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是商纣王的叔父,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师,因其封地与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果然后来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纣王的叔父箕子,见纣王这般无道,苦心谏阻,但屡谏纣王都不听。(史料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箕子见成汤所创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史料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箕子是殷末周初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直谏、佯狂、为奴、被囚、释放、论政、出走、治朝,构成了其悲壮而多彩的人生。他不仅为中华古代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富足的财富,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友好使者,为毗邻的朝鲜半岛的进步,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商朝的末代之君帝辛,是一个具有过人才智而又残暴淫乱的国君。他的天分、智慧、勇力,都是少有的。大概正是这个原因,老王帝没把帝位传给长子微子,却给了小儿子帝辛。帝辛曾用经年时间,“征夷方”,进军淮水流域和东南,武功显赫。然而,帝王的权势,并没有使他朝光明方向发展,却反其道而行之,最终亡国自焚。亡国之君的路几乎是相同的:美女、美酒、喜谀、拒谏、酷刑。处在腥风血雨气氛下箕子,其境况就相当艰难了。</p> <p class="ql-block">面临国家的深重灾难,微子曾同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自己出走之事。箕子忧心忡忡地认为:现在假若帝辛能够好好地治理国家,那么,眼见到国家太平,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如果自身死了而国家还是不能治理得清明,那倒不如早日离开的好。由此可见,箕子急忍苟活,不是怕死,而是要死得对国家有益;死而无益,不如离开的好。在纣王醉生梦死、国运风雨飘摇之际,萁子仍然希望纣王改过自新,重整国威。司马迁叹道:“嗟箕子!嗟箕子!正言不用,乃反为奴。”对这位忠贞为国的政治家生不逢时怀有深深惋惜之情。</p> <p class="ql-block">然而,箕子始终没有看到希望光芒。周武王率八百诸侯第一次伐纣,至盟津而返。然而怙恶不悛的纣王,“昏乱暴虐滋甚”。于是第二次伐纣战争开始。牧野一战,使得“纣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火而死”。因禁为奴的箕子也得到了解放。箕子怀着亡国之痛,不愿事周为臣,遂率五百人来到朝鲜半岛,开始了新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唉!“尽言”这两个字,很难言说。公事公言,可以据理力争,也容易把事情说清楚;然而当对方假公济私,自己却站在正义和公理立场上的时候,很难不与对方发生冲突。那些办事敷衍了事、工作马虎的人就会这样来劝慰:“匠人最好按照主人的意思干活。先照他的意思去做,在适当的时候再因势利导地启发他吧。”也有的人会这样说:“照他的意思行事,我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唉!这是什么话呀!一个盲人跌倒的时候却不去搀扶他,那么在旁边专门搀扶他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利虽然足以蛊惑人心,但若不是很愚笨的人,谁又甘心沉迷其中呢?若真能依据情理来斟酌,对于事情的真相以及之所以是这样子,反复仔细地研讨,找出其中的利弊,直言强谏,那么主人肯定会幡然醒悟。</p> <p class="ql-block">况且,谋士和主人之间,并非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主人志同道合,就留下来辅佐他,这样对本身来说就没有辜负别人的地方;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干脆离开,对自己的良心来说,也就没有值得内疚之处。如果以去留来做抗争,而对方却始终执迷不悟,那么这种人就确实不值得在一起共事。既然如此,那么有什么舍不得呢?所以说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一定得给自己留一条易于退守的路子,那就是“不合则去”。</p> <p class="ql-block">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什么样的人,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成为有道德的人,跟没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不会有道德,跟好人成好人,跟坏人变坏人。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俗化矣。”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久了,像入了散发兰花一般芬芳馥郁之气房间一样。虽然待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那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染上这种香气;而与品德不良的人相处久了,就像进入了散发着鱼虾腥臭味的房间一样,待久了就闻不到臭气,因为自己身上也染上了同样的臭气。古往今来,这都是规律。箕子的心早避离,不愿跟纣王谋事,就是为了不成亡国的罪人,离得越远越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千里相隔,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没错,其实我们并不害怕空间中的距离,而是害怕的是心与心的距离。空间远不是距离,心灵远才是距离。</p> <p class="ql-block">相合则留,不合则去。跟人家做事,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分,不要勉强自己,过于勉强会有烦恼和痛苦,有缘人自然在一起,没有缘的人自然而然会分开。在一起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在一时各奔前程,各走各的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所有忙,我帮不了;我所有苦,你帮不了。世间一切事都是自己帮自己,别人代替不了自己。别人做坏事,本来我们不想跟着干,可是跟着做坏事的人同一个集团,我们就是成为帮凶,他们犯法了,我们同样有罪,难以逃避法律制裁,所以跟人家做事要看别人的性质。我们为了顾面子,不顾法律,跟着他们做违法的事情,到头来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他们做什么事情?我们可不可以跟着她们一起做?当然要分清是非,分清善恶,不好的事,绝对不能跟着他们干,赶紧离开他们,免得引火烧身,玩火自焚,败坏自己的名声,毁坏自己的前程,甚至失掉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将会影响几代人,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值得啊!箕子头脑很清醒,见商纣王暴虐无道,整天酗酒淫乐而不理政,挥霍无度。于是,箕子忠心的“忠”不变,而“心”选择离开了纣王,身还是在纣王的视线之中,箕子借“疯”掩人耳目,不再为纣王做事了。这不是箕子贪生怕死,而是认为,为昏君冒死对国家无益,最不值得。古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成功。这些都是古人明哲保身的方法,都是为了消除国王的疑虑,从而达到了避祸免灾的目的,彰显箕子为人臣的高度智慧,值得后来的人效仿。</p> <p class="ql-block">“正能量”这个名词在古代没有记载过,近代在各类作品频繁出现这个名词。“正能量”的流⾏源于英国⼼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体⽐作⼀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表现出⼀个新的⾃我,从⽽更加⾃信、更加充满活⼒。“正能量”指的是⼀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和情感。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奋进的、给⼈⼒量的、充满希望的⼈和事,都可以列⼊正能量的范畴。商纣王残暴淫乱,不管理国家政务,铺张浪费,挥霍无度,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负能量。</p> <p class="ql-block">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两个人住在一起,如同猫和老鼠无法相处。猫看见老鼠一定要抓捕,绝对不放过,然面老鼠看见猫远远就躲掉,于是,老鼠主动离开猫,这就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老鼠离开猫之后,老鼠见不到猫的身影,闻不到猫的味道,听不到猫的声音,胆子妄大起来了,不知天高地厚,随意偷吃东西,违法的事情大胆去做,前顾后盼也提心吊胆遇到猫。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贼心难改。”可是,心里面总是觉得不舒服。要想把国库的财富占为己有,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摔掉老猫,为此,无论流窜到哪里,都会暗中打小报告说猫的坏话,毁谤猫的声誉。猫是什么性质?老鼠又是什么性质?天下人都懂,老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古往今来,都是猫捉老鼠,从来没有老鼠攻击猫。猫和老鼠是天生注定的天敌,正所谓为“一正压百邪”。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从表面上来看,负能量的人离开了正能量的视线,实际上正能量的人,心早已离开了负能量,正能量的人也不愿意跟负能量的人合作,是啊,身在一起,心即不在一起。箕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割发装疯”,纣王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结果纣王亡国,因禁为奴的箕子也得到了解放。箕子装疯,实际不疯不癫,只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在这个地方,纣王代表的是负能量,箕子实代表的是正能量,他们一正一负难以相容。</p> <p class="ql-block">读历史书,看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人物。 把德高望重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现代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我们现代人的榜样,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让我们这一生中获得幸福安康。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本性是相同的,懂得历史等于懂得现代了,也就意味着懂得了未来,古为今用。读懂历史,才能不留遗憾,看清过往,才能把握现在,疑今察古。因为古往今来的人性是相通,人性本来就是共性的,初心都是一样,不过是时代不同,环境不一样,方言有差异,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的规律和事物内部发展的规律,本着尊重客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彰显当代人的智慧。参照历史,利用历史人物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应用到现代来解决现代问题,完全可以,古今相通,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灭亡,从他们的灭亡中,寻找它们的灭亡原因,都有其共同点,每个朝代的末代皇帝都是荒淫无度、淫乱不止。学习历史关键要懂得总结经验,吸取灭亡的教训,不走灭亡的老路,这样就不会灭亡了,才能长治久安。国家如此,家庭亦如是,为人在世,不能不深思啊!古人箕子是当代人的学习榜样,纣王的灭亡是现身说法,给世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警醒世人,让世人清醒头脑。</p> <p class="ql-block">由于,箕子看到纣王所作所为,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官逼民反,所以,箕子预见纣王必定是亡国之君。总结历代亡国之君,多数只会用武力打江山,平时都不重视教育,不懂得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只会追求个人享乐,吃喝玩乐一条龙,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受自然规律的惩罚。无论地位高低、富贵贫贱,男女老少,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要求进步。朝廷清静、无为而治,放权让利,让百姓当家作主,这是百姓富裕,国家长治久安之路。国王贪财好利,与民争利,不顾百姓死活,是强盗行为。国王官吏置国家长远利益不顾,只顾滥用权力,只顾享受富贵,不顾百姓健康,外靠诸侯,内争权夺利,属于强盗行为,是国家政权盗贼,导致亡国。</p> <p class="ql-block">亡国原因错综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根据史料记载亡国原因归纳为这些主要方面:内部生产力的衰退,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财政赤字高居不下,外加自然灾害严重;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朝廷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不少国王昏庸淫乱、残暴蛮橫,军务松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进一步激起了民怨。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教育出问题,致使教育失败,教育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无论那个朝代,都必须回归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育从孩童入手,小孩子的教育作为首先教育对象。</p> <p class="ql-block">《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养是生养的意思,教是教育、教导的意思;父之过:父是指父亲,或者代指父母,过是过错,错的意思;教不严:教是教育、教导的意思,严是严格,严厉的意思;师之惰:师指老师,惰是懒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仅仅是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老师的教育,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这句《三字经》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养育子女不仅仅是养,还有育,除了给子女吃穿,还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分,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与这句《三字经》讲述的道理相关,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作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令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着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意然狠狠地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的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误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故事讲完了,其中的道理,你都明白了吗?</p> <p class="ql-block">教育好孩子了,同时教育大人。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基础。亡国实际是国君在家庭小时,教育抓得不扎实;国君长大成人后,家庭教育不落实。《大学》主要是对大人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自天子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途径。做一个为人称道新型公民,并以自己美好德行影响周围的人,形成美好的人格魅力,使民众亲附,共同达到新的修养境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从个人做起,从正心入手,做人成功的要决在于把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上,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虚名上。“先做人后做事”什么是做人?做人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p> <p class="ql-block">一唱雄鸡天下白。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从沉睡中苏醒的东方大国重新抖擞,预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源远流长的泱泱古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新纪元之新,不仅在于国号之新、起点之新,更在于山河之新、气象之新。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仅是脊梁挺起来了、腰杆硬起来了,更是精神立起来了、力量强起来了。《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一种革新进取姿态,自觉弃旧图新道德升华。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改过自新一样,今日改掉一点过失,明日又改正一个错误,以内心至诚砥砥自己,以修养成就自己德行为最高境界,保持精神纯粹与高洁,固守人格完美与高贵。人可在肉体上被打倒,但精神是永远站立的,中国人民绝不允许纣王亡国历史悲剧重演。</p> <p class="ql-block">本文列举历史典故,古为今用,聚焦主题,围绕中心,推动主题教育,落实落细。谈论古人故事,本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而不乱,乱而不杂,杂中有序,序中有理 ”。谈古论今说历史,所知道都全说了,说得很详详细细,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而条理清晰不乱,就算乱了也不脱离主题教育而感觉不杂,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似乎夹杂,不以为然,文章逻辑性强顺序得当,顺序中各环节间的衔接都有道理。由于每个读者文化素养与自身修养有所不同,所以读者理解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建议有缘读者,多读遍数心定了,总会读懂里面的精髓,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评论:欢迎读者参与评论,评语是读者对作品高度的浓缩。老师赐墨留香,总会获得德高望重的人赏识。其实,读者往往比作者更专业、更了解历史原著内涵和精神,评论更高度、深度、锐度、透彻,彰显作品生命活力。因为原创作者水平低下,因此不参与任何网络辩论,敬请理解。</p> <p class="ql-block">感恩:感恩美篇推荐流通,传播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您们为造福子孙后代,您们日夜审稿千万篇,您们实在是太辛苦了!如今,作者比读者还要多,每次评论和点赞,值得感恩。</p> <p class="ql-block">声明:本文歌曲以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创者表示衷心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人写作特色与众不同,一切从大众利益出发,不是为加精而创作美篇。选择参与话题“读书笔记分享会”,目的让读者明白读书写笔记的好处,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在此发表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27日(星期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