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海洋省之二:躺平的新斯科舍

Mason

<p class="ql-block">加拿大之大在于它的省份通常幅员辽阔,随便独立一个,就是大国,因人烟稀少,各省的人均GDP也轻易地跻身世界前列,直到发现了东南角还蜷伏着一块拖后腿的海洋三省,它们尺寸垫底不算,财政也倒数第一,只是因为面积小,人口少,藏得好,才不为世人所知,其中新斯科舍(Nova Scotia)什么都没做就轻松地获得了最穷省份的地位,在一个缺乏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扶贫的国度,全省索性躺平,我吃我的龙虾刺身,你吃你的汉堡薯条。</p> 斯科舍是苏格兰的拉丁化拼法。1621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1603年继承英格兰王位后又称一世)将这块命名为新苏格兰的领地交由自己的亲信斯特林伯爵(1st Earl of Stirling)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管理,地域覆盖了现在的海洋三省和美国缅因州的北部地区。<div><br></div><div>1632年,法国人再次获得这片土地之后将其纳入阿卡迪亚。等到英国人卷土重来,新斯科舍的名号才得以恢复。</div> 新斯科舍主要由新斯科舍半岛和北部的布雷顿角岛(Cape Breton Island)组成,各处小岛据说达3800余个,毕竟四面环海,宁可信其有。<div><br></div><div>人往低处流,守着北方冻土的加拿大暗中期待着全球暖化突破临界点的那一天,现在,只能尽量向美加边境靠拢。新斯科舍作为东岸最南端的一块陆地,人口为97万,在海洋省里力拔头筹。</div> <div>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775-1783),新斯科舍在抗英问题上举棋不定,一度被称为第14个殖民地,差点成为美利坚的创始州之一。后来由于遭受对我党三大法宝一无所知的美国抗英民兵的多次攻击才决定拒绝革命,选择秩序,也因此永久失去了现在属于美国缅因州的大片土地。</div><div><br></div><div>然而边界问题留尾巴是常态,美加的领土争端之一就在缅因和新斯科舍之间的海域上,即所谓海豹岛(Machias Seal Island)和北礁(North Rock)的归属。前者有两座灯塔,由加拿大海岸警卫队派员驻守,也是整个东海岸唯一一处有人值班的灯塔,满满的宣示主权的意味。两处岛礁相距约4公里,形成一块被称为灰区的三不管渔场,捕捞虾蟹,没有上限。</div><div><br></div>上图为行车路线,半岛两日,角岛两日,基本上将这片北美的苏格兰玩到可以写攻略的地步了。 <b>哈利法克斯(Halifax)</b><br><br>45%的新斯科舍人口居住在这个省会城市,它在加拿大的海滨城市中排行老二,仅次于温哥华。华人号称占到2%,但现场感受为零。 <h3>哈利法克斯的地名来自乔治·蒙塔古-邓克(George Montagu-Dunk),第二代哈利法克斯伯爵(2nd Earl of Halifax)。他1748年开始担任大英帝国的贸易委员会主席,大力促进北美商贸的发展。1749年,英军在哈利法克斯地区建城屯兵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将阿卡迪亚地区全部占领。<br></h3><div><br></div><div>左图是从海边看城堡山(Citadel Hill)方向的晚霞,Sackville街。其它为抵达当天从城堡山看市容。</div> 城堡山坡上有座钟塔,相传是19世纪初北美英军统帅爱德华王子(Prince Edward,Duke of Kent)为了让懒散的士兵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专门在伦敦定制了一架大钟安放在兵营面前,并派专人值守。60年代开始已无人坐班,市里有工作人员每两周去上一次发条。<div><br></div><div>白色的钟塔建在一栋小平房上,分三层,像个婚礼蛋糕,时钟在中层,四面都有指针。伦敦的皇家钟表设计师特意将钟面上罗马数字的4做成IIII,莫非是对罗马人发明IV这种写法的神级脑回路表达无声的抗议。顶楼安装了数个铜钟,每15分钟就会被自动拉响,大兵们再也无法躺平啦。</div> 哈市拥有一个叫贝德福德洼地(Bedford Basin)的天然港湾,这块水域通过一条窄峡(The Narrows)与大西洋联通。哈市的黄金前水地段就面对着这条窄峡。二战时,这里是商船的集结地,来自北美各个沿海港口的运输船只先到这里会合,然后由军舰护送一同驶往欧洲战场。 作为一个海滨城市,码头区是最热闹的地段。加拿大从东到西,在景区摆放彩色靠椅是惯例,但政府直接为游客拉吊床的还是第一次看见。这里的夏季气候宜人,放下背包干脆在海边过夜也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div>一般肉眼是很难区分朝霞和晚霞的,毕竟物理原理是相同的,除非是白露凝霜或雾满拦江。码头朝东,刚好观赏日出,城堡山在西,正是日落方向,坐守海滨,可以一日两次身披彩霞,迎来送往,躺平的节奏。<br></div><div><br></div><div>上面四图均摄于清晨六点三刻左右。<br></div> 哈利法克斯其实是个军港,英军当年进驻时建造的就是一个基地,一旦人员和资金到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出一座大城市来是难以避免的。现在坐在码头的靠椅上,观赏来往的船只,仍然能看到不少军舰进出。事实上,加拿大皇家海军的大西洋舰队的母港就在北码头,按人头算,哈利法克斯海军基地(CFB Halifax)是全国最大的军事基地。按面积算则要让位于艾伯塔省的CFB Suffield基地和新不伦瑞克省的CFB Gagetown基地。再加上在温哥华岛维多利亚的CFB Esquimalt基地的太平洋舰队,加军的基本盘就都在这里了。<br> <div>上图是萨克维尔号(HMCS Sackville)护卫舰,1941年下水,1946年退役,全长62.5米,排水量950吨,航速16节,二战时期为保护商船队立下汗马功劳,目前属于海事博物馆的场外展区之一。前缀HMCS意为陛下之舰(Her/His Majesty's Canadian Ship),是加拿大皇家海军水面舰只的共同姓氏。<br></div><div><br></div><div>中图是1994年正式入列的蒙特利尔号(HMCS Montréal)反潜巡防舰返回母港。舰体全长134.2米,满载排水量5032吨,航速30节,配备了24枚鱼雷和24枚导弹,还有一架CH-148旋风舰载直升机。</div><div><br></div><div>下图是来访的美国海岸警卫队的USCGC Escanaba号巡逻舰,前缀USCGC是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Cutter,这类以执法缉私为主要任务的舰艇被称为cutter。Cutter这个词被用来描述船体起源于18世纪初的英国,是一种快船的设计,一直沿用至今。该舰于1987年正式服役,全长82米,排水量1829吨,航速19.5节,母港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朴次茅斯。</div> 萨克维尔号护卫舰上的装备。左图是瑞士生产的厄利孔(Oerlikon)20毫米机炮。右上是舰炮指引下的码头和市区。右下是船尾处的深水炸弹和投放的滑轨。右中是加拿大人在二战时发明的刺猬弹(Hedgehog),可同时发射24枚,用来弥补深水炸弹的局限,因为后者通常只能在船尾投放,对并未进入深潜的目标无能为力。 位于市中心大游行广场(Grand Parade Square)的一战纪念碑,建于1929年。碑的正面是一尊不列颠女神(Britannia)像,代表新斯科舍的母亲们。碑的顶部摆放着一只花圈。在之后的岁月里,二战、韩战、和阿富汗战争的内容也被陆续加入。作为北约、英联邦、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在地理上完全可以偏安一隅的加拿大是无法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的,包括战争。 新斯科舍美术馆成立于1908年,现址的门前放置着一座梳状铜塑,名叫起源(Origins),雕塑家是John Greer,创作于1995年。这种名称和造型并无必然联系的作品,是艺术家灵光一现的产物,观众会有各自的感应和解读。 美术馆最受欢迎的展厅是Maud Lewis生平和作品展。她生于1903年,是位本地的乡土画家,60年代她的风景和动植物画广受欢迎。1970年她去世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办公室还特意购买了两幅陈列在白宫。<div><br></div><div>1979年,她的丈夫意外去世后,省政府获得了他们的小木屋的所有权,并将它迁移到了美术馆里。一个美术馆,不光展示一位画家的作品,还将画家的整个住所和起居状况也一并陈列,这在美术界乃至博物馆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div> 左图是南非战争纪念碑。这里所指的南非战争也叫第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发生于1899年至1902年。布尔人是居住在南非境内的荷兰、法国与德国白人移民的后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布尔是荷兰语,意为农民。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布尔人建立的共和国和自由邦土崩瓦解,英国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殖民地。<div><br></div><div>左图的背景和右图是丹尼斯大楼(Dennis Building),建于1863年,外形很有气质,但貌似失火以后一直被闲置着。上网一查,该楼曾被誉为加东最佳写字楼,而大火发生在1912年,...。2015年,省政府决定将大楼拆除,重新开发这一地块,N年过去了,危楼仍然在骄傲地向路人展示其最别致经典的造型,可惜了,特此存照。</div> 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收藏最丰富的航海主题博物馆。1948年刚成立时叫加拿大海事博物馆,后来可能感觉格局太小,于是在80年代迁往新址时更名为大西洋海事博物馆。<div><br></div><div>灾难是航海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主题,本馆也自然不能免俗,主打的海难事件是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死亡人数超过1500人。虽然巨轮的目的地是纽约,但哈利法克斯是离沉没地点最近并且具备铁路运输的城市,337名被打捞上来的死亡旅客中,由于尸体受损和变质而被海葬的有119人,其中不少是船员和三等舱的旅客,其余的被送到哈市安葬,少数被亲属认领运回原籍。</div><div><br></div><div>右中是历史上在哈市发生的一件重大事故——哈利法克斯大爆炸。1917年,欧洲一战正酣,法国商船勃朗峰号(SS Mont-Blanc,SS是蒸汽轮steamship的缩写)满载TNT和苦味酸等炸药和燃料在这里最窄的水域与挪威商船伊莫号(SS Imo)相撞,甲板上的汽油桶破损后被火花点燃,很快船舱着火,20分钟后弹药爆炸,温度高达5000°C,冲击波达数千个大气压,方圆800米之内被完全夷为平地,主炮飞至离现场5.6公里之外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北区,炮管融化,而半吨重的锚柄则落在了3.2公里外的港口的西南面,两岸和来往船只上近2000人死亡,9000人受伤,勃朗峰号当即解体飘零,伊莫号被爆炸产生的海啸推上了北岸。这是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在广岛核爆之前最大的一次人造爆炸。</div><div><br></div><div>右上是海上救援用的抛绳炮,平时绳索缠绕在钉板上,发射前将木钉拔出,以防打结。右下是展厅一角。<br></div> <p class="ql-block">大爆炸事件中也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除了不顾安危前去救火的人们,还有一位名叫Patrick Vincent Coleman的火车调度员。车站离码头和勃朗峰号仅200多米远,他决定返回那里发送警报,但最终牺牲在了岗位上。他的预警使得一列即将进站的列车停靠在了安全距离之外,挽救了300多名乘客的生命。下面是他发出的最后一段广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Hold up the train. Ammunition ship afire in harbor making for Pier 6 and will explode. Guess this will be my last message. Good-bye boys.</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世纪非战争类的海难事件排名中(按死亡人数),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名列第三。排在第一位的是1987年发生在菲律宾海域的所谓亚洲版泰坦尼克号事件,4386人死亡。第二和第四名分别是1948年的江亚轮事件和1949年的太平轮事件,前者沉没的原因可能是遭遇了抗战时期日军在吴淞口部署的水雷,后者是因为在基隆港外与另一艘轮船相撞。泰坦尼克号位列第五。1975年发生在珠江口的八四海难和1999年的烟台大舜号海难也榜上有名。</p> 将渡轮当游轮用。对岸是哈利法克斯的达特茅斯地区,远景是哈市的两座悬索大桥——安格斯·麦克唐纳(Angus L. Macdonald)大桥和穆雷·麦凯(Alexander Murray MacKay)大桥,前者建于1955年,名字是为了纪念一年之前去世的老省长,后者建于1970年,别称新桥,桥名来自负责建造这两座桥的委员会的老领导。 哈利法克斯是一个深水良港,不断有装满集装箱的货轮驶入。图为日本海洋网联船务(ONE)公司的一艘集装箱船驶入港口。 路过哈市排名第一的夜场Pacifico,边门出入。虽然正面排场偏窄,但属于国之金融重器的建筑风格,即使明天加拿大央行到此办公,也毫无违和感。 有狮无门的新斯科舍艺术与设计学院,商业气息浓郁。 哈利法克斯城堡(Halifax Citadel)呈八角星形,始建于1749年,是大英帝国驻北美的一个主要据点,也是目前北美规模最大的古堡要塞。或许是因为其对保卫北美大陆各个入口爱莫能助的地理位置和固若金汤的城防设计,从未真正遭遇过攻击。但在二战时,面对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作为一个商船队的集散地,哈利法克斯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div><br></div><div>当年英法战争蔓延到北美殖民地,所有之前的协定都成为了废纸,法国人在北美的地盘阿卡迪亚也不例外。英军中将爱德华·康沃利斯(Edward Cornwallis)被任命为新斯科舍总督,他带了近2500名移民来到这处避风港湾,建立了定居点和要塞,并命名为哈利法克斯。</div> 现在看到的星形要塞是1828年开始改造的,花了28年才完成,假想敌是亡加之心不死的美利坚合众国。1906年,英军撤离,加军驻防。<div><br></div><div>左中是城堡里的课堂,黑板上第一道化简题被约得干干净净,第二道分子±0.001的做法在英语里叫橡皮砖(rubber brickbat)?不上城堡山不知道自己词汇量太少。第三道回文当然是A。右上的建筑是城堡山军事博物馆(Army Museum Halifax Citadel)。1869年到1871年,英军的第78高地团在此驻扎,现在城堡里的工作人员一概苏格兰装束,右中就是一位裙装的讲解员在介绍兵营里的士兵宿舍。</div> 男生天然喜欢武器,城堡山军博里的收藏可以激活这种与生俱来的遗传密码。不烧油,不插电,实用的外观造型,精密的机械设计,巧妙的炸药动力,是一件集理工各科知识之大成的发明。<div><br></div><div>左上有瑞典曼利夏1895型步枪和德国鲁格P08手枪,后者是二战时盟军官兵人人都想缴获一把的德军军官标配,在中国战场被归入撸子一类。</div><div><br></div><div>右上是二战名枪——英制司登冲锋枪,用来替代成本较高的美制汤普森冲锋枪。司登也被大量投放中国战场,从远征缅甸时开始装备国军。</div><div><br></div><div>左中有加拿大生产的罗斯步枪和美制柯尔特左轮手枪,后者是20世纪初加拿大军官的配枪,在民间也流传很广。</div><div><br></div><div>右中是二战名枪——德制MP40冲锋枪的前身——MP38。它火力凶猛,在战争片中被大量展现。</div><div><br></div><div>左下是美制M20火箭筒和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在韩战中被普遍使用,60年代退役。</div><div><br></div><div>右下是二战名枪——美制汤普森M1928型冲锋枪,昵称汤米枪。1940年,丘吉尔拍过一张著名的照片,就是叼着雪茄在玩一支转盘弹匣式的汤米。它也深受美国黑帮青睐,得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外号——芝加哥打字机。</div> 左上是美制M2勃朗宁双管高射机枪,二战爆发后,加拿大购买了12挺供海洋省防空,哈利法克斯分到四挺。<div><br></div><div>右上是英制维克斯机枪,它的水冷设计沿用了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即在枪管上包一个水桶。根据测试,发射三千发子弹后冷却水就会沸腾,所以通常会用一根管子将蒸汽回收到一个外置容器中,反复使用。</div><div><br></div><div>左中是德制MG42机枪,广泛装备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射速可达每分钟1500发,但由于经常需要更换过热的枪管,美军专门训练士兵在这时发起突袭。</div><div><br></div><div>右中和左下是英制布伦轻机枪,捷克设计,二战时大量装备英联邦国家。</div><div><br></div><div>右下这三支法国老枪分别是贝蒂埃卡宾枪、勒贝尔M1886步枪、和绍沙轻机枪。绍沙的半圆弹鼓设计既无先例,也无后人抄袭。见到它们,不禁想起曾经看过的法国血腥复仇片《<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AL1KoCE3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老枪</a>》和党卫军用火焰喷射器杀害于连医生的妻子的画面,该片的烂番茄评分高达93%。</div> 1944年6月6日,英军和加军实施了朱诺海滩登陆作战,与突击犹他海滩和奥马哈海滩的美军一起取得了诺曼底战役的胜利。为了纪念二战的这一转折点,城堡辟出一块小区,放置了沙地、登陆舰、木头路障、反坦克拒马、和被称为大西洋墙的德军防御工事,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战场景象,供游人拍照留念和重温历史,很有现场感。<div><br></div><div>北京的军博里陈列有苏军T-62坦克,是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军工厂制造的,如果也能如此这般营造出一块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珍宝岛战场模拟区来,军博估计会立刻从现在的乏人问津变成需要限流和预订的热门场馆了。</div> <b>佩吉湾(Peggy's Cove)</b><div><br></div><div>哈利法克斯周边有两个重磅级景点,较近的一处叫佩吉湾,这里有座极为上照的灯塔。在海边和湖区旅游,打卡灯塔是一场不会令人失望的行程,一是因为灯塔是稀罕之物,而且其位置注定是设在激流险滩天涯暗礁之处,最是出镜;二是它造型挺拔别致,为了引起注意,还通常光彩夺目;最重要的是,作为水上航行不可或缺的灯塔,它往往收藏着当地文史记忆中有意义的线索。相对可以承载某个历史时刻的纪念碑而言,灯塔是活的,时间的经历让它很轻易地就可以充当该地区社会变迁的一个又一个坐标,播放着一波又一波的剧情。</div><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peggyscoveregio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佩吉湾</a><br></div> 灯塔离哈利法克斯码头约45公里,位于圣玛格丽特湾(Saint Margaret's Bay),相传是最早发现魁北克的尚普兰用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佩吉是玛格丽特的昵称。由于英国少儿节目小猪佩奇(Peppa Pig)的影响力,这里也被一些青春无敌的中国游客称为小猪湾。<div><br></div><div>1766年开始出现佩吉湾的记载,1811年,省政府划给八户德裔渔民800公顷的土地,成立了佩吉湾村。现在的这座灯塔建于1914年,二战后,佩吉湾的旅游业很快超过了渔业,不算哈利法克斯,佩吉湾恐怕是全省游客量最大的景点了,大白天想拍张无人的灯塔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臆想。</div> 岸边堆积如山的虾笼蟹笼,靠海吃海。与其它渔村锈迹斑斑的网笼不同,这里的渔具被漆得色彩斑斓,靠旅游吃饭的地段一目了然。 <b>卢嫩堡(Lunenburg)</b><div><br></div><div>新斯科舍半岛上的另一处惊艳的景点是距省会100公里的小镇卢嫩堡,地名来自大英帝国的日耳曼飞地不伦瑞克-吕讷堡(Brunswick-Lünenburg),早期移民也大多是来自德国的新教徒。1995年,卢镇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证书中褒奖卢嫩堡是一个英国殖民地定居点规划的典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初的小镇布局和房屋结构。</div><div><br></div><div>小镇的看点之一是五彩缤纷的各式传统房屋建筑,颇具威尼斯彩色岛(Burano)的风情,只是没有水网穿梭其中。</div><div><br></div><div>左上是蒙特利尔银行(BMO)的卢镇分行,20世纪初设立,2017年关闭。该行是加拿大的首家银行,编号为001。</div> <div>来自海上的视角</div><div><br></div><a href="https://townoflunenburg.c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卢嫩堡</a><br> 左图为卢嫩堡一战纪念碑。<div><br></div><div>右上是小镇的渔民纪念碑(The Fishermens' Memorial),1996年建,设计呈罗盘玫瑰形,9根黑色大理石柱上镌刻着1890年以来在海上遇难的渔民的名字,600多人,触目惊心,尤其是看见四五位死者都有着相同的姓。捕鱼曾经是一种多么高危行业,尤其是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域。</div><div><br></div><div>海边蒙塔古街一路都是吃海鲜的,右下是The South Shore Fish Shack餐馆的点餐处,晒台上可观看码头全景。</div> <div>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为了与美国的帆船竞争,卢嫩堡船厂制造了一艘渔赛两用的快船,命名为蓝鼻。蓝鼻是新斯科舍人的绰号,据说是因为来自该省的渔民有着鼻子都被冻蓝了的特征。</div><div><br></div><div>蓝鼻号1921年下水,连续两年战胜美国帆船,夺得国际渔民杯冠军,之后赢多输少,成为了一个传奇。1933年,蓝鼻号驶入大湖区,参加了芝加哥世博会。1946年,已经出售给了一个国际贸易运输公司的蓝鼻号在海地外海触礁沉没。</div><div><br></div><div>现在作为卢嫩堡大西洋渔业博物馆(Fisheries Museum of the Atlantic)的展品停靠在码头上的是2013年复制的蓝鼻2号,目标不再是捕鱼和竞赛,而是作为形象大使,讲述蓝鼻号的历史,推广卢嫩堡和大西洋省的旅游业。</div><div><br></div>事先并不知道卢嫩堡这处景点,哈利法克斯酒店前台的女生刚好来自这里,如果不是她的推介,或许就错过了。不知海洋省还隐藏着多少这种漂亮的小镇。 <b>布雷顿角岛</b><div><br></div><div>新斯科舍省的无限风光就在这片被称为布雷顿角的岛上。它的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虽然与大陆的连接被坎索海峡(Strait of Canso)隔开,但50年代修建的坎索海堤(Canso Causeway)将二者合为一体。</div><div><br></div><div>过堤时刚好有数群领航鲸(pilot whale)在海中飞跃,于是专门停在北岸的船闸处观看,可惜很快就消失了。</div><div><br></div><div>布雷顿角的名称最早来自一张葡萄牙的16世纪航海图,意为不列颠角,应该是指这里是英国人发现的地方。<br></div><div><br></div><div><a href="https://www.cbisland.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布雷顿角岛</a><br></div> 最先踏上布雷顿角岛的可能是受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派遣的意大利航海家约翰·卡博特(John Cabot),意语为乔瓦尼·卡博托。1497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约5年,卡博特踏上了北美的土地。从出发地英国布里斯托尔港的纬度来看,他登陆的地点更可能是纽芬兰,但布雷顿角的居民说我不管,我们要纪念他,于是加拿大最迷人的一条景观公路就诞生在了这里,名叫卡博特小道(Cabot Trail),角岛的旅程就是沿着这条300公里长的环岛公路展开的。 卡博特小道于1932年完工,贯通了有着从阿卡迪亚到爱尔兰和苏格兰历史传承的八个社区,再加上两岸绵延起伏的自然风光和1936年建立的布雷顿角高地国家公园(Cape Breton Highlands NP),这条环路被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誉为全球最佳景观公路之一。 环路经常是在山腰上盘旋上下,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沙滩大海,令人目不暇接。据说秋天的角岛,层林尽染,一路上车水马龙,作为北美最佳赏枫景区之一,注定人满为患。这次去是夏末,郁郁葱葱,贵在人稀,可以从容地不错过每一个简易的和正式的观景台。 卡博特小道上的烈士纪念碑。感人的碑文是这样写的:<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他们再也无法知道这块土地的美丽,观看季节的变换,和聆听自然的歌唱。我们所享受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掩埋在外国的土地上和七大洋里的男女将士们。</font></div> 卡博特小道之所以自称为小道,显然是企图向观光客们传递一种原始自然的印象,然而当人们一旦亲临现场,不禁喜出望外,所谓小道其实是高速,分明是又一处自驾天堂。<div><br></div><div>真正的小道在环线的西北角,名叫天际线(Skeline Trail),一圈9.2公里,是游览角岛必走的步道。</div><div><br></div><div>中图和下图是步道景区设置的一片围栏,不知是为了养护草地和树林不被驼鹿糟蹋,还是计划圈养一批野生动物。贴着随手关门标志的简易屏障能否打消大型动物们到外边去走走的念头,也是一个未知数。</div> 碎石和栈道铺成的小径一路穿过树林和草地,最后抵达海边的山脊,面对一望无际的圣劳伦斯湾,以观沧海。 我看到的... 人家看到的... 这个季节虽然景色不比金秋,但车少人稀,路况极佳。当然也是借光新冠,加拿大实施了严厉的半管制半人道的封国政策,欧亚游客基本绝迹。要知道200多年前,来这里定居,一落地就能领取100公顷的土地,大英帝国慷别人之慨,复制了N家列强,不愧是大国之母。 <div><b>卡博特高尔夫球场</b><br></div><div><br></div>加拿大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卡博特悬崖高尔夫球场(Cabot Cliffs Golf Course)和卡博特林克思高尔夫球场(Cabot Links Golf Course)都在卡博特小道的西南角,前者建于2015年,后者建于2013年,大约一半的球洞分布在悬崖上,临渊挥杆,英姿飒爽。<div><br></div><div><a href="https://cabotcapebreto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卡博特高尔夫俱乐部</a><br></div> 林克思球场特指高尔夫球发源地苏格兰的传统选址和设计,通常建在无树的崖岸,草深风大,一览无余。顶级高尔夫球场往往具备一流景观,但角岛上的这两座林克思是球场中的佼佼者,被列为加拿大的最佳当之无愧。 <b>巴德克(Baddeck)</b><div><br></div><div>酒店订在角岛的中点巴德克,原来不知深浅,计划将包括悉尼和路易斯堡的东南部也一并覆盖,但卡博特小道一圈游历加吃喝下来,才发现时间是人生最大的敌人。</div> <p class="ql-block">龙虾还是椒盐或姜葱炒才更加美味,但剥出来做成三明治就无敌了。因为新鲜,所以好吃。</p> 位于角岛东北角的尼尔斯港灯塔(Neil's Harbour Lighthouse)。塔旁有家知名的海鲜浓汤店,叫Chowder House,就是碎海鲜跟牛奶的大杂烩,一羹解千愁。 下一站坐标爱德华王子岛。这里是新斯科舍半岛上的卡里布轮渡(Caribou Ferry)码头。 码头里停满了可以带游客海钓和观鲸的小船,估计因为疫情,已全部停止运营。 <p class="ql-block">邦联号渡轮,可坐600名乘客和停放220辆车,目测比温哥华岛的渡轮要小不少,后者分别是2100名乘客和358辆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后才知道,四整天的新斯科舍之行将加拿大旅游局官网列出的十佳景点完成了八个,这是一个不仅可以饱览北大西洋风光和观赏鲸鱼争渡场面的航海省,而且也是个口福眼福都不浅的美食省,新斯科舍将四面环海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7yfq6l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打卡海洋省之一:绕不开的新不伦瑞克</a></p>

哈利法克斯

新斯科舍

卡博特

加拿大

角岛

卢嫩堡

灯塔

二战

城堡

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