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司马迁

秀儿一赵秀萍

<p class="ql-block">  夏季的凉爽树荫下,小小少年边放牛,边读书,在牛背上读书,天高云淡,心随书而神往,一群不识字的放牛娃围绕着识字的放牛娃,听他讲书中故事,听他说听来的长安,牛在吃草,风在吹,对面的山腰上,有汉子扯着嗓子高唱山歌,这便是司马迁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家乡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南,父亲司马谈在京都长安当太史令,身为史官不仅在官办的图书馆读了大量的书,而且注重民间的各种传闻,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儿子,司马迁经常听父亲讲故事,童年的生活中弥漫着神秘感,大约十来岁,司马迁随父母迁往长安茂陵,这是父亲司马谈的一个重大举措,他将儿子带到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想让儿子学知识,开眼界,在这里司马迁听过董仲舒的课,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儒学者孔安国。小茂陵,大长安,在司马迁眼前,处处惊奇。</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父亲大多数时间在长安,而他在茂陵跟老师学习,司马迁舍不得花钱,他把父亲给他的钱攒起来了,他有个宏伟的计划,是要走遍祖国山河,老师孔安国支持学生走出去,他资助学生的路费之外,还带信给外地的朋友,请他们帮助自己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这次远游,用他自己的说法<b>“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b>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饥肠辘辘时,上树摘把野果,他不在乎,他心中激荡着大情怀,这世界的原始的气息向他扑面而来,他是异常兴奋的,他的这种行万里路的方式,与一般文人不同,不只观风景,发思古之幽情。他要考察,要询问,要辩别真伪,要顺藤摸瓜,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二十岁的司马迁,已经有了一双打量历史和现实的眼睛,他渡长江,经高邮到了淮阴,这里曾经出了奇人韩信,年少时曾受地痞流氓欺负,蒙受胯下之辱,投奔刘邦又不受重用,多亏萧何月夜追韩信,追回了一位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猛将,更追回了大汉江山四百年!</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位淮阴侯,玩政治不如刘邦,玩智慧稍逊张良,当精通道家学说的张子房,神仙般飘然而去时,韩信却死于妇人之手,司马迁叩访韩信故地,真是一步三叹。</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沛郡丰县,听曹翁讲刘邦,吃惊不小,刘邦是开国皇帝,怎么像二流子呢?刘邦打不赢项羽,几乎每战必输,逃命时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去……然而当上皇帝的不是项羽,而是刘邦,司马迁陷入沉思,他发现了刘邦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手下恰好有三个大能人,张良,韩信,萧何。</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汨罗江凭吊屈原,长时间徘徊不归。他溯流而上,登会稽山,探禹穴,他爬进幽深的山洞,他北上太湖东岸访姑苏山,想象吴越交战的壮观场景,他沿吴淞江而下到申这个地方,寻访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的遗言。</p> <p class="ql-block">  他在楚国故地盘桓多日,九嶷山上九座黛色山峰矗立在烟波之上,中国远古时期最贤明的舜帝就葬在这儿,舜经住了尧帝的考验,接受了尧帝的禅让,舜在位期间,人们过着和尧帝时代一样的幸福生活。他老了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大禹。</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是写人高手,寥寥数语人物活灵活现,大处把握和细节铺展,他都能做到,后来的文人写散文推崇他,连明清小说都在他身上汲取营养《古文观止》选他的文章,数量超过苏东坡和欧阳修,他用小说和戏剧手法写项羽,写刘邦,真如见其人闻其声。他写“鸿门宴”的气氛,本身就像戏剧,不同的人物扮演自己的角色,项庄、项伯、范增、张良……司马迁专程做过实地考察,将每个人的座位都弄得清清楚楚,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赞叹说:<b>“秦楚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有太史公序之如指掌。盖自古书兵事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自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几也。”</b></p> <p class="ql-block">  在壮丽山川和遗闻古事的感染之下,这个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的青年人的内心己经认定,今生只做一个坚毅的历史执笔人!</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随汉武帝封禅的路上病死在洛阳,司马迁跪在父亲的床前哭着发誓,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古代的史官,子承父业是常事,司马迁小时侯就确立了这一志向,二十岁出游,行程数万里,早己强化了这一志向。</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写《史记》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稭山。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他没有等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大怒,将李陵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投入大牢,生死攸关的时刻,司马迁作为史官,本可以不在朝廷发言,可以拿起笔,面对汗青,把声音传给后世,但他开口讲话了,他讲话的大意是;李陵以一支偏师血战强敌,连最后一支箭都射完了,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杀敌近两万,他投降有罪,肯求皇上考虑将功赎罪。</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无论如何不会允许将领投降,司马迁出面讲情,更是让他怒不可遏,汉武帝手一挥,将司马迁下狱判死刑,朝廷对死刑犯人有两个选择,一是花钱能获无罪释放,钱数是五十万钱,五十万钱对司马迁是天文数字,司马迁根本拿不出来的,二是凑不足数量要受宫刑,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活下去,遭受宫刑,刽子手亮出了尖刀,司马迁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喊出了百代伟人的奇耻大辱。受刑之后,他再也不去父母的坟前祭扫,无颜面对父母的在天之灵。这一年司马迁47岁,只有一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  任安,是他的好友,因冤案获罪,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司马迁受刑前,他会向皇帝求情,但是为了《史记》他三缄其口,他没有为朋友两肋插刀,并非不义,一篇《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描述受刑后的心境:<b>“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b></p><p class="ql-block">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司马迁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按时间算,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任安己被投入监狱,任安可能见不到回信,这封信他是写给自己的,写给历史的。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字字血泪,句句坚强。他把写《史记》的目的,原原本本的说出来“<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为了这个目标,司马迁身可残,血可流。</p> <p class="ql-block">  读《史记》并不难,有很多详细的注释,我初读《史记》时只是诧异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的文笔如此简练生动。尤其是七十篇“列传”和部分“本记”,所瞄准各种各样的主人公,读起来酣畅淋漓,甚至可以这样说:喜欢读书的人,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司马相如,司马迁,两个复姓司马的男人,一个日子过的蛮好,精神却被阉割。一个是遭冤案受宫刑,面对酷吏永不屈服的人,司马迁忍辱负重,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令他喊出了“<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的豪言壮语,在文学兼史学领域,《史记》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和文学巨著。</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挥舞着历史的巨笔,将华夏文明上溯三千年。在他之前,也有史家的各类记载和民间传说,但不成系统,形不成源流,是他首创了纪传体的通史,他笔下的诸多帝王,从远古到战国无一例外地追朔到黄帝,轩辕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司马迁从人品到文品,都足以垂范后世。</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年,写完《史记》的第二年,司马迁五十六岁以后,史籍上不再有他的任何记载,有人说他写的书被人呈送汉武帝,丢了性命,有人说他连书带人消失在名山大川,总之,这位为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的人,他自己却隐入了迷雾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