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当年的芳华岁月 47军与军艺之缘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芳华”一词开始流行于电影《小花》中的一首插曲,歌词中有一句“那是青春吐芳华”。源自范仲淹 《老人星赋》:“增芳华於信史,协休美於祥经。”解释:1、香花,2、美好的年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芳华”通常是指18至25这个年龄段,应该是人生年龄段中最好的一段青春岁月。当过兵的人恰恰都是把这最好的一段年华留给了部队。因而这就导致在战友圈里一提到芳华,大家联想的就是当年身穿军装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当兵不是读书或者就业,那是一段磨练意志的经历,经常需要咬牙才能挺得过来。特别是像我们来自城市的学生兵,从小没吃过什么大苦头,没干过什么重体力劳动,比起农村来的人可以说是细皮嫩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部队,就像进了另一番天地,首先是要受到纪律的约束,没有了懒散的自由。每天枯燥地操练,一年到头周而复始地重复,出了差错还要挨呲儿,毫不留情面地刮鼻子,让你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碰上野营拉练,更是苦不堪言,身负重荷,脚底打泡,昏天黑地的奔袭,吃着从荷塘里带着绿藻的水煮成的夹生饭,还要斗志昂扬地高喊口号“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起革命老前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样的生活给我留下的却是深刻的记忆和无穷的回味,以及从这以后感到再没有难过于此的艰辛之坎儿。相对于今天的舒适生活,在部队过的几年“苦日子”远比几十年一晃而过的轻松生活更有价值,更有骄傲的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芳华,就是一提这词儿就令我感慨万分的青春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5岁当兵,21岁复员。25岁那年我作为摄影助理正参加拍摄电影《小花》,影片中的《绒花》这首歌,我是看着它一步步诞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中刘晓庆饰演的何翠姑爬台阶抬担架的镜头,我是负责跟焦点。在拍摄膝盖部位的大特写时,刘晓庆必须让膝盖从裤子锉出的大洞中露出,直接跪在岩石台阶上,这种生磨的滋味是挺难忍受的。由于痛感致使刘晓庆位置不准,反复拍了几遍,可以说她当时是在咬牙坚持。虽然拍戏时是非常痛苦的,可是生成的画面再配上“那是青春吐芳华”的歌词,带给观众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赞誉。所以说“芳华”岁月常含有代价,它与艰辛和励志并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在这里展示139师战友傅乐平发来的纪念照,它展示出一群军艺女学员们到野战部队体验生活后,每个人获得了一份由47军通讯团颁发的“荣誉战士”证书后的喜悦。那是由姑娘们所吃的“苦头”换来的,以至她们的顶头上司,军艺乔佩娟政委要前来慰问。最后,乔政委满意地验收了学员们的锻炼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否可以说:“芳华”也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果实感,它的滋味令当过兵的战友们终身</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艺术学院(兰州军区话剧团班)简称“兰州班”全体实习学员实习结束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实习班带队的老师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的姜命夏(中国戏协理事)、青年教师姜涛(后调中戏导演系主任)。学员有闫妮、袁翡,赵亚飞、郑凯、海榴.潘洁、张静.....等15人。</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将军到47军通信团看望军艺兰州军区话剧团(兰州班)实习学员</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的军艺学员赵亚非(右三)当年在骊山与战友野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艺这些美丽的姑娘们毕业后就各奔了东西,有的在海政、空政文工团、有的到总政话剧团、有的回兰州军区歌舞团,还有的拍电视剧、有的嫁人,总之,大都事业,爱情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佩娟将军与47军的缘分来1975年,总政文工团全体成员到47军下部队体验生活以及上战场之前的慰问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47集团军即将赴老山前线作战,已成为总政歌舞团政委的乔佩娟率团来陕西临潼驻地送行慰问演出。其中有全国首唱《十五的月亮》的歌手,风靡一时的柳培德。</p> <p class="ql-block">左为乔佩娟政委,中为傅乐平通讯团政治处主任,右为总政歌舞团演员柳培德在47军第一招待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纪念老山作战结束30周年,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郁均剑在家中招待曾到老山前线慰问的前总政歌舞团政委乔佩娟、前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刘炽炎、前总政歌舞团舞美队长段京飞,以及接待方前4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战地摄影老山前线负重伤的一等功臣王红、前4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傳乐平和前47集团军宫永丰政委警卫员马新生。</p> <p class="ql-block">乔佩娟(右3)、郁均剑(右2)、刘炽炎(右1) 、段京飞(右四) 、王红(左3) 、傳乐平(左2) 、马新生(左1) 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照片上所有穿军装的人如今全都脱下了军装成了平民百姓。47军和兰州军区文工团被撤销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并入国防大学改叫军事文化学院;总政文工团也改了建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不变的是他们之间的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在部队时,无论谁有多高的头衔,如今再聚首时身份全都一样,叫退役老兵。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叫战友情结,把我们这些当过兵的人紧紧地牵在一起,再见面时总免不了说一些当年的往事。而当年的事更多地牵扯到芳华岁月,那个18至25岁的年龄段。这使我联想到郭蓉蓉牺牲那年,她才23岁零3个月,正是人生中的最美年华,所以说她的芳华有血染的风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