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次听一位留学生两眼放光地拉清单,排在最想去的旅游点之首的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缩写,叫PEI。原来并不了解加拿大有个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它的面积约为上海的2/3,温哥华岛的1/6,其地理位置虽未到极北苦寒之地的程度,但在枫叶国屈指可数的宜居点中也属于最北的所在了,却有幸被中文网络世界炒作成北美的一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于是,PEI成了整个行程中最令人期盼的终点站。</p> 美国的东北部和加拿大的海洋三省以及魁北克省的东岸其实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半岛上,一边是伊利湖、安大略湖、和圣劳伦斯河,另一边则是北大西洋。PEI刚好位于半岛顶端的圣劳伦斯湾,邻省环绕,像只被衔在嘴里小猫。 PEI作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小岛,人口仅15万,但密度,按加拿大的标准,竟高达每平方公里27人,据说在各省中,稳坐人口稠密度的第一把交椅。 17世纪初,法国将PEI纳入其北美殖民地。1754年,英法战争爆发,法军在人数和实力上不敌对手,加上之后的欧洲战事不利,到1763年签署巴黎和约时,路易十五只好将整个新法国拱手交给了新晋的全球霸主大不列颠。<div><br></div><div>时年22岁的乔治·华盛顿作为民兵也首次登场,参与伏击了一支法军的巡逻队,从此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br><div><br></div><div>上图是战前1750年的北美殖民地态势图,C位的蓝色区域是新法国,夹在两边的紫色和橙红色地段归属英国,南部的棕黄色陆地则由西班牙管辖。</div></div>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停战谈判时发生过一桩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插曲,英国给了法国一个现在看来想都不用想的选项,在新法国和两个加勒比小岛间二选一,尽管这几块殖民地已经都处于英军的占领之下。法国人盘算之后决定放弃幅员辽阔的新法国。这两个小岛瓜德罗普(Guadeloupe)和马提尼克(Martinique)至今仍然留在法兰西的版图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战后1763年巴黎和约裁定的北美殖民地态势图。新法国的大部被划入英国的势力范围,条状的路易斯安纳地区则被归入西班牙,以弥补它失去的佛罗里达。英法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一个专业搞殖民的高手的到来,导致印第安人大量外迁,毕竟法国和南欧来的殖民者人数较少,也缺乏理想,能与各部落和谐相处,而英国来的则是一批有志青年,极具改天换地的能力和抱负。</p> <p class="ql-block">这个理性的选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国意识到列强榜已经重新洗牌,失去海外殖民地只是时间问题,一个世纪后沙皇面对冉冉升起的美利坚,也是出于这种心态,将阿拉斯加卖了个泥土价。二是法国人从心底里轻视北美的经济价值,18世纪的蔗糖相当于19世纪的钢铁和20世纪的石油,与其在北美放牧,不如在加勒比海种甘蔗。当年法国的不世大儒伏尔泰(Voltaire)就鄙夷地称加拿大为“几公顷的冰雪”(a few acres of ice/snow),搞得加拿大的知识分子至今抬不起头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英法两国在殖民地发展理念上的区别。英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热衷于通商基建的同时,还爱搞制度建设和改善公民素质,这就需要版图和人口,无意中唤醒和积累了人们独立自治的意识和资本,联合王国最后也沦为大国之母,至今仍然对英联邦国家具备足够的号召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人,也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则对殖民地的治理和发展采取了相对自由放任的态度,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文化建设,都缺乏展示国家意志和民间自治的成功样板,魁北克城或许是唯一的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个成功地复制了帝国运作机制和社会面貌的英国殖民地遭遇到仍满足于同印第安部落交易毛皮和在北美富饶的草场和渔场里放牧打渔的法兰西族群时,碾压之势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随后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人出枪出钱,让大不列颠也尝到了痛失北美最大的一方沃土的痛楚,在美利坚百年国庆时还赠送了一尊算上基座高达近百米的自由女神像,新生的灯塔国果然不负众望,力压老牌英帝国,多次出手拯救欧洲于水火。</p> <p class="ql-block">1798年,PEI被正式更名为爱德华王子岛,第二年,该王子恰好被指定为北美英军总司令,他的女儿维多利亚日后则成为了大英帝国最柔情而又最强悍的女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如此地迷人,现实的操作却常常令人失笑,还好,北美的防疫政策受体制和民意的制约,无法像大国那样,发展到国际笑话的地步。PEI作为一座孤岛,当时更是采取了一种灵活的外紧内松的防疫规定,进门做核酸,阳性原路返回,阴性自由旅行,岛上没有佩戴口罩的要求,全加恐怕也就独此一家。图为伍德岛(Wood Islands)摆渡码头的核酸帐篷,下了渡轮必须经此一关。</p> 第一站,PEI省会夏洛特镇(Charlottetown),人口不到四万,城市景观乏善可陈,但它作为加拿大的诞生地,其历史地位却举足轻重。 1864年,海洋三省计划结盟以应对经济上的挑战和日益增长的来自美国的威胁,这一东南互保的举措立刻赢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力支持,毕竟维持北美殖民地所带来的负担过于沉重,而征税的后果早已有美利坚分道扬镳的前车之鉴。会议的地点就选在了处于二位新省环抱之中的PEI首府夏洛特镇。 中国政府后来在上海公报中高呼的革命口号“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其实正是美国独立伊始的既定国策。同样面临着一个发誓要替天行道,解放殖民地的灯塔之国的北伐挑衅的加拿大省(现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和纽芬兰省听说海洋三省的倡议后,当场发声求带,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夏洛特盟约大会的议事日程,成立枫叶国的提案正式摆上台面。<div><br></div><div>上图是等着上二楼的Peakes Quay餐厅酒吧的队伍,里面配备有摇滚乐队。果然无人佩戴口罩保持距离,这在2021年夏的西方社会也是相当罕见的,联邦体制的地方自治程度可见一斑。</div> 建国无小事,各个殖民地联合成立加拿大联邦的构想直到1867年7月1日才达成共识,这一天也定格为了加拿大的国庆日。如果从1982年加拿大完全从英国获得制宪权起算,这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国。 非亚裔的店铺设置生猛鲜活水产柜台的例子极为罕见,在夏洛特遇到了。 龙虾三明治的味道似乎要比龙虾本身好太多,大概是拌有佐料的缘故。后来在法国也忍不住尝过一次,量小无味,天上地下。 在远离华人社区的PEI,不奢望碰上姜葱椒盐版的龙虾大餐,蘸奶油过土豆,原汁原味,新鲜为王。 建于1867年的东角灯塔(East Point Lighthouse)位于PEI的东端,因与加拿大同岁,也被尊称为联邦灯塔。 东岛两岸的景观公路Points East Coastal Drive全长超过400公里,在东角灯塔交汇,其间麦浪滚滚,沿岸海涛阵阵,来回灯塔刚好将南北两岸的景色照单全收。 岛上90%的土地为可耕地,加国1/4的土豆在这里种植,光靠农业即可安身立命,如此得天独厚,人家仍不乏老天眷顾,有取之不竭的海产资源,虽然餐厅大量供应龙虾贝类,但名声在外的绰号却是金枪鱼之都。 收割完毕之后的麦田,麦秸秆卷既可以用作牲畜的饲料,也可当地铺保暖,还可沤肥和当燃料。通常一个草卷重约500公斤,市价在60美元左右,一个冬天如果按五个月计算,要为每头牛准备三个草卷的牧草才能过冬。 麦秸除了打成卷状的,也有长方形的,可以垛成一面草墙。 1993年开放的Crowbush Cove林克斯高球场,面朝大海。 球场便餐——龙虾三明治。 球场便餐——海鲜意面。 追根溯源,PEI成为女生的朝圣地很可能是因为这幢绿色木屋。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1874年生于离这座木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她两岁不到丧母,7岁时父亲离家出走,之后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她的童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没有闺蜜的寂静生活却也赋予了她写作的耐心和想象力。 1908年,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立刻成为畅销本,人们不仅被一位青春洋溢活泼叛逆的可爱少女所感染,也从故事里找到了失传已久的慢生活和价值观,当然还有想象中与世隔绝的天边孤岛PEI。这座农场木屋正是主人翁安妮释放激情和活力的童话世界。 红发雀斑少女安妮的闺房里摆放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洗涮陶瓷脸盆和水壶,宽大的拖地长裙,以及蕾丝边的紧身胸衣。令人意外的是,书架上还靠着一把中国人熟悉的芭蕉扇。 在木屋接待游客的女孩以18世纪的装束扮演古灵精怪的安妮,一颦一动却是现代感十足。 木屋建于1830年,农场主是作家露西的亲戚,她得以经常光顾这里,于是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安妮的系列故事。《绿山墙的安妮》火了之后,加拿大政府于1936年购买了整个农场,并将其划入筹备中的PEI国家公园园区。<div><br></div><div>上图为小说的各个语种的版本。</div> 中文版。安妮与小王子这两本读物伴随着无数儿童的成长,而其中的女孩子们会将这一阅读体验传授给下一代,并且不会放过任何朝拜作者故居和了解故事背景的机会,她们是一批可以将阅读融入生活的最优读者。 日文版,译名有点瘆人,赤毛的盎。 坐落在北岸的PEI国家公园1937年开放,全长60公里,分为三段。左段是卡文迪什海滩(Cavendish),也是绿山墙农场木屋的所在地。 这里是沙丘和湿地的天下。 穿越沼泽的栈桥。 海滨步道和隆起的沙丘。 位于国家公园卡文迪什段右端的North Rustico Harbour Light灯塔,空间相当宽敞,可供一家人居住。 旁边有几栋凋敝的废弃老屋,与粉刷一新的灯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灯塔旁的两家礼品店,右边的还供应咖啡,可以登上塔楼遥望海景。与老板娘攀谈了几句,她告诉我说旺季时,这里也是停满了车,涨潮时,小店也常常是泡在水里。 左边的看来也是饱受海浪和风雪的蹂躏。 国家公园中段左起Brackley沙滩,右抵达尔维(Dalvay)沙滩。这座名叫Covehead Harbour Lighthouse的灯塔位于中段的中央,在夕阳的照耀和沙丘的映衬下,格外抢眼。沿着园区内的Gulf Shore景观公路开车游览,是不会错过这处有着加拿大国旗色和枫叶图案的人工地标的。 一路上的湿地景观 国家公园中段右端坐落着一栋豪宅酒店,名叫海边的达尔维(Dalvay By The Sea)。曾任美孚石油公司总裁的Alexander MacDonald在1895年建造了这座避暑别墅。 Alexander生于苏格兰,达尔维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移民美国后,他定居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也同样将他的住宅命名为达尔维。1910年,他在加州去世。 豪宅的正厅 二楼客房 本地砂岩装饰的壁炉 达尔维沙滩夕照 国家公园最秀丽的一段是东边的格林威治(Greenwich),草甸、湿地、沙丘、海滩,都颇具规模,且维护良好。 1998年,PEI将原来省级管辖的格林威治保护区转交给联邦政府,国家公园获得了一段最亮眼的自然景观。 到了这里才知道关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传言不虚。 湿地中有一条栈道蜿蜒穿过。 它其实是座浮桥,在上面行走,能感受到些许的漂移。 栈道的一头,通往跨越草甸和沙丘的步道,另一头则引向蓝色的大海和沙滩。 沙丘的规模要远超卡文迪什段的绿丘。 栈道从小树林向沼泽湿地延伸。 紧邻圣彼得湾的海边步道。 到了离岛的时刻,通向新不伦瑞克的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 Bridge)就在眼前。这座大桥建于1997年,长12.9公里,是加拿大最长的公路桥。<div><br></div><div>停业的轮渡公司和曾经的员工在桥头的Marine Rail公园立了一座船长塑像,所有船员的名字都被刻在了底座上。</div> 进出PEI,无论是走伍德岛码头的轮渡,还是联邦大桥,都是单向收费,只有在离开PEI时才需要付费,或者说每次的费用包括了返程。<div><br></div><div>一般车辆的过桥费为$50.25加币,轮渡费为$78加币。</div> <p class="ql-block">这座废弃的灯塔叫Port Borden Back Range Light。它被安置在桥头的公园里负责迎来送往每年上百万进出PEI的游客。 </p> 一位美国华裔作曲家的妈妈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PEI之所以成为新一代的朝圣地,因为安妮是诗,岛是远方。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yfs882" target="_blank">打卡海洋省之二:躺平的新斯科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