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从宁波城区出发,乘地铁1号线至高桥站(A2口)出站,然后转乘610公交至四明山村站,下车步行约千米左右,到达目的地——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湖山村董家自然村,是专程来看宁波有名的十三洞桥。</p> <p class="ql-block">进入董家村后,我沿着董家河(又叫太平河)往东方向走,看到了一座古桥(平桥),桥旁前后立2块区级文保碑,前一碑称“董家村太平桥”,后一碑“进士墙门前太平桥”,后一碑可能是原名吧!是建于清代的单孔石梁平桥,横垮于太平河上。</p> <p class="ql-block">问了一位村民,此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小桥看到一排老房子,已经是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样子,二层顶梁已经塌落,进士墙门还在,只是多年失修,这就是昔日名门望族董澜的故居。看墙上的登记被列为古建筑保护名录,估计进士墙门和边上几幢老宅会被保护下来。</p> <p class="ql-block">高墙上的圆洞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董家自然村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拆迁,大部分房子已经腾空。见相关报导,董家村拆迁后,董澜故居(进士墙门),十三洞桥及沿湖泊河一带要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以保存名人古迹的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步行不到三十米,到了湖泊河。湖泊河原为【广德湖】所在地,呈南北走向,从横街镇桃源村往南经集士港镇湖山村、岳童村,在高桥镇内与西塘河相通。经查,是<span style="color:rgb(1, 1, 1);">广德湖</span>废湖为田后,仅剩的一条狭长的水带,湖泊变河流,故名湖泊河。</p> <p class="ql-block">千年以前,宁波的广德湖以“广袤数万顷”,烟波浩渺,湖域面积要比东钱湖大3倍,比杭州西湖大9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任明州(今宁波)知州时作的《广德湖记》中说:“盖湖之大五十里”。公元1117年,明州(今宁波)人楼异,不愿外派到远离家乡的隋州当官,略施小计,向宋徽宗赵佶奏了一本,可将广德湖废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楼异的奏报获得皇帝大悦,于是将楼异改任明州知州,推行废湖为田。一年后,1118年,浩渺的广德湖消失了,变成了纵横交叉的水网地带,湖域内田园之中聚居了来自附近的人。现在的集士港(旧称十字港、或集仕港)镇就是广德湖的中心。广德湖的消失其利害关系,让后人自去评说。</p> <p class="ql-block">南宋嘉熙年间,即公元1237~1240年间,董黯第四十三世孙董全八从慈溪迁居湖泊河畔,在湖泊河两岸筑宅定居,河东称下董,河西称董家。</p> <p class="ql-block">沿湖泊河北上是董澜的文化广场,广场上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面是一座坐西朝东的董氏宗祠。现在的牌坊于2008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儒士董元志妻赵氏节孝坊”残件,这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董澜</span>为其母亲所建的“旌节”坊,原“旌节”坊已毁,这是在旁边地下挖出来的旧物原件,现在祠堂广场前重建了“旌节”坊。</p> <p class="ql-block">董澜何许人也?宁波徐兆昺的《四明谈助》中专门为董澜单独写了一个条目【十三洞桥董氏】,其曰:地在湖中,故河甚宽,河上有董氏聚居,力耕果读。嘉庆己巳(1809)科进士,字文涛,号小樵,题授江西余干县知县。</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右侧建有一个石亭,名曰:文韜亭,柱联;</p><p class="ql-block">文韜武略学空冀北,</p><p class="ql-block">涛涌波宁名重浙东。</p> <p class="ql-block">“旌节”坊前置12只生肖石兽。</p> <p class="ql-block">董氏宗祠前面董澜塑像</p> <p class="ql-block">宗祠柱上的对联说明董氏家族是从慈溪(今慈城镇)迁来的。</p> <p class="ql-block">董全八上溯43代董黯是西汉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六世孙,董澜是董全八的第16世孙,因此,湖山村的董氏人家是汉代“中华历史名人”董仲舒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据传,董澜晚年回乡定居后,在现在董氏宗祠旁设立过书院,可惜书院于20年前的一场大火给烧掉了。</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十三洞桥,想象中的十三洞桥并没有高大雄伟的感觉,是一座狭长的平桥,但是,它的实用价值一直延用至今,直得赞许。</p> <p class="ql-block">董氏居湖泊河两岸,舟楫往来十分不便。董澜为了方便乡里和族人通行两岸,出资建造了一座横跨湖泊河的桥,该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十三跨石梁桥,长53.31米,宽2.2米,高约6米。桥下有十三孔,故名【十三洞桥】,桥中心两侧栏板上刻有桥名“十三洞桥”。</p> <p class="ql-block">桥畔原有桥亭,亭联“暂寄足乎?欲行止”;“请息肩矣!少坐为佳”。“少坐为佳”四字体现了劝人不要浪费光阴之意。目前,桥亭不见所踪,但十三洞桥两头的民房已经拆迁,可能要重建桥亭。</p> <p class="ql-block">十三洞桥是宁波地区桥孔最多的一座塘河桥,桥墩用棱角条石叠成,上游迎水方设分水尖,便于减少水流的阻力。“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亩畈,杨柳十八湾”。民谣说的就是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十三洞桥不设台阶,当时董澜考虑到便于车马通行,桥面用三块长条石板辅成,桥两侧也用长条石作围栏,桥两头稍底,中间微拱,比喻传说中的“鹊桥”之意。</p> <p class="ql-block">十三洞桥这座古桥,虽然过了200多年,桥面依然非常平坦,却还在发挥着余热,方便两岸及周边很多人的来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在造十三洞桥时用过的夯石,重量约500斤。</p> <p class="ql-block">过十三洞桥东,是下董自然村,下董与河西的董家自然村都归属于现在的湖山村,十三洞桥东岸有一座普济寺。董澜早年丧父,由其母辛苦养大,董澜做官后,长年在外,为了能使母亲安静地度过晚年生活,1809年,董澜为其母在十三洞桥东侧湖泊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普济庵。如今湖山村的普济寺,建于清代的普济庵原址上。</p> <p class="ql-block">那天,普济寺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和尚师父,守着三门,为预防疫情为来访者测体温,寺里空空荡荡,无人祭拜。</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三门</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门楼</p> <p class="ql-block">从“旌节”坊隔河拍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从湖泊河东面拍河西的董氏牌坊及宗祠全景。</p> <p class="ql-block">读十三洞桥简介</p> <p class="ql-block">十三洞桥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