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标识的指称,还有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文化内涵。路名,也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 本文的重点就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盐城老204国道的今世前身。据乾隆本《阜宁县志》阐述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门,北至阜宁城北门外”。且乾隆版本比民国本早186年。民国编纂《阜宁县新志》时,范公堤已经无实迹可看了。而乾隆时期“霪潦之年,西水下注,堤外一片汪洋,难民多徙集堤上”。由此可见,此时堤址尚可辨认。</p><p class="ql-block"> 而据江苏省林业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肯定“范公堤”为江苏风景名胜“著名文化古迹之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境内。</p><p class="ql-block"> 另据考证,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时,为阻挡海潮,发运通、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南宋时,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起自通州吕四港,迄于庙湾场,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遗址处现存有纪念范仲淹的寺庙和石像等,是江苏著名文化古迹。</p><p class="ql-block"> 古人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烽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救命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风光。</p><p class="ql-block"> 清人高岑题《范堤烟雨》诗曰:</p><p class="ql-block">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p><p class="ql-block">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p><p class="ql-block">四围碧水空蒙里,十里青芜杳霭中。</p><p class="ql-block">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首诗的提示,我们自北向南,沿老204国道(盐城段)一路寻觅,发现城北的新兴场到城南的伍佑场之间,至今尚有“三灶、头灶、北灶,头墩(以上均在老204国道的东侧、新兴镇境内);头墩、二墩、三墩、王家灶等一批“活化石”级别的地名(以上均在伍佑镇境内)。</p><p class="ql-block"> 另据当地92岁的钱红杰(已故)等老人讲述,上世纪70年代,在袁庄二组,老204国道东侧、王氏宅基地的前身,开河治水时,曾挖出一艘沉没的旧海船。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第三、同在上世纪70年代,在袁庄九组境内,老袁庄中学东边的老204国道的东侧,因暴雨冲刷,露出来的地下路基显示,这里应该就是最初的范公堤原址。</p><p class="ql-block"> 第四、有资料显示,在新洋港未开凿之前,盐城的北闸与东闸,就是当年阻挡海潮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们同处在老204国道上。</p><p class="ql-block"> 以上四点充分证明,新兴镇至伍佑镇之间的老204国道(现人民北路、中路及人民南路段)就是当年的范公堤。</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探秘这段历史的同时,深深感到应该将现在的人民路恢复成它的原名——范公堤路。那么,它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则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显示老204国道的路基是由一层一层海沙淤积而成。</p> <p class="ql-block"> 明代地图也显示范公堤(老204国道)的走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