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难忘的碾麦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娃没娘,小家没场……”。</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每当夏收来临之际,提起碾麦场的事情,就听村里的老人经常这样讲。意思就是没有碾麦场的农户,就像小孩没有娘一样的可怜。可见在纯粹的畜力作业年代,碾麦场对农家人的重要性了。那时候在村子边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一块块的碾麦场。但四十年后的今天,已经找不到它的任何迹象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土地下放时,生产队给每个农户按人头为标准,划分了一块碾麦场。但出于珍惜土地,划的面积往往满足不了需求。人多的户场子较大,碾麦还可以转开碌碡,人少的户场地小,只得自由组合,把小场并为大场合伙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自小就记得,为了保证麦子的顺利碾打,夏收之前,人们首先要把碾麦场养护好。在我们万荣县黄河沿线一带,有着“平场、圪场(方言)、瞒场(方言)”之说。平场,就是把麦场的坑坑洼洼填平整好,将土里的砖头瓦块清理出来;圪场,就是让牛拉着铁耙,把场底耙虚拉平,铺上一层麦草,又让牛拉着碌碡在麦草上碾动,直到把场底碾瓷碾光;瞒场,就是在麦子还没有进场之前,只要下了雨,或者是早晨露水多潮气大时,趁着场底还湿润,抢时间用竹扫帚扫来扫去,这样以来场底的细小缝隙就会被瞒住,场的表面也越来越瓷实,碾麦时就不担心麦粒被夯进土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独家使用碾麦场有自主权,想咋用就咋用。几家人合用一个碾麦场,就得互相谦让,和睦共处,协调使用,不能因为碾麦子的先后而失了和气。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做到善始善终,但也有极少人因为争碾麦子而闹意见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麦子陆陆续续拉回来之后,各自在场边上把麦子积成小积子,开始轮流排队碾麦子,各家先抓紧时间把头遍麦子碾出来。头遍麦子碾出来后,又互相商量着碾第二遍。说起闹意见的事,一般发生在天气预报近期有雨的时候。听说要下雨了,都想早一天把自家的麦子碾打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争碾麦场的问题了。一般比较憨厚的人讲道理,该挨谁家就谁家碾,但个别人私心重,就想插队碾早点,弄得别人很不愉快。那时我的年龄还不大,不太体会这种事情,但却记得每年都会多少发生因争碾麦场而闹架的情况。有的合作户头一两年还“有谦有让”,关系处理的不错,但到后来就弄得不欢而散,放弃合作另想办法了。我记得有两家人合并着一块碾麦场,两年后闹翻了脸,于是一家在自己的责任田地头上腾出了一块地皮碾麦子,把老场子栽上了红薯。另一家勉强的能在自己那块窄小的场上转开碌碡,但是扬麦子的时候麦衣却飘到了人家的红薯地里,把红薯秧呛死了,结果两家人因此打起了架。</p><p class="ql-block"> 土地下放的前几年,碾麦子是牛马驴畜力拉碌碡,速度很慢,一场麦子得两个多小时碾打。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有了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后,这些机动车带着碌碡“跑场子”,速度提升了很多,一场麦子十几分钟就碾完了。麦子碾好之后,就是起场和扬场。起场好说,杨场要靠风。有时候麦子碾出来后没有风不能扬场,就只能坐在场里等风来,等风等到更深夜半的情况常有。麦场到了晚上,经常人很多,人们坐或躺在场里,一边等风,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一边看星星,倒是很惬意。碾麦场最后的一道工序就是积麦草积子,夏收结束后,麦场靠边的地方,就会出现了一个个像蘑菇形状的麦草积子,这是牲口一年的饲草。</p><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麦田,它立体式的流水线功效,替代了割麦子、拉麦子、碾麦子、扬麦子等诸多工序。刚有了联合收割机那几年,碾麦场不碾麦子了,但还是其它秋庄稼的晒场。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成了果农,不种别的庄稼了,碾麦场就彻底失去了它的基本功能。如今,当年的碾麦场早已变成了村庄身边的庄稼田。</p><p class="ql-block"> 碾麦场的消失,验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以上均为百度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