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长城(三)——戚继光与黄崖关

辛子建

长城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蜿蜒向西,横穿在燕山山脉之上。一路经冀东的董家口、喜峰口、马兰关等关隘,来到下一个重要关口黄崖关。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北28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巅。东与遵化市马兰关衔接,西与平谷县将军关相连,两翼城墙长42公里。黄崖关是万里长城在蓟县与河北省兴隆县之间的主要关口和通道。<br><br> 黄崖关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灿烂金光,故名黄崖关。<br><br>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17岁时,父亲病逝,他便承袭了父亲的职位,任山东登州卫指挥。隆庆二年(1568)夏,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后,经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推荐,朝廷任命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镇守地区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一带。<br><br> 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正是蓟镇边务严重混乱、残元骑兵频频骚扰的时候。朝廷为摆脱边务困境,批准了戚继光提出的“创建空心敌台,规划长城边备”的建议。戚继光设计了可供士兵休息和储存物品的“空心敌台”,代替原有的“实心敌台”,并推广到整个长城沿线。三年内共修建空心敌台1100多座。到隆庆五年,完成了蓟镇防务范围内的全部长城防御设施的修建。空心敌台的修成,不仅完善了长城防御体系,而且还为全面改革长城防御体系积累了经验。由此可见,我们现在看到长城上的的空心敌台始于戚继光,起码不早于明隆庆年间。<br><br> 戚继光的一生正如他的诗《马上作》所描述的,“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诗概括了他的戎马生涯,抒发了他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br><br> 在黄崖关太平寨瓮城前广场上伫立着一座戚继光的雕像,这是1987年9月,采用戚继光故乡的花岗岩雕塑而成。雕像由基座和像身组成,像身高8.5米。雕像头着缨盔,身披铠甲,按剑而立,目眺远方,怀经纶济世之才,藏雄韬伟略于胸。黄崖关可谓是“名帅雄关”。 戚继光雕像<br><br> 黄崖关山雄水秀,枕山带河,景观壮美。荟萃了水陆关隘、寨堡、城墙、墩台、敌楼、敌台、烟墩等多种类型的防御工事,其中八卦城和北极阁是万里长城沿线上仅有的。<br><br> 黄崖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泃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峁顶山,有峭壁为倚。黄崖关全段的长城建筑在山脊之上,它利用山崖作天然屏障来筑城墙。因地制宜筑有砖墙、石墙以及险山墙、劈山墙等多种形式的城墙。沿线敌楼、烟墩有方形、圆形、砖筑、石砌诸多类型,共计20座。关城建筑特色鲜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烽火台组成,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南城门楼上镌“黄崖口关”,北城门楼上书“黄崖正关”,城墙上建有“北极阁”,也叫“玄武庙”。据说不留北门,源于朱棣信奉玄武大帝,怕是行人冲撞了北神。这可能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从风水上讲,传统城市的布局是坐北朝南,北面开城门会把整座城市的地气泄干净(北京城正对中轴线的北面也没有设门,是开亚运会时才给豁开的,当时有舆论认为给北京城破气了)。作为长城上防御的关城,面对北方的敌人,北面开门不利于防守,这样解释似更为合理。 蓟北雄关(摄于2018年9月25日) 黄崖关南城门—黄崖口关 黄崖关北城门——黄崖正关<br><br> 黄崖关北城门——黄崖正关,城台上建有北极阁 关城之外建有圆状空心敌楼,为著名的凤凰楼。从此向南则是横跨泃河的黄崖水关。黄崖水关始建于明永乐年(1403—1424),正面控扼泃河谷地,东连太平寨,西接黄崖关城,是著名的水口关隘。水关呈五孔桥式,上置雉堞,下有铁栅栏,水能流而人马不能越。<br><br> 圆形的凤凰楼<br><br> 黄崖水关(从上面拍照可见五孔)<br><br> 黄崖水关(中间为公路,公路西面为泃河) 太平寨控扼着黄崖关城东侧的崇山沟谷。寨北谷道称鞑子沟,明嘉靖年间鞑靼曾由此破城入关,故名。太平寨长城东侧,新建门洞式登城便道,门上嵌“太平寨”石额。太平寨有井字形拱券结构敌楼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门一座。登城便道前有一个小瓮城。<br><br> 在太平寨长城西段有一座方形楼,称为“寡妇楼”。相传明隆庆年间戚继光曾征调河南军士修缮长城楼台。有十二名妇女的丈夫长年未归,于是她们一起到蓟州寻夫。得知丈夫已经殉国,这些妇女便出资捐建了这座敌楼。后人为纪念这些不让须眉深明大义的女人,将此楼称为“寡妇楼”。山巅之上还筑有一个黑色的圆形石楼,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的北齐敦台。<br><br> 关城内的街道就是著名的“八卦街”,也叫“八卦迷魂阵”,用丁头错位死巷、活巷组合而成,易进而难出。 太平寨 总之,黄崖关是一座体系完备,设计精巧的关城。充分体现了戚继光的智慧与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