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之日游洪洞

海棠之梦

<h3>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快乐便是天堂。你若孤独,爱情便是天堂。你若被困,远方便是天堂……你要是累了,家乡就是你的天堂、你的根!<br></h3> <h3>  【中国西北秦腔】之一《玉堂春》,又名《苏三起解》,让我40年前偶然记住了洪洞县”地名。尤记得戏台上,苏三在被解往太原会审途中的情景,她悲奋至极地唱道 :&quot;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quot;。这一句&quot;洪洞县里无好人&quot;,后来传遍全国。也是从那时我脑海深处有了“洪洞”情结。孟秋之日,在寻根溯源文化的盛名之下,一行驱车400余里,前往山西寻根大槐树,颇为感慨!</h3> <h3>  车子驶入山西,过运城,到临汾,达洪桐。二日清晨,便径直来到大槐树景点!<br></h3> <h3>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北端。传说是由县城南的南洪崖和县城北的古洞而得名。洪洞县的出名则是得益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那次大移民,因为古大槐树见证了那次大移民而闻名全国。</h3> <h3>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始建于1914年。这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地,。百年来被人们作为识别家乡的标志,被当作另一种意义的“家”,,称作“祖”,看作“根”树根的根,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梦中故乡。<br></h3> <h3><br>  步入大门,迎面而来一个阔大的影壁上,书一隶书“根”字。“根”是我们汉字中的形声字,,左边是一“木”字。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根”眷恋之深。正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根”的情结。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原”四个篆体字。我们追溯的源头就在这里。<br></h3> <h3>  大槐树下大移民,,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大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br></h3> <h3>  二门上这是一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年迁民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乡,越走越远,回头一顾,,一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最后的记忆,也成了家乡标志。<br></h3> <h3>  迁民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算是最早的壁画。我们眼前的这幅壁画叫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它反映的正是当时的迁民们的凄惨情景。<br></h3> <h3><br>  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br></h3> <h3>  大槐树底下上演了一场真人版的《移民大迁徙》情景剧。只见一大队明朝百姓肩挑,手提,扶老携幼而来,却被朝廷告知,要骨肉分离,移民迁徙,晴天霹雳之下,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迁徙活动,便在政府的干预下无可奈何的发生了,于是,大槐树成了骨肉分离、手足离散的见证人,虽说历史上的大移民有其特殊原因,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宗族来说,难道不是残忍的血脉亲情的考验吗?</h3> <h3>尤其是看了“解手场”、“分甲所”的来历,更为移民迁徙过程的残忍与严苛倍感同情!当现场上演官逼民分,骨肉,手足分崩离析,摔破持家家什“锅”时,一种强烈的同情与联系涌上心头,赚足了游客的眼泪!也为演员们娴熟的技艺而叫好!</h3> <h3>  又想起了苏三起解的那句唱词,苏三说&quot;洪洞县里无好人&quot;,并不是说的整个洪洞县上上下下都 没有好人,而是指洪洞县衙门里头没好人。这话在当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能说苏三说话太极端。倒是大伙儿把意思弄错了,既使洪洞县的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又让苏三得了个冤枉了好人的罪名。 在领略了一番大槐树下的情景剧后,通过衙门里的部分官员,差役的行径,再听苏三的唱词也就释然了。<br></h3> <h3>  有道是:山有脉,水有源、这是自然之常理;树有根,人有祖,这是世间之常识。国固有本,家兴有宗,国固家兴。承先祖之恩泽,时逢国运昌隆,这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 参观虽然结束,但“根”文化,孝之道却如“块垒”已根植在灵魂深处,但愿她永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