streamline远端打开良好 术后MIP图像提示支架Streamline中段打开良好 术后MIP图像提示支架Streamline近端打开良好 术后颈内动脉造影正侧位图像,提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术后旋转DSA提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这是完成所有Streamline病例中<b>第一例需要套叠</b>的情况。因为该支架具有很长的设计,所以很少需要超过一个以上的支架,文献里绝大部分病例以及我所有经手的病例都是应用一个支架。虽然我推测由于同轴输送系统的存在,套叠支架应该比较容易,这个病例很好证实我的推测。由于输送杆的存在,而且强度远远大于常规支架的内导丝,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因而能够很好地束缚支架的走行,像这例患者支架几乎完美地固定于内弯侧,后续送入中间导管也非常容易,后续套叠操作也简单容易,内芯存在是强有力的支援。 没有一个器械和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术者对自己的所用的武器和方法足够熟悉才是核心,扬长避短,在特殊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是关键和核心。<div> 2022年5月30日于哈尔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