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船政之罗星塔

笑傲江湖

扬帆罗星塔,竞向伦敦航<br>满载着中国茶的芬芳,只为沁香泰晤士河畔<br>满载着中国茶的芬芳,在罗星塔下流连忘返<div>.....</div><div><br></div><div>以上诗歌节选自英国女诗人cicely fox smith的航海诗歌《途经古老的罗星塔》(by the old pagoda of anchorage),诗歌反映了19世纪末福州罗星塔下千帆竞发,桅杆林立的繁华海贸景象。</div><div><br></div><div>插图选自英国著名海洋画家蒙塔古·道森的画作《罗星塔》</div><div><br></div><div>罗星塔作为福州地标性建筑物,我自小就知道它的大名的,但一直没去实地参观过。今天总算得空,驱车前往马尾一睹宝塔风采。愿意了解闽都船政史的朋友一起来吧,我保证本篇是独一无二的罗星塔游记,不会让你失望的。</div><div><br></div><div>备注:本文信息量巨大,属于又香又长的包头巾类型。如果对船政历史、人文景观没兴趣的兄弟,您可以直接翻篇了。</div> 罗星塔公园正门 <p class="ql-block">罗星塔公园大门背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园大门正门及背面的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有兴趣书法的朋友可以仔细参详,这里特别给大家介绍大门背面边柱楹联,由福州三山诗社社长郭道鉴撰写、福州著名书法家郑春松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塔长留,直刺青天罗星斗</p><p class="ql-block">崇祠在望,难忘碧血洒波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楹联里提到了发生于1884年的马江海战,此役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920年由海军军界同仁和船政学校的校友捐建了马江“昭忠祠”用以祭吊战死的将士,即联中的“崇祠”。</p> 进门后可以先来看下这个导览图,里面标注的景点还真不少。好吧,那我们就按图索骥,逐一看过去吧。 进入公园后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这个船政时空步道。<div>首先要吐槽下红字碑文,公园里面的碑文都是用红字所写,个人感觉红字描出来的字迹不够清晰,尤其是在户外光线强的时候几乎无法看清字迹。这都是谁出的馊主意?来人啊,快给俺拉出去痛打30大板!</div><div><br></div><div>看不清碑文介绍没关系,听我介绍就可以了哈。</div><div><br>这个时空步道要向游人展示的就是百年船政经历的3个阶段:</div><div><br></div><div>木壳兵船-1869年“万年青”下水</div><div>铁肋兵船-1876年“威远号”开建</div><div>钢甲兵舰-1888年“龙威号”下水(后更名平远舰入列北洋水师)</div> 我们来仔细看看上面这张图片:<br>一列的拱门其实是无顶的舱门,最前这个拱门构件是木料,寓意船政发展的第一阶段:木制兵舰阶段。<br> 第二道的拱门外侧镶上了铁件而中间还是木质,寓意船政发展到了第二阶段:铁木合构兵舰的出现。<br><br> 第三道是全铁构件的拱门,寓意船政发展到第三阶段:钢甲兵舰粉墨登场了。 <div>走过3道拱门,后面是一溜的轮机---中国造船迈入蒸汽轮机时代。</div><div><br></div>走过船政时空步道,往右边是休闲步道,没什么看头,而且是死胡同无法继续往上走。我们还是直接沿着阶梯向上往公园方向前进。 过了船政时空步道拾阶而上,前面可见这个刻有“磨心”的摩崖石刻。罗星山当年是个孤岛,后来才和陆地连接。当年的罗星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流似旋涡,如若“磨心”,所以罗星塔也称“磨心塔”。<div><br><div>我今天看见的只有这个石刻,没有水,意境全无,据我所知,这个景点应该是有水有瀑布的(见下图网络图片)问了保安才知道现在这个景点没放水了,应该是为了省钱吧,亦或大人物来公园参观才会关门放。。。那个啥,放水。</div></div> 网络图片-磨心石景区 走完台阶来到罗零广场,按顺序先参观第一个“左沈共襄”雕像。先看看下图的介绍碑文吧。 看不清吧?尤其是强光下完全无法辨认上面的红字。来人啊,那30大板打完没有?拉出去再打30大板。。。。<div><br><div>看不清没关系,后面相关的石雕群碑文图片照样贴上,内容还是都由我来解说吧,保证比碑文上讲的通俗易懂。</div></div> 居中端坐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左大帅。此公的丰功伟绩就不细说了,这里单说他在1866年追杀太平乱军进了福建,向清政府提出开办福建船政获得首肯。但左大人6月才提的建议,9月就给不着调的皇帝老儿调去陕甘剿灭西北的捻军起义。左帅临行前向清廷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这组雕像说的就是左大人临行前和沈葆桢商议筹办船政事宜。<div><br></div><div>备注:左大帅后面这位文士碑文里没介绍,如果不是应景弄出来的NPC人物,应该是他的师爷程埙,此公先后在李鸿章、左宗棠手下为幕僚,因办事得力为东翁赏识得以升迁,后于清光绪末年出任陕西眉县知县。</div> 左宗棠绘像。 沈葆桢雕像 <div>沈葆桢老照片</div> 沈葆桢故居在福州市鼓楼区宫巷11号(私宅,不对外开放)<div><br></div><div>右边站立的这位清廷官员就是经左大帅推荐上任的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二人商议后决定聘用法国人日意格(见下图)为船政监督,开始办船厂造兵舰,开办学堂培训人才。开始实践“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新思维。<br></div> 日意格雕像 请记住左手边这位法国人,日意格。<div><br><div>整个公园雕塑群里只有这位仁兄是洋人,他能站在这里是有原因的,盖因他在中国的船政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div><div><br></div><div>日意格本是法国海军上尉,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讨伐太平天国之乱时和左大帅认识,并随左大帅一起入闽追剿乱匪。左大帅得知日意格出身海军,对造船、航海都有研究,故聘请他出任福建船政船政监督,协助中方建厂造舰。在日意格的努力下,船政建设得到法国官方支持,中方得以从法国购买到建厂急需的材料、技术图纸及机械设备,开启了中国自己的船政建设。</div></div> <div>老照片:福建船政学堂师生合影</div><div><br></div>日意格还参与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的建设,负责带领船政学生赴欧留学事宜,担任留学生洋监督,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批人才。 <div>1884年,法军舰队突袭福建水师</div><div><br></div>然而世事难料,1884年就是日意格的母国法国与清廷交恶爆发了马江海战,他辛苦10余年筹建的福建水师毁于一旦。网上有人恶意揣度日意格是内鬼,向法军舰队提供了福建水师的情报。个人认为这个阴谋论太不靠谱,日意格为福建船务工作近20年,贡献有目共睹,说他是卧底那是谍战片看多脑子看傻了。福建船政建设一开始就有法国官方支持参与,我们海军那点家底法国人那是门清,法国舰队开战前就和乖宝宝福建水师排排坐那相看二厌,还要去问啥消息?<br>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这幅三米多高的全身油画像,画中的日益格身穿西式军装,外披一件黄马甲---额,怎么会有黄马甲?<div><br><div>是的,清廷为了奖励日意格对中国船政的特殊贡献,额外奖励了他这身黄马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清廷的黄马褂只奖励给了2个外国人,一个是从太平军手中抢下苏州的常胜军老大戈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尊敬的日意格先生了。</div><div><br><div>最后致敬日意格先生,所有为中国人提供帮助的外国人都值得我们脱帽致敬!</div></div></div> 左沈共襄雕塑边上有堵“船政成功”浮雕墙。根据碑文介绍,福建船政只用了3年不到的时间就造出第一艘千吨轮“万年青”号,同治帝龙颜大喜,给有功人员颁发了“御赐金牌”予以嘉奖,昭示“船政成功”。 日意格曾参与船厂选址工作。这方浮雕左侧洋人应该还是日意格先生。 重点介绍浮雕里这3艘船。依次为万年青、扬武、平远三舰。 第一艘“万年青”多次提到了,抢沙发的首舰,不多说了。<div><br>万年青的历史照片基本找不到了,上面是绘画版的万年青,右边山上矗立的是本文主角罗星塔。</div> 第二艘:扬武舰---福建水师旗舰。请一定记住此舰名,本文出镜率最高的明星舰<div><br><div>扬武舰是福建船政造的第七艘船,也是第一艘兵舰。日意格先生认为以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应该要15个月才能建成,而实际上中国人用了9个月即告完工。这艘铁肋木壳兵舰于1872年下水,是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巡洋舰。扬武舰后来成为福建水师的旗舰,北洋水师著名的管带方伯谦、邓世昌、都曾先后在扬武舰上供职。萨镇冰、陈兆锵、蓝建枢等闽籍船政学员也在此舰实习(稍后介绍下个萨镇冰巡视群雕的时候会提及)。1874年台湾事变爆发,船政大臣沈葆桢受命率领船政舰队东渡巡防台湾,扬武舰就是船政渡台舰队中的主力舰艇。沈葆桢巡台是从罗星塔下的船政壹号船坞出发的,附近的公园里还立有沈葆桢东渡台湾巡视纪念碑,有兴趣的读者游玩罗星塔公园出去后可以顺道转到公园边上的船政滨江长廊-壹号船坞去看看。(文章最后也会介绍)</div></div> 油画:“扬武”号被法国46号杆雷艇击中瞬间<div><br><div>1884年,作为福建水师旗舰的“扬武”号在马尾海战中顽强抗击法国军舰,在与法军旗舰“窝尔达”号对射中一炮命中舰桥,炸死法国士兵5人,后被敌46号杆雷艇鱼雷击中燃起大火后战沉。</div></div> <p class="ql-block">第三艘:平远舰(原名龙威-见船政时空步道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全钢甲军舰,也是福建船厂第29号舰,堪称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巅峰之作。马江海战后,海军高层认为福建水师的木质兵舰对抗法国人的钢甲舰劣势明显,是海战落败的重要原因。于是清廷海军开始对外采购钢甲舰,同时自己开始建造国产的钢甲舰。确切的说,平远舰是艘以牺牲航速来加强火力的近海防御舰,本来应该是人畜无害的战功宝宝,却在之后的甲午海战里有着不俗表现,在对抗比自己块头大出1倍(排水量相差1倍)的日军旗舰松岛号时毫无畏惧。炮战中平远的一枚260毫米炮弹击中松岛右舷无装甲处,损毁其鱼雷发射管。但是这枚炮弹却未能爆炸,否则松岛号有早早领盒饭的嫌疑。啥,你问为什么炮弹没爆炸?李默然老师主演的《甲午风云》不是交代清楚了嘛,银子都给慈禧老妖婆拿去修颐和园了,炮弹只能掺沙子了不是?中央一再强调不许盖楼堂馆所的,这老妖婆还敢顶风作案,来人,给我拉出去打。。。算了,还是直接砍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图据说是结束黄海海战后回到军港的平远舰历史图片,依稀可见舰身上伤痕累累。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覆灭,平远舰被日军俘虏,后参加日俄海战时触雷沉没,结束了她悲壮的一生。</p> “大人,这些炮弹都不响” “给我把弹头拔掉” <div>“什么?里面全是沙子?老妖婆,我日你@#¥%……&*"</div><div><br></div>备注:炮弹掺沙子是事实,但不是偷工减料。那个时代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实心弹为了配重是会掺沙子,靠自身重量击穿对方防护装甲,只是破坏力肯定不佳。我大清使用的还是黑火药,爆炸威力远没有与时俱进的小鬼子使用的苦味酸炸药厉害。这个问题要展开讲太费篇章,这里就打住吧,我在另一篇介绍福建船政历史博物馆的文章里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br><br>看着心情有点沉重是吧?好吧,我们接着去看下一个景点:罗零基准点。 罗零基准点<div><br><div>为什么这广场叫罗零广场?因为有个罗零基准点在这呀。要想看清楚上面那行红字可得顺着右边阶梯走上去的哦。</div></div> 霍霍,这个红字碑文总算看得清楚了,因为字足够大嘛。问题是,你们看明白啥意思了吗? 这个是网上找的图片,就是上面说的“罗星塔对岸马江低潮水位” <div>还是没太闹明白?好吧,我帮你们百度科普下:</div><div><br></div>过去东南各省测定航道及潮水水位都以罗星塔零点(罗零)为深度准面(海拔原点)。零点平常都在水下,不易见到,后在高3米处另刻标志,称为“罗基点”---注意上图水线上的IX,指的是罗马数字9,表示“罗基点”为罗零标高9尺(清尺)。<div><br></div><div>1955年,国家水利局在罗基面上 20米高处,重新埋石定位。位于中国塔(罗星塔)北侧石壁上有这样的文字:罗零基准点,简称罗零。设于罗星塔对岸马江低潮水位,为闽江流域工程部门常用的高程起算点。罗零比黄海零点低2.179米。</div> 这里要插入介绍个导览图里没有标注出来的雕塑--“测量罗零点”。这个雕塑要从之前介绍的那面”船政成功“浮雕墙左侧阶梯上去,往右边的小径走一段才可以看到。 <div>测量罗零点的碑文介绍可以说完全看不清,大致内容就是说五口通商后,洋大人的船往福州跑得更勤快了,但时不时会发生触礁事件。于是清廷聘请德国人来测量水位,从1866-1896年花了30年才整出罗零这么个东东来。</div><div><br></div>现在明白了?还不明白的举手,拉出去。。。那啥,重新把上面的文字再读100遍!<br><br>下面来看罗零基准点边上这组群雕:萨镇冰视察。(顺着左后方的阶梯上去可以就近看那个罗零碑文) 中间穿着军服的就是萨镇冰。边上陪同人员都是著名的闽系海军将领:<div><br><div>右1是时任福州船政局长的陈兆锵。</div><div>左2在讲解的是时任海军总司令的蓝建枢。</div><div>左1是时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div><div><br></div><div>最后面那个叉手而立的人碑文没介绍,可能和之前左沈共襄雕塑那个师爷一样,属于NPC情景人物。</div></div> 萨镇冰视察石碑 <div>萨镇冰老照片</div><div><br></div>萨镇冰出生于福州,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是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的三朝元老,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兴衰荣辱。1875年,萨镇冰在福建水师旗舰扬武舰任职,第二年与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英国学习船务。甲午战争期间,萨将军在威海保卫战中驻守日岛拒敌死战不退,是其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萨镇冰在晚清出任海军提督,负责甲午战败后的海军建设,陪同清廷大员出国考察欧洲列强船厂,采购军舰(萨镇冰购舰重建北洋海军的详情在后面罗星塔系列-“摄政王巡视”里会有具体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不忍与起义军为敌,挂冠离去,默许部下与起义军议和。民国时期曾出任海军总长。 萨镇冰故居在福州市区著名的海军一条街朱紫坊 萨氏故居介绍 <div>朱紫坊萨氏老宅大门(私家住宅,并不对外开放)</div><div><br></div>下面简单介绍下陪同萨镇冰视察的3位闽籍海军名人。 陈兆锵(见上图) <p class="ql-block">蓝建枢(见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兆锵和蓝建枢都是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和萨镇冰一样,他们毕业后都在福建水师旗舰“扬武舰”实习。2人都参加了甲午战争,陈兆锵任“定远”舰总管轮参加了黄海海战,蓝建枢参加了威海保卫战。陈兆锵于1917年创办海军飞潜学校,并兼校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1918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1920年,陈兆锵和蓝建枢发起重修纪念马江海战牺牲将士的马尾海军昭忠祠。</p> 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模型<div>陈列于福建船政博物馆(旧)外(福州市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br></div> <div>昭忠祠,位于福州马尾昭忠路1号</div><div><br></div>陈兆锵故居在福州市区法海路8号,现在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园,可以进去免费参观。 陈兆锵故居介绍 陈兆锵故居正门(法海路8号--法海寺街对面) 陈兆锵故居前堂 陈兆锵故居后院<div><br></div><div>与陈兆锵一样,蓝建枢的故居也给弄成博物馆(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地址在著名的三坊七巷南后街3号。</div> 三坊七巷东入口进来不远右手边就是改为艺术馆的蓝建枢将军故居,也是可以免费进去参观的。 三坊七巷对蓝建枢的生平叙述提到“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这个提法是不够严谨的。我们讲甲午海战,一般是专指1894年7月的“黄海海战”,就是邓大人开碰碰车和”吉野“拼命的那场海战。蓝将军当时率“镇中”号炮艇掩护清军在大东沟登陆,并未参加大部队后来的黄海海战。当然,广义的甲午海战还包括黄海海战之前1个多月前爆发的丰岛海战(方跑跑抢跑那场),黄海海战第二年(1895年是乙未年)爆发的威海保卫战蓝将军倒是参加了,不过北洋水师给人关在港内围殴,说海战也太勉强了,而且最多也只能叫“乙未海战”。<br><br>确切的提法是:“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毕竟甲午-乙未这2年的战争都算甲午战争。 蓝将军故居前2进厅堂是木构中式建筑 后座为青砖与木料混合的中西合璧建筑。 蓝建枢故居后花园 <div>杜锡珪(见上图)<br></div><div><br></div>杜锡珪的经历比较复杂,与大部分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同僚不同,他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推动海军统制萨镇冰自动下野,倒戈支持起义军讨伐清军。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此公也在各个山头摇摆不定。护法战争的时候,杜锡珪本来打算投靠南方孙先生的护法军,后来在段祺瑞忽悠下又投靠了北洋政府。民国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发生这种事情也正常。后来南北议和,杜锡珪将军官运亨通,最后也官至海军总长。<br><br>杜锡珪故居原来也在海军一条街朱紫坊观音桥(广河桥)附近,后因市政建设一迁再迁,最后给迁到道山路206号。<br> 杜锡珪故居边门-道山路206号 <p class="ql-block">杜锡珪故居正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了附近的邻居,虽然挂着“杜锡珪故居”的牌子,但从来就没见故居开放过。看来名人故居如果没收归国有办成艺术馆,私宅我们多半是无法进去参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下面继续来看下大名鼎鼎的严复先生的晨读雕像。</p> 严复晨读碑文 严复晨读的情景。<div><br><div>严复这个超级大学霸本来是要走科举之路的,然而严复12岁那年父亲去世,自此家道中落。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巧合,这年(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开办招收第一批学员,严复前去报考,被慧眼如炬的沈葆桢以第一名录取,毕业后在扬武舰(好吧,我估计所有船政学员都在扬武这艘名舰上实习过)上实习。因成绩优异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按照大部分留洋的船政学员的成长轨迹,严复应该回来参加海军,在北洋水师混上个管带是至少的,但他回国后却给安排去海军学堂当教习。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严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就是和海军沾不上边。</div></div><div><br></div><div>顺便说一下,这个雕塑应该是表现严复在船政学堂努力读书的情景,而不是12岁前读私塾的画面,严大学霸归国后还参加过几次科举都失败了,看来如果当时严复小朋友没进船政学堂学习新学继而出国留学,走科举老路的严大学霸没准一辈子就寂寂无闻了。</div><div><br></div><div>按照景区门口的导览图,下个要看的景点应该就是下面这个“同舟共练”。其实按我实地行走的顺序,应该先去看其他几处景点,再上2个阶梯才能到最上面看到罗星塔-同舟共练这些景点的。我们还是按导览图顺序介绍吧,公园不大,大家到了也都能找到的。</div> 这里有9位北洋水师的管带,你们认出几个了?舰艇指挥台前的是邓世昌,估计大家都猜出来了,其他几位呢? 碑文不清晰吧?强光下尤其不好认,大家放大了看,弄明白9位大人都是谁了吗? 人物介绍,按碑文顺序如下:<div><br><div>前左1:林永升,福建福州人,经远舰管带</div><div>前左2:方伯谦,福建福州人,济远舰管带</div><div>前中 :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致远号管带</div><div>前右2:刘步蟾,福建福州人,定远号管带</div><div>前右1:叶祖珪,福建福州人,靖远舰管带</div><div>后左1:李和,广东三水县人,平远舰管带</div><div>后左2:黄建勋,福建永泰人,超勇号管带</div><div>后右1:邱宝仁,福建福州人,来远舰管带</div><div>后右2:林泰曾,福建福州人,镇远舰管带</div></div><div><br></div><div>上面这9位北洋水师的管带(舰长),除了邓世昌和李和是广东人,其他6位是福建福州人,1位是永泰人。船政学堂开始只面对福州本地招生,后来才扩展到广东等地。学员们边学边实践,基本都在扬武舰、建威舰上实习过,可谓“同船共练”</div><div><br></div><div>李默然老师主演的老电影《甲午风云》大家应该都看过,电影是好电影,但里面有些情节值得推敲。炮弹掺沙子的黑锅直接让美国黑心商人背了也就算了,反正鹰酱也不是啥好鸟。我要说的是电影里提到的上面4个北洋水师管带,只有广东籍的邓世昌做了正面描写,3位闽籍将领都刻意淡化甚至进行抹黑。</div> 邓世昌,民族英雄,甲午海战的抗日英雄,大家都认识。他的功绩有目共睹,电影的主角,怎么歌颂都不为过。 邓世昌雕塑 “撞沉吉野!”<div>李默然老师扮演的邓世昌决死冲锋的英勇形象深入人心。</div> 林永升,经远舰管带,率众力敌4舰,力战而亡。<br> 林永升雕像---怎么感觉是个打酱油的水手?<br> “向致远舰靠拢!”<div><br><div>作为电影里唯一正面塑造的闽籍海军将领,林永升的功绩被大大缩水了,甚至可以说被无视了。</div><div><br></div><div>电影里,方伯谦开战后不久就率先逃跑,林永升在向升起代理旗舰指挥旗的致远舰(其实致远并没升起指挥旗,是导演编剧瞎掰的)靠拢时被日舰围攻战沉,致远舰孤立无援以寡敌众最后被击沉。</div><div><br></div><div>真实的战史是:开战后2个小时,突前奋战的致远舰先被击沉,方跑跑一看骁勇善战的致远给小鬼子打沉了,赶紧掉头跑路。失去友舰的林永升毫无畏惧,以1敌4,最后见一艘敌舰起火撤退,指挥军舰冲上去意图撞沉(开碰碰车可不是邓大人的专利哦)激战中林永升被炮弹破片击中脑部阵亡。后来经远舰接替指挥的大副、二副也相继阵亡,经远舰奋战了4个多小时才沉没,基本上是打满全场,不说他们打的比致远舰更勇猛,但肯定是不遑多让的。然而在电影里,林永生变成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早早就领了盒饭一边凉快去了。</div></div> 英雄的功绩是不会被埋没的。<div>在中日甲午海战百年之际,当年海战附近的黑岛村人民在黄海岸边的鳌头山塑以林永升全身塑像,纪念这位为保家卫国而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div> 刘步蟾,定远舰管带<div><br><div>如果说林永升只是因为要衬托主角邓世昌而刻意淡化其功绩,那么在黄海海战指挥定远舰抗击在第一线的刘步蟾,居然在电影里给编导黑成贪生怕死的奸臣,就实在是太没良心了。如果我是刘家后人,绝对告编导诽谤罪,非要告到这部瞎编乱造情节的电影禁播为止。</div></div> 刘步蟾雕塑 “信号可能是发错了”<div><br><div>《甲午风云》里刘步蟾故意发错令旗给丁军门赏了个大耳刮子的情节也是编导自己凭空捏造的。电影里,刘步蟾至始至终都是扮演着个奸佞小人的角色,究其原因,应该是当时在定远舰上任职的一位叫泰勒的洋大人,因为和刘步蟾有隙,回国后写了本歪曲事实的书《在中国牵线》,把刘步蟾黑化成贪生怕死的鼠辈。不久此书被人带回中国并翻译出版,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后来陆续有当年参加过海战的老北洋水师老人出来作证,才还刘步蟾一个清白。</div></div><div><br></div><div>历史上的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一直居中指挥定远舰(电影甲午风云里打他的丁军门已经受伤无法指挥了)英勇对抗日舰。后来在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受到重创,为避免资敌,丁汝昌、刘步蟾不得已下令将定远舰炸沉了,而刘步蟾也愤而自尽,兑现了其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div> <div>“开炮,给我击沉松岛!”</div><div><br></div>2012年陆毅版的《甲午大海战》中的刘步蟾形象已经完全修正过来了。 方伯谦,济远舰管带<div><br><div>话说方先生还真是个浓眉大眼、相貌堂堂的大帅哥,和我们印象里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跑跑完全不是一个画风。</div><div><br><div>我也很希望方伯谦又是给电影黑化的。但遍查中外史料,尤其是中日双方的战史,所有的证据都对方兄不利,我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说刘步蟾是给人洋大人造谣污蔑黑掉的,那么济远舰方伯谦给人扣上方跑跑的帽子基本是没得跑的。</div></div></div> 方伯谦雕塑 <div>方伯谦是战后被清廷问罪处死的,电影《甲午风云》直接安排方跑跑死于大义凛然的水兵手下。(这造型也太脸谱化了)</div><div><br></div>平心而论,战前的方伯谦对海军建设的贡献还是应该肯定的。<div><br></div><div>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前,方伯谦曾与林泰曾等人一起参与了《北洋海军章程》的修订,说明他还是个允文允武的人材。<br></div><div><br></div><div>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方伯谦率“济远舰”护送兵船到朝鲜,见日军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开赴朝鲜,回国后就向清廷提出将北洋水师化零为整,以旅顺、威海基地为依托,伺机而动。另外,鉴于日本海军已大规模添置高航速战舰、换装速射炮的情况,建议北洋水师加快对老旧船只的升级换代,保持与日军战力均势。事后的海战也证明,方伯谦所提要点都是相当到位的。</div><div><br></div><div>要特别说的是,方伯谦率“威远舰”留守旅顺时,为加强要塞防御,主动提出在险要处修筑炮台并亲自督造,完工后以本坐舰命名为“威远”炮台。这个炮台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新式炮台,之前的新式炮台都是洋人所造,而且相比之下工钱比方伯谦造的炮台高出不少。</div><div><br></div><div>既然这里提到了“威远舰”,就顺便说下“威远舰”的结局。文章开头的船政时空步道还有印象吧?威远舰虽然铁肋、主机都是进口的,只是在福建船厂装配,但毕竟开启了福建船政第二阶段(铁木合构)。威远舰在1895年的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鱼雷艇击沉。下图就是“威远舰”被击沉后的照片,背景是刘公岛。</div> 目前官方对方伯谦的宣传是肯定他对近代海军建设的贡献,同时避开他当逃兵一说,把这个有争议的事件当做历史悬案处理。 <p class="ql-block">“致远舰都沉了,我们舰艇老旧不堪一击,不如为大清多留一条舰吧”</p><p class="ql-block">2012年陆毅版的《甲午大海战》中对方伯谦的描写已经中性化了,无论是大东沟海战还是黄海海战,方伯谦虽然还是怯战,但人物刻画上也有意无意的以“保舰”为由淡化其逃兵的形象。</p> 方伯谦故居在朱紫坊48号。 方伯谦故居我来过多次,从来就没开放过。既然是私宅,没开放也正常,不过多少也与方伯谦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关。<div><br></div><div>看完“同舟共练”,按导览图指示下个景点是望江亭。之前说了,按顺序不会是这么走的,“同舟共练”背景就是罗星塔,2个景点都是在最高的一层。我们还是按导览图走吧,望江亭从“同舟共练”这边上的阶梯下去就可以看到。</div> 望江亭<div><br><div>查了查资料,没看到望江亭有什么来历。我估计当年罗星山上或许有“望江亭”这么个亭子,后来损毁了,今人又修了个新的来应景。</div></div> “望江亭”徒有其名,游人走累了到亭里喘口气、歇个脚也就是了,能看到的就是眼前茂密的树丛,可别指望能欣赏江景。<div><br></div><div>既然没啥看头,咱也别浪费时间了,直接去看下个景点“摄政王巡视”。这个雕塑其实应该是在看了“严复晨读”后就可以直接下个台阶去看的,从望江亭过去就要绕个圈,咱们就当锻炼身体了,走起!</div> “摄政王巡视”碑文 摄政王巡视雕塑<div><br><div>左一: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div><div>左二:海军部大臣贝勒载洵</div><div>右一:福州将军朴寿</div><div>右二:闽浙总督(兼福建船政大臣)松寿</div><div>中间:摄政王载沣</div></div><div><br></div><div>请大家注意,这组雕像里,除了左一孙道仁是汉人,其他都是满人。甲午战争前,船政大臣都是汉人,甲午战败后船政大臣基本全换成满人了。可惜满人八旗雄风不再,清末的八旗子弟给汉人同化的不要不要的,能打的部队都给袁大头这个汉人军阀忽悠走了,就算想重新把持军权也力不从心了。</div><div><br></div><div>雕塑里这5位大人在1910年满清覆灭前夕还在一起视察福建船政。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福州马上跟着起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左一这位汉人将军孙道仁被革命党说动,率兵围攻福州市内于山旗兵营,右一、右二这二位满清老爷被打得满地找牙,乖乖去领了盒饭。</div> 摄政王载沣雕像 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爸。18岁就出使德国,较早就接触的西方的新事务,对西方的新思想新技术并不抵触。慈禧、光绪帝去世后,他出任摄政王,很想励精图治中兴我大清。可惜此公能力有限,任人唯亲,把自己的二个兄弟载洵(左二)任命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自己独领海陆军大元帅。可惜军权早被袁大头一伙汉人军阀把持,摄政王也拿他们没办法。清帝退位后,他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从不参与后来的复辟活动,尤其是在伪满时期拒绝日本人诱惑拒不出任伪职,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 载洵雕像<div><br><div>公园里的雕塑很走心,对比下面历史照片,真的很传神。</div></div> 这位福相满满的仁兄就是摄政王的弟弟载洵。 老照片:载洵、萨镇冰参观德国造船厂(回国后就发生汪精卫行刺未遂事件)<br><br>虽然说摄政王载沣任人为亲,但他这位弟弟还是很有些雄心壮志的。载洵新官上任马上提出7年海军扩军计划,准备订购新式军舰;修建军港、船坞;开办海军学校。1909年,载洵和萨镇冰出访欧洲列强考察船厂并订购先进的兵舰。 中山舰老照片<div><br></div><div>中山舰不陌生吧?没错,这艘历史名舰也是贝勒爷在1910年和萨镇冰在日本长崎三菱工厂订购的,当时船名是永丰舰。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后来著名的“中山舰事件”就是发生在这艘舰上。</div> <div>打捞出水修复后的中山舰</div><div><br></div>中山舰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沉。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被打捞出水。修复后的中山舰现安置在武汉市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供人参观。<div><br></div><div>载洵为复兴我大清可谓不遗余力,可惜此时我大清气数已尽,他辛苦购得的舰艇最后都便宜了袁大头了。满清灭亡后,载洵和他的摄政王老哥一样低调做人,不去参活复辟活动,在日据时期也保留了民族气节,拒绝去伪满任职。<br></div> 孙道仁雕塑 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div><br><div>孙道仁是个旧式军官,1911年已被清廷任命为福建提督,位高权重。武昌起义后革命党劝说他起义反正,他还是想观望的,后来看形势不妙才翻脸和一年前还在一起视察船政的2位同僚开战。1913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各省纷纷通电倒袁,这位仁兄再次摇摆不定。后在革命党胁迫下不得不通电独立,但就是不派军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又向袁大头低头认罪,活脱脱的一个骑墙派。</div></div> 松寿雕塑 <div>闽浙总督松寿</div><div><br></div><div>平心而论,在满族官员里,松寿有能力且为人低调,官评还是不错的。此公出任过多省巡抚,在朝中还出任过兵部尚书、工部尚书。1904年出任满清最后一任闽浙总督。1911年11月8日,革命党人劝松寿交出兵权回家当富家翁,但松寿偏要顽抗到底。革命党见劝降不成怕日久生变,当天晚上就发动起义,松寿匆忙组织旗兵拼死抵抗,怎奈新军老大孙道仁已经给革命党在战前策反了,革命党和新军合力击溃旗兵,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br></div> <div>老照片:驻防于山的八旗兵,背景是福州市内著名的白塔。</div><div><br></div><div>福州驻防八旗兵是松寿、朴寿二个满族高官敢于负隅顽抗的资本。光绪末年,清廷从福州驻防八旗中挑选精壮编练成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都配备德国造毛瑟枪,号称“捷胜营”,战斗力不可小觑。</div> 朴寿雕塑 福州将军朴寿<div><br><div>朴寿的下场比较惨。在福州义军起义时,身为福州将军的朴寿率旗兵反抗,在于山与革命党武装发生激战,从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最终旗兵溃败,朴寿被擒处死。如今若有去于山游览,在“九仙洞”边上有个“炼丹井”(见下图),按于山大士殿里的介绍,这个就是朴寿被杀的地方。</div></div> 于山风景区入口上山不远就可以看见这个“炼丹井”。记住这口井,文章最后还会提到它。 好了,转了半天,终于要看到本文的主景点:罗星塔。 根据碑文记载,罗星塔在1961年成为市级保护单位;1985年成为省级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塔介绍碑文<div><br><div>注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塔是1624年明朝天启年间重建的,不是宋代的原装货,后面介绍柳七娘的时候还会提到。</div></div> 罗星塔第一层塔身西南面开一个拱门,我们小的时候是可以爬上去玩的。2009年,文管部门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不再向游客开放登塔游览项目。现在每层护栏上装有探照灯,晚上打开是很美(见下图),白天看了可就大煞风景了。 网络图片:罗星塔夜景 <div>这个塔前这副著名对联,作于清初,作者不详。谁会读?</div><div><br></div><div>正确读法如下如下:</div>朝:<div>分别读作“今朝”之“朝”和“潮水”之“潮”;<div>长:</div><div>分别读作“长远”之“长”和“生长”之“长”。</div><div>即:</div><div>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div></div> 罗星塔老照片,摄于19世纪70年代。<div><br></div><div>如果大家上网搜索“罗星塔”,会查到如下说明:</div><div><br></div><div>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据说,一两百年前,外籍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欢呼道:“China Tower”(中国塔)</div><div><br></div><div>这里泼下冷水,但凡是“据说”、“据传”多半是不靠谱的东东。罗星塔又名“中国塔”可能是口口相传的美好传说,不过从未见诸于任何文献资料,姑妄信之吧。</div> 上网去搜,有些官方的旅游宣传资料宣称罗星塔:“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这个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始作俑者是谁不清楚,反正网络上这种信口开河的帖子多了去了,旅游公司及吃瓜游客不加考证就在旅游宣传资料、旅游攻略里加以引用。当然,碰到我这个爱较真、喜欢抬杠的主可是要上去啪啪啪打脸的。<div><br></div><div>所谓的郑和航海图原稿早已经给明初腐儒文官玩丢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郑和航海图是三宝太监下西洋后200年晚明的茅元仪收入在《武备志》里的郑和航海图残卷。上图是《武备志》第9页,显示有:古山、福建布政司、五虎山、长乐、南山寺、东沙、乌邱山、平海卫、兴化府。你们谁看到罗星塔来着?</div><div><br></div><div>罗星塔就介绍到这吧。我们拾阶而下去柳七娘广场---其实应该是先到柳七娘广场再拾阶而上去看宝塔的,导览图就这么个顺序,我们还是按这个次序介绍吧。</div> 我刚到这个广场看到柳七娘雕塑的第一个反应是:望夫塔下苦等出海捕鱼未归的苦命妇人。福州当地有个传说还真的说是姑嫂2人在海边等他们的男人回来,罗星塔也叫姑嫂塔。 柳七娘雕塑碑文<div><br></div><div>看了碑文才知道,罗星塔是宋代柳七娘所建。据《闽都记》所载,七娘系岭南人,因颇有姿容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构陷他老公柳七郎,夫妻二人发配到福州服苦役,不久其夫被折磨致死。柳七娘变卖家产在此建7级佛塔,为亡夫祈求冥福。<br></div> <div>柳七娘雕塑(后面的罗星塔已不是她捐造的原装货了)</div><div><br></div><div>石马江头风势狂, 浮图屹立浪中央。<br></div><div>全闽形胜争津要, 百里山川接混茫。<br>珠斗夜辉星纬密, 银涛秋捧塔灯凉。<br>榜人来往图经熟, 细话当年柳七娘。<br></div><div><br></div><div>这首追思柳七娘的罗星塔诗词出自清朝杨庆琛之手。杨大人是福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的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这首诗里提到图经(海图),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和下西洋的海图。<br></div><div><br></div><div>罗星塔介绍碑文提到,宋代柳七娘建的塔在万历年间(1573-1620)毁于台风,我们现在看到的罗星塔是天启4年(1624年)由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的。那就是说,当年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的时候,柳七娘版的罗星塔作为一个公认的航标,不可能不被三宝太监无视的,怎么就没标在他的航海图上呢?</div><div><br></div><div>不着急,待我们最后去参观三宝洞的时候,我再来给大家解说这个千古大谜团(当然是我自己脑洞大开分析出来的哈)</div> 柳七娘广场尽头栏杆往江边向下看可以看到这面船政十三厂平面图。 船政十三厂平面图浮雕<br> 船政十三厂老照片<br><br>为什么会建十三个厂呢?<div><br>左沈共襄的结果就是要求船政建设必须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虽然船政建设初期借重了洋人技术骨干来参与,但洋大人也得听命于清廷官员这个东家的号令。为确保完全掌握近代舰船的建造技术,避免将来出现华为给鹰酱卡芯片脖子的麻烦(华为芯片这句话是我这个穿越者替左沈二位大人说的),船政要求与舰船相关的所有产品,都要实现国产化。大到蒸汽机、锅炉,小到缆绳、耐火砖,统统得“MADE IN 我大清”。到1870年,福建船政先后建设了轮机厂、锅炉厂、铸造厂、船厂、打铁厂、帆缆厂等十余个车间,史称“船政十三厂”。<div><br></div><div>看完十三厂浮雕,走下阶梯到下一层观景步道,凭栏往下看,可见这个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示意图<br></div></div> 中法马江海战古战场示意图浮雕 马江海战战前中法双方舰队阵位素描<br><br>中法二军的舰只排排坐,还真是相看二厌。世界海战史上敌对的二国舰队居然有这么奇葩的对阵方式,可谓空前绝后。<div><br></div><div>马江海战不细说了,继续往下走,去看下“中山阁”吧。</div> “中山阁”背面---感觉这里风景独好哦。 额滴神,孙先生真会挑地方,这里才是妥妥的望江亭好不好?来人啊,把前面那个沽名钓誉的望江亭给俺拆咯,搬这来和中山先生一起观景! <div>”天下为公“这个楹联大家都知道了,介绍一下左右楹联。<br></div><div><br></div><div>安危他日终须仗,</div><div>甘苦来时要共尝。</div><div><br></div><div>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铁杆老战友黄兴因不同意孙先生武装对抗袁大头的政策和孙先生闹不痛快,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黄兴6月由日赴美。孙中山在送行宴会上集古句书联相赠:“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和袁大头日后迟早必有一战,兄弟啊,咱们还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啊。”这个楹联简单的意思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意思没错,可惜后来给喜欢和人拜把子换帖的常凯申滥用,蒋军将领不少都有我们蒋委员长的这个赠联。</div><div><br></div>中山先生毕生为追求实现三民主义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就让他老人家好好在江边歇息着,看着我大湖粥人民如何继承我们先辈的遗志,开启征服星辰大海之旅吧。<div><br></div><div>出“中山亭”右拐,可见2组反映马江海战沿岸清军炮兵抗击法军军舰的雕塑。</div> 怒火填膺雕塑二组 怒火填膺雕塑1 怒火填膺雕塑2 怒火填膺雕塑细节 怒火填膺雕塑碑文<div><br></div><div>中法马江海战,之前陆续有介绍。这个碑文介绍了当时战场的基本状况,不细说了。单说说最后吓死人的战果:击伤法军舰队司令孤拔。</div> 2013吕良伟版的抗法神剧---《镇海保卫战》<div><br></div><div>镇海保卫战发生在马江海战后半年,法军舰队又流窜到浙江镇海妄图攻占该地,结果踢到了铁板上,让镇海守军给轰了回去。保卫战取得胜利是事实,只是战果嘛。。。。</div> 电影版的“怒火填膺” 电影编剧、导演都认为孤拔兄是给岸防炮火击伤的。具体描写倒是符合相关资料记载,说是给打落的桅杆给砸的---虽然清军相关的敌情通报里记载只是含混其词说是“砸伤敌酋”。 这个有点过分了哈,电影里居然还有击沉法舰的镜头,事实上是法舰虽然挨了顿胖揍,但并无任何舰艇给击沉。最让人无语的是导演直接要求外籍演员喊出“传令,挂白旗,赶紧的,我们投降”。夸大战功也没这么玩的啊?好吧,我知道这是抗法神剧,你就瞎编吧你,现在我严重怀疑孤拔兄也没受伤哈。 <div><br></div>捷报频传啊,我相信你拿的是高倍天文望远镜,隔着那么远都能看见孤拔给炮火放倒了。 电影到最后,法国舰队居然是让我大清给放生的!<div><br><div>神来之笔,不愧是神剧!编剧大人,我给您跪下好了。请大家注意,我们可怜的孤拔兄半年前才让福州渔民夜袭打伤左臂,现在右臂也挂上了绷带。如果他胆敢再来我大清地界撒野,我保证他二条狗腿也要给打折咯!嗯,我大湖粥负责打断左腿,浙江的兄弟负责打断右腿好了。<div>(孤拔:是导演硬要我吊膀子的,我真的毛都没伤到啊。。)</div></div></div> 法军舰队司令孤拔<div><br><div>孤拔死于1885年6月11日。这个倒霉蛋之前曾多次被福建、浙江沿海守军声称“击伤”。现在去网上查,最早的记录是在1884年8月的马江海战中给杨武舰(还真是明星舰)炮弹击伤,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怒火填膺”碑文,就灰石红字(不是据说哦)记载孤拔是给沿江百姓夜袭敌舰时击伤的左臂。半年后(1885年3月),孤拔又跑去浙江镇海找守军不痛快,结果被当地守军暴打一通。按电影《镇海保卫战》里的描写,这次孤拔兄向导演要求打针也要换胳膊打,所以这次换成右臂受伤。法军舰队打不下镇海只好灰溜溜撤退去澎湖呆着舔伤口了。又过了3个月,就是《中法新约》签订后2天,孤拔兄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才放心去领了盒饭。法国方面说是积劳成疾病死的。清廷这边一大把人出来争功,一口咬定孤拔兄是让他们击伤后不治才嗝屁的,和现在某些历史大V言辞凿凿说是宁远守军轰死了野猪皮(满语努尔哈赤就是野猪皮的意思)一个德行。<br></div></div><div><br></div><div>呵呵,又给大家泼冷水了不是?哎,毛主席他老人家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就是那个又认真又爱抬杠的杠精,你们怕了吗?</div> 马江海战绘画---画中山顶的宝塔就是罗星塔<div><br><div>罗星塔目睹了当年马江炮战,怒火填膺的岸防跑招来法舰的反击,法舰发射的流弹也对宝塔造成伤害,战后福州船政局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 </div></div> 我们现在看到的塔刹,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初重修宝塔的时候装上去的(原来装上去的那个说是给台风刮跑了),大铁球上还插了个避雷针,所有大家下雨天也可以放心游览宝塔,不会给天打五雷轰的。 绘画:《在闽江上》<div><br><div>《怒火填膺》雕塑靠江的护栏边的这幅画在导览图里没标注。这幅画是澳大利亚画家李查-林顿先生所做,重现了1869年夏天,罗星塔下桅杆林立,中外商船在交易茶叶的繁荣景象。</div><div><br></div><div>“148年前的7月1日,第一艘运茶帆船满载着1869年丰收的茶叶从罗星塔出发驶往英格兰。我的画作《在闽江上》正是以此为灵感”——李查·林顿<br></div><div><br></div><div>大家可以认真比照下:绘画的角度就是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图中山脉走势和我们放眼看过去的实景是一致的。</div></div> 李查-林顿在作画<div><br><div>李查-林顿先生1996年第一次来到福州,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罗星塔。回国后花了5年时间绘制此画。19年后,将心爱的画作捐献给福建马尾船政博物馆收藏。</div></div> 《在闽江上》清晰版 2015年,重返马尾的李查·林顿先生与女儿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经过一个船政沙盘时向身旁的工作人员询问罗星塔的位置。 蒙塔古·道森的画作《罗星塔》<div><br><div>李查·林顿的画是从罗星塔下绘制的江景,所以图里看不到罗星塔。被誉为海事艺术家的英国人蒙塔古·道森的画作《罗星塔》里就可以清晰看到远处山上的罗星塔,画中央的帆船是当时盛极一时的茶叶贸易船“卡蒂萨克”号。</div></div> ”卡蒂萨克”号老照片 “卡蒂萨克”号很有名,如果你去英国伦敦还能看到她,可惜在2007年5月21日,发生的一起大火把这艘19世纪著名的茶叶贸易古帆船烧得面目全非。上图是重新修复后的卡蒂萨克,虽然已经不能算是原装货了,可毕竟是来过我大湖粥罗星塔的,有机会还是要去瞻仰一下下滴哦。 截图来自本文结尾的视频《途经古老的罗星塔》<div><br><div>游客们前往参观“卡蒂萨克”,注意第一个游客2腿间“福州”字样,这是介绍这艘船前往远东的目的地。</div></div><div><br></div><div>下面我们去看著名的塔榕。</div> 中国塔榕碑文<div><br><div>这颗古榕和罗星塔一样,也是中法马江海战的见证者。</div></div> 我们从“怒火填膺”雕塑要重新走台阶上来看这个古榕。 其实在柳七娘广场就可以看到古榕了,就在柳七娘左手边。 柳七娘在看什么呢?江景是没的看了,就看这颗古榕了。不过这个应该是欣赏古榕的最佳位置了。<div><br></div><div>主要景点基本算看完了,接下来沿着阶梯下山吧。</div><div><br></div><div>再次来到“中山亭”左拐,前面是另一个景点“楹联”,走出去就到公园后门了,我们先向右边阶梯拐下去,可以看到下个景点“试剑石”<br></div> 摩崖石刻:试剑石<div><br></div><div>据说(听听就是,我是不信的),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退回福州,屯兵罗星山。有人送他一柄宝剑。郑成功正在为部队下一步进军路线头疼,于是就向上苍祷告,希望老天能给个提示。郑成功举起宝剑向一方巨石劈下,巨石破成二半,缺口指向东边的台湾,于是国姓爷就挥师台湾,把盘踞在宝岛的荷兰红毛鬼赶回他姥姥家去了。</div><div><br></div><div>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传说中那个给国姓爷开瓢的倒霉巨石,从中间给开了个口子,右边刻着“试剑石”三个字,左边刻着郑成功浮海攻台的情景。</div><div><br></div><div>在试剑石边上还有其他几个摩崖石刻,导览图没介绍,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署名“清-筱庵”的诗:《马江洋船》</div> 《马江洋船》 清 筱庵<div><br><div>塔影认罗星, 航行到此停</div><div> 回看江水曲, 山色虎门青</div></div><div><br></div><div>这首诗反映了来中国做海贸的洋船,水手们只要看到罗星塔就知道已经到达福州了。不过这个作者应该不能算清人吧,他只是出生在清朝,大半辈都在民国折腾,人品实在不怎的,而且还是个大汉奸。</div> 傅筱庵,日据时代毫无气节地投靠日本人,出任伪上海市市长。军统多次刺杀未果惹得老蒋发飙,气急败坏的戴老板最后通过上海大佬杜月笙、黄金荣运作,用美人计买通傅贼的厨师一刀把他给结果了。<div><br></div><div>其他的石刻不介绍了,大家自己看吧。看完往下再走段台阶来到平地,就可以看到之前说的“三宝洞”了。</div> <div>据说(哎,又是据说,肯定不靠谱),三宝太监最后一次下西洋在此修船补给,等待季风出航,闲来无事就在这阴凉的地方与同僚下棋。可是这洞是不是也太小了点?三宝公公怎么不在官邸里呆着,非要来这么低矮的岩洞下棋?</div> <div>《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br></div><div><br></div><div>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出航,在太平港逗留的半年里重修了天妃宫,还立了这块“郑和碑”,记录了七下西洋的详细经过。这块碑很幸运地躲过天灾人祸保存下来,如今陈列在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我们有理由相信,郑和及其同僚们肯定是看到过柳七娘原装版的罗星塔的。</div><div><br></div><div>那么问题来了,大航海家郑和同志怎么就没把罗星塔这个航标标示在他的航海图上呢?</div> 我在此做个大胆的推测,不外乎二种情况:<br><br><b><u style="">第一种可能:原版的郑和航海图本来就没标出罗星塔。</u></b><br>柳七娘造的塔,一直存在木塔、石塔二种说法。考虑到她和夫君给发配到福州,丈夫最后还给逼死了。她一个妇道人家,身边财物有限,能造个木塔就不错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离柳七娘那个时代已经有200-300年了,木塔应该损毁严重,虽然没倒塌,估计也无法作为航标使用了,所以郑公公就没把它标示在航海图上了。<br><br><b><u style="">第二种可能:原版的郑和航海图标有罗星塔。</u></b><br>柳七娘博得乡邻同情,大家凑份子帮忙一起盖了个石塔,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呆了半年,抽空还在那修了天妃宫立了“郑和碑”,郑公公穷极无聊,跑到罗星山脚下找个凉爽的洞窟和人下棋没准也是有的,那么他肯定也见到罗星塔了,虽然郑和死在第七次航海旅途上,但是他的同僚,尤其是他的副手王景弘都参与航海图的编写,罗星塔多半也给标注在郑和航海图上了。王景弘在郑和去世后还带队又下了次南洋,有条件继续完善航海图。可惜原版的航海资料在成化年间(1477年)就下落不明了。有说是给当时的腐儒刘大夏给藏起来的,也有说是后来给大辫子皇帝乾隆给烧毁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郑和航海图是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中收录的,《武备志》于天启元年(1621年)刊印,此时离郑和航海图失踪已经过去了144年了,皇宫内廷都找不到的郑和航海图,茅元仪又是从哪里找到的?<br><br>唯一的可能就是郑和的同僚们各自撰写的航海图,或者是凭印象记忆重新复制了当时的郑和航海图,茅元仪收录的只是这些后人收藏的各自先人的手稿及郑和航海图的残卷,这些海图难免会有所遗漏,而罗星塔就是给遗漏的一个地标,毕竟那时候老版罗星塔也毁了,到《武备志》出版后3年才重新盖起新的罗星塔,就算郑和那些编撰海图的同僚居住在福州当地,也都没实物给他们去考证了。<br><br>以上全是俺拍脑瓜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出来的。要想真正揭开谜底,还是指望当年失踪的郑和航海资料能重现人间。<br> 三宝洞边上应该是公园的另一个出口,不知道是不是疫情控制的原因,反正这个门没开。我们得顺着这位美女后面的阶梯走回去,看完最后的楹联和摩崖石刻再出公园后门。 <div>砥柱回澜碑</div><div><br></div><div>从三宝洞拾阶而上到上个步道右拐不远就可以见到这方石碑。</div> <div>砥柱回澜碑文介绍</div><div><br></div><div>实在太模糊了,我给介绍下文字大意:<br></div><div><br></div><div>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福州知府、大书法家李拔所题,意为:中流砥柱,力挽狂澜。</div> 李拔,号峨峰,四川 犍为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李拔是我大清难得的好官,他重农桑、兴水利,出任福宁府知府期间编纂《福宁府志》,后调任福州,结果福宁百姓不让他走,福州百姓非要他来,出现2地抢官的佳话。李拔还是个书法家,有事没事就喜欢到处登山游览,福州的鼓山、于山、乌山等名山都留有他的墨宝。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就介绍和本文有关的于山石刻吧。 还记得之前介绍的于山“九仙洞”边上的这口炼丹井吗? 于山景点介绍牌关于炼丹井的说明。<div><br><div>强烈建议罗星塔景区将石刻介绍改为于山这种标准旅游景点介绍牌,经久耐用不说,关键是能让游客看清楚内容。</div></div><div><br></div><div>景点说明里提到李拔的另外一个题跋“丹井留香”,可是我来回转了半天,死活没看到这4个字啊?</div>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回头再从入口转弯的坡上来,在这个指示牌右前方红圈处突然发现一抹红色。。。 在步道上是看不清楚的,就算长焦拉进来也会给大片的绿色植被给遮挡住。还是我辛苦点,爬上去近距离拍给大家欣赏吧。 既然来了于山,从炼丹井边上的阶梯上去,走不到1分钟就可以看到李大人另外一个题跋“月朗风清” 是的,你可以读作“月朗风清”,也可以读作“清风朗月”<div><br></div><div>跑题了哈,李大人的题跋在福州实在太多了,以后有机会在其他文章里陆续介绍吧。看完“砥柱回澜”,如果继续往前走就出公园了。我们掉头回去再石阶而上,到上个步道右拐,就是最后一个景点“楹联”</div> <div>楹联正面</div><div><br></div>中流砥柱(叶向高诗句,沈觐寿书)<br><br><div><b><font color="#167efb">地拟瞿塘看滟滪<br>江同扬子见金焦</font></b><br><br></div><div>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楹联,据说是取自叶向高《登罗星塔》的诗,不过我查了叶向高的诗集,似乎没收录这首诗。好吧,我暂且相信相关宣传资料的说法,暂且信之,将原诗抄录如下:</div><div><br>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div><div><b><font color="#167efb">地拟瞿塘看滟澦,江同扬子见金焦。</font></b></div><div>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div><div><font color="#ed2308">宝塔消沉何处问,漫将遗迹问前朝。</font></div><div><br></div><div>叶向高(1559-1627)福建福清人,明万历、天启年内阁首辅。从《登罗星塔》这首诗最后1句(<font color="#ed2308">红字部分</font>)看,这首诗多半是他在万历42年(1614年)第一次告老还乡时写的,柳七娘版的老罗星塔已毁(万历年毁坏的)。不过既然塔已经毁了,诗的标题怎么又写“登”罗星塔呢?登罗星山还差不多,额,我感觉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div><div><br></div><div>新版罗星塔在天启4年(1624年)重建,同年12月叶向高第二次告老还乡来到福州,3年后叶老驾鹤归西,最后这3年叶老如果能看到新建的罗星塔,倒是可以写《登罗星塔》的,不过最后那句“<font color="#ed2308">宝塔消沉何处问,漫将遗迹问前朝。</font>”在他以65岁高龄登塔后还这么写,又有胡言乱语之嫌了。</div><div><br></div><div>“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你们。。。。,好吧,我知道你们不怕,那我们走过去回头看楹联的背面吧。<br></div> <b><u>石塔凌霄</u></b><div><br>海到无边天作岸<br>山登绝顶我为峰</div><div><br></div><div>这个楹联据说是林则徐所写,而且还有个励志的传说:林则徐读书的时候,先生带一众学子出游,登顶鼓山后,遥见天高海阔,气势非凡,大家都很高兴。先生乘兴出了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马上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div><div><br></div><div>传说很美好,可惜马上有人出来打脸了,不过不是我哈。据沈觐寿所述,此联系沈葆桢所撰而非林则徐。沈觐寿先生是沈葆桢曾孙、林则徐外玄孙。既然是曾孙出来指证此联乃我大清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所撰,我自然愿意采信的,只是可惜了林则徐那个美丽的传说哦。</div><div><br></div><div>当然,还有资料介绍,据刘寂潮考证,作者应为清朝文人甘少潭。 这个我打算直接无视,啥甘少潭的,没听说过哈。</div> <p class="ql-block">看完楹联可以从公园后门出来了,顺坡道下来,可以看到壹号船坞及停在船坞的一艘退役军舰。</p> 壹号船坞碑<div><br><div>1988年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个时候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才混了个区级保护单位。</div></div> <p class="ql-block">福建船政壹号船坞碑(终于给归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壹号船坞又叫青州石船坞,光绪十三年(1887年)开建,花了5年半才修好,可以容纳当时国内最大的兵船、商船进来维修,是当时远东著名船坞之一。</p> 从这个石碑看过去,可见壹号船坞里停泊着艘海军退役军舰 退役的中国海军舰艇(037型猎潜艇)。<div><br><div>037型猎潜艇是中国海军装备最多的一型舰艇,在人民海军成长过程中,她充当着别国驱逐舰、护卫舰所扮演的角色。该型舰艇吨位虽然在370-390吨左右,但装备了吓人的火力,包括:2座双57毫米炮,2座双25毫米炮,以及4座5管1200型火箭深弹发射器,深水炸弹发射炮2座,这种小型舰艇有着与其苗条身形完全不相符的恐怖火力,被人称为“黄水战列舰”、“近海衣阿华”。在著名的西沙海战中,越军指挥官何文锷大校就是误把最后赶来的我军2艘037型猎潜艇看成导弹驱逐舰,直接当了何跑跑,结果让受伤掉队的友舰给赶来助拳的037型猎潜艇收拾了。</div></div> <div>著名油画:西沙海战</div><div><br></div><div>没错,我又来挑刺抬杠了,因为这画有问题。</div><div><br></div><div>这画的本意是想体现我海军将士英勇无敌,敢于用小艇和敌人的大舰在海上拼刺刀。我军舰艇吨位小但灵活,靠近敌舰打才能发挥我军小舰炮的火力,同时让敌人的巨炮没有射击角度。但这副画前面的1200型5管火箭深弹发射器告诉我们这是艘037型猎潜艇。前面我们介绍过,有着“黄水战列舰”的037型猎潜艇有恐怖的火力,哪里还要靠上去扔手榴弹?这不是打我“黄水战列舰”的脸吗?实际上,这2艘迟到的战舰一出现,南越舰队全都借口“先保住舰艇”加入“跑跑队”开溜了,那有机会让你上来扔手榴弹。</div><div><br></div><div>请注意,扔手榴弹是真实发生的而非政治正确吹出来的,只不过往人家甲板上扔手榴弹是先期参战4艘舰艇里的389号扫雷艇干的。扫雷艇是扫雷的干活,可没装反潜战用的那个1200型火箭深弹发射器哦。当时389扫雷艇已经和敌舰纠缠在一起,舰艇上的火炮都不好使了,倒是近距离投掷手榴弹管用,那手榴弹炸得南越海军官兵是鬼哭狼嚎,满地找牙。</div> 037型猎潜艇老照片<div><br><div>注意红圈处的4组5连装1200型火箭深弹发射器<br></div></div> 著名的西沙海战油画---389号扫雷艇可没红圈里这个东西哦。<div><br><div>扫雷艇也不会配手榴弹,只是刚好389号扫雷艇要给守岛民兵送些手榴弹、冲锋枪、火箭筒啥的,结果和南越舰艇贴脸互殴的时候全砸人家脸上了。</div></div> 看下一直在说的深弹发射器的真实图片吧,这是款引进苏联技术生产的猎潜大杀器,全称:RBU-1200型火箭助推式深水炸弹发射器。 1976年,还是奶油小生的唐国强老师主演的《南海风云》,讲的就是西沙海战。不过唐老师直接把037型猎潜艇从后续参战的队列里提溜到战场,不但和南越海军打满全场,打对轰、打接舷战,最后还。。。。 最后居然是用打潜艇的火箭深水炸弹将敌旗舰轰沉了???<div><br></div><div>且不说我们只是打掉南越海军最小的一艘炮艇,并没打掉对方的巡洋舰,不过你拿炸潜艇的深水炸弹击沉敌人的大型水面舰只,这都可以改写海军军工史了。额,上世纪70年代我才多大呢,说实话我当时是信了,抗越神剧这么拍看着爽就行,继续拍哈,这个俺喜欢。</div><div><br></div><div>沿着码头走过军舰停泊处,前面就是壹号船坞出口。1874年5月10日,日军借口“牡丹社事件”在台湾登陆。清廷下令沈葆桢巡台,出发地就是这里。<br></div> <div>壹号船坞出口边上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这块“清钦差大臣沈葆桢巡台出发地“碑。额,用金色写的字迹更是模糊。。。,算了,就不打板子了,要不还是换红色的描一下?</div> 2014年6月14日,“清钦差大臣沈葆桢巡台出发地”揭碑仪式。 <div>壹号船坞出口</div> 老照片:壹号船坞旧址 看着眼前的1号船坞出口,我仿佛看到沈葆桢带着刚从船政学堂毕业的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这些青年才俊扬帆出海开赴台湾向倭人施压的情景。这拨福建船政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精英们当年是多么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想着靠自己的学识,凭着一腔热血,能够劈开万顷波涛扬威四海。他们这次巡边台湾虽然暂时压制住倭人的侵略野心,但20年后的黄海海战,我大清的北洋水师完败日本,让中国海军人的梦碎甲午,整整一代的福建海军精英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p class="ql-block">就在本文撰写快要结束之时,中国第三艘航母下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7日,中国国产的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这是对福建船政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贡献的肯定。福建“舰的入列,也可告慰在历次抗击外虏入侵中牺牲的福建籍海军官兵:“前辈,我们已经有了自己强大的海军,如今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你们可以安息了!”</p> 昭忠祠内马江海战阵亡将士烈士陵园 放置在祭奠马江海战阵亡将士石碑下的“福建”航母下水照片 文章最后,附上《途经古老的罗星塔》全文及视频:<br><br>西塞·福克斯·史密斯 诗 <br>魏晶 译<br><br>途经古老的罗星塔,驰过十五艘帆船<br>桅杆林立,名字如歌声悠扬<br>菲瑞克劳斯号,紧紧挨着猎鹰号边<br>浪花拍击船板,像烟花四散<br>兰斯洛特号,搏击着风和浪<br>贝尔特威尔号,万圣节前夕号<br>还有利安德、阿里尔、提塔尼亚和罗宾<br>像它的名字一样可爱的莱纳特尔号和骄傲的塞姆皮雷号<br><br>扬帆罗星塔,竞向伦敦航<br>满载着中国茶的芬芳,只为沁香泰晤士河畔<br>再经古老的罗星塔,已过几年时光<br>甲板上壮观的景象,如雪花般绽放<br>船灯在夜空中闪亮<br>金色辉映着耀眼的白光<br>船头镌刻着雕像<br>是纤弱的少女和威武的帝皇<br>高耸而修长的桅杆下<br>水手们对着夜空吟唱<br>风驰电掣的速度,牢不可破的船身<br>已成为神话在流传<br>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勇敢<br><br>扬帆罗星塔,竞向伦敦航<br>满载着中国茶的芬芳,只为沁香泰晤士河畔<br>满载着中国茶的芬芳,在罗星塔下流连忘返<br>静谧的河水,幽静的河岸<br>还有那清澈的河渠长长<br>静悄悄的夜,仿佛能听见梦里沙沙的鸣蝉<br>船儿啊 ,如此的美丽而又敏感<br>见着老友一样亲切的河岸<br><br>途径古老的罗星塔,扬帆起航<br>用帆脚索扣住风帆,任船儿在风中游荡<br>啊,任由船儿在风中游荡<br>竞向伦敦航<br>扬帆!扬帆<br>沁香那泰晤士河畔<br>用满载中国茶的芬芳 <br>菲瑞克劳斯号,紧紧挨在猎鹰号边上<br>浪花拍击着船板,像烟花四处飞散<br>贝尔特威尔号,万圣节前夕号<br>还有利安德号<br>阿里尔号和提塔尼亚号,和骄傲的塞姆皮雷<br><br>途径古老的罗星塔<br>扬帆起航 <p class="ql-block">全文完 (2022年7月7日于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兴趣了解马江海战、昭忠祠的朋友,敬请关注美篇:</p><p class="ql-block">《百年船政之昭忠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