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弈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博物馆1991年6月建成开放,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博物馆的入口,面朝南侧,门前广场上有一水池。↓</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入口后正对的这个建筑叫序言大厅。博物馆的建筑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又吸取了唐代建筑风格,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厅后首先看到的是这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大石狮,不过这只是件1:1的复制品,原物在咸阳市顺陵陵园内。顺陵内这件石狮叫顺陵石走狮,约3米高、3.45米长,是中国历代石狮中体量最大的一尊,被誉为“东方第一狮”。↓</p> 第一展厅 <p class="ql-block">  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蓝田人,距今约有115万年,是亚洲北部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蓝田人已经能够用火,并能打制简单的石质工具。↓</p> <p class="ql-block">  左上:新石器时代三足钵,渭南市临渭区北刘出土。左下:新时器时代圆底钵,汉中市西乡县李家村出土。右:新石器时代三足罐,渭南市临渭区北刘出土。这些都属于老官台文化时期,距今约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制陶工艺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上为新石器时代陶甑,下为新石器时代船形壶。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陕西处于仰韶文化的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  上为戳印纹陶盂,左下为鱼纹葫芦瓶,右下为人面鱼纹瓶。这三件都出土于临潼区姜寨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左为重唇口尖底瓶,右上为陶瓮,右下为陶灶。三件都出土于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中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左为新石器时代兽面纹壶,临潼区姜寨出土。右为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头像,延安市黄陵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上为双耳大罐,左下为镂孔器座,右下为鼓形器,这三件都为商洛市商州三贤乡紫荆出土。紫荆遗址文化层比较厚也比较全,从老官台文化层到仰韶文化层、到龙山文化层,一直到西周文化层都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陶器上的一些刻划符号,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文字的先趋呢?↓</p> <p class="ql-block">  商代卜骨,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商代袋足陶鬲,长武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饕餮纹分裆鼎,华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饕餮纹斝(jiǎ),户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凤柱斝,岐山县。因两个立柱上各铸有一只高冠凤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商代人头纹钺,铜川市。↓</p> <p class="ql-block">  商代曲内戈,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商代垂叶纹贯耳壶,绥德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羊首勺,清涧县。长28.5厘米,重0.5公斤。↓</p> <p class="ql-block">  商代鄉钺,绥德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三羊尊,城固县。↓</p> <p class="ql-block">  商代蛙纹钺,城固县。长20厘米,刃宽15.7厘米。↓</p> <p class="ql-block">  商代长胡四穿戈,城固县。↓</p> <p class="ql-block">  西周重环纹瓦当,扶风县。↓</p> <p class="ql-block">  西周陶水道。↓</p> <p class="ql-block">  旟(yú)鼎,旟鼎1972年出土于眉县杨家村。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旟鼎为鼓腹,敛口,折沿,立耳,三柱足。口沿下方饰有兽面纹,地衬细雷纹,耳外侧饰两条蟠龙。</p> <p class="ql-block">  旟鼎内壁铸铭文四行28字:“隹八月初吉,王姜易旟田三于待,师櫨䣶兄,用对王休,子子孙其永宝”。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吉,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王姜是周康王的后妃,旟是周康王大臣谦公的部下。旟鼎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p> <p class="ql-block">  西周五祀㝬(hú)钟,扶风县。↓</p> <p class="ql-block">  西周孟簋,内有铭文,长安区。通高25.5厘米,重9.16公斤。↓</p> <p class="ql-block">  西周王作仲姬鼎,宝鸡市岐山县。内壁有铭文。↓</p> <p class="ql-block">  西周五祀卫鼎,岐山县。通高36.5厘米,重11.5公斤。铭文记载了一起西周土地交换的事情,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p> <p class="ql-block">  西周此鼎,岐山县。一级文物。通高42.1厘米,重19.7公斤。铭文内容是一篇策命辞,记载了周王对做官为善夫的“此”这个人的赏赐内容。↓</p> <p class="ql-block">  西周鹅形饰,宝鸡市。↓</p> <p class="ql-block">  西周师丞钟,扶风县。通高76.5厘米,重90公斤。共有铭文48字,大意为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祈求长寿多福。此钟目前为国内西周最大铜钟。↓</p> <p class="ql-block">  西周它盘,扶风县。通高14.1厘米,口径40.4厘米,重8.3公斤。盘底有一个铭文“它”字。↓</p> <p class="ql-block">  西周几父壶,扶风县。通高60厘米,重16.9公斤。壶口内有铭文55字,记述了某年五月庚午几父在西宫得到上司同仲的赏赐。↓</p> <p class="ql-block">  西周散伯车父簋和散伯车父鼎,扶风县。↓</p> <p class="ql-block">  西周多友鼎,长安区。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公斤。鼎内壁铸有铭文22行279字,详细记叙了周厉王时将军多友率军在今泾水流域抵御猃狁(xiǎn yǔn)侵扰的战斗情形,对研究西周军事、周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此鼎可谓西周重器。↓</p> <p class="ql-block">  西周函皇父鼎,扶风县。通高58厘米,重31.5公斤。内有铭文35字,记录了函皇父为女儿制作陪嫁礼器的事,包括种类和数量。↓</p> <p class="ql-block">  西周鲁方彝盖,岐山县。盖高29厘米,重8.5公斤。↓</p> <p class="ql-block">  西周冥车父壶,临潼县。器高51.5厘米,重19.4公斤。有铭文九字“冥车父乍(作)宝壶永用享”,“冥车父”为器主。↓</p> <p class="ql-block">  西周父乙壶,宝鸡市。通高33.2厘米,重2.9公斤。父乙是个人名,但父乙到底是谁,似乎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  西周外叔鼎,岐山县。通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重99.25公斤。此鼎之大仅次于大盂鼎和大克鼎,西周重器,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  西周宗仲盘,蓝田县。通高15厘米,口径35.5厘米。盘底六字铭文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的主要类型。↓</p> <p class="ql-block">  西周宰兽簋,扶风县。通高37.5厘米,重14.4公斤。簋内有铭文12行129字,详细记载了周王在师录宫册命宰兽并赏赐赤市、幽亢、攸勒的仪式,为记录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铭文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周青铜器部分纹饰。↓</p> <p class="ql-block">  西周四足调色器,岐山县。此器物造形独特,方形的身体由四个桶形器组成,出土时桶形器中残留有矿物质粉末,推测是用来调制颜料的器物。从共出的其他青铜器铭文可知,器主名“迹”,是贵族史官毕公高的下属。此器有助于了解西周史官的书写和绘画工具。↓</p> <p class="ql-block">  西周原始瓷罐,宝鸡市。原始青瓷至迟出现于商代早期,西周时数量增加,一般出土于规格较高的墓葬中。此件西周原始瓷罐对研究中国瓷器起源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西周玉蚕,宝鸡市。↓</p> <p class="ql-block">  西周盠方尊,眉县。通高17.2厘米,重2.75公斤。盠方尊内壁铸有铭文108字,大意为:某年八月初吉,穆公陪同盠在周庙接受册命,周王命盠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三有司,兼管六师及八师艺,并赐给命服等,是研究西周军事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日己方尊,扶风县。高29厘米。器内底铸铭文3行20字,记载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以此来庇护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日己方彝,扶风县。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有铭文18字,大意为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  西周牛尊,岐山县。通高24厘米,身长38厘米,重6.9公斤。设计巧妙,西周青铜艺术的精品,有人称之为3000年前的分酒器。↓</p> <p class="ql-block">  西周梁其壶,扶风县。通高52.8厘米,重13.7公斤。共有铭文四十五字,内容主要是说此壶是梁其为其祖父所作之器。↓</p> <p class="ql-block">  西周它盉,扶风县。通高37.5厘米。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p> <p class="ql-block">  西周日己觥,扶风县。通高32厘米。器物造型华美,制作精巧奇异,浮雕纹样多种多样,为西周青铜器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战国青铜龙。1993年西安市公安局查的赃物移交给陕西历史博物馆,共8块青铜残件,经文物修复专家修复后成青铜双龙,重92.5公斤。↓</p> <p class="ql-block">  左为战国彩绘陶壶,右为春秋彩绘陶壶,凤翔县。↓</p> <p class="ql-block">  春秋嵌错虺(huǐ)纹虎耳铜壶,户县。高43厘米,重8.8公斤。盖已缺夫。↓</p> <p class="ql-block">  战国鸟盖瓠(hù)壶,绥德县。通高32.6厘米。壶盖象鸟,壶身呈瓠瓜形,纹饰繁缛生动,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战国鎏金铜蒜头壶,凤翔县。通高34.7厘米。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蒜头壶,形状特殊,可能受到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秦龙纹空心砖,咸阳市。↓</p> <p class="ql-block">  秦方格纹方砖,咸阳市。↓</p> <p class="ql-block">  秦彩绘跪射俑,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秦石铠甲,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秦“半两”钱。↓</p> <p class="ql-block">  左为战国“齐法化”刀币,右为战国“明”字刀币。↓</p> <p class="ql-block">  秦跽坐陶俑,临潼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上为秦青铜鹅,下为秦青铜鸿雁,都为临潼秦始皇陵园遗址出土。↓</p> 第二展厅 <p class="ql-block">  汉彩绘陶钫,临潼区。↓</p> <p class="ql-block">  汉青釉铺首衔环双耳瓷钟,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汉陶井,长安区。↓</p> <p class="ql-block">  汉“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方砖,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汉文字瓦当。是汉代瓦当的大宗,文字1至12字,4字较多。其内容涉及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字体多为篆书。这些瓦当中的字有:“李”、“延年”、“永受嘉福”、“大宜子孙”、“长宜子孙”、“都司空瓦”、“马”、“関”、“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上林”、“亿年无疆”、“永保国阜”、“折风阙当”、“年宫”、“石室朝神宫”、“冢上”、“张是冢当”、“冢上大当”、“与华相宜”、“与华无极”、“万岁”、“千秋万岁”、“与天无极”、“千秋万岁与天人毋极”。感兴趣的可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  汉“上林”铜鼎,西安市。铜鼎外壁与器盖都刻有铭文,器壁铭文分2段,前段为“上林宣曲宫初元三年受东郡白马宣房观鼎,容五斗重十九斤六两,神爵三年卒史舍人工光造,第十五”,后段为“第五百一十一”。盖顶三钮间刻有“上林第九”。神爵为汉宣帝年号,神爵三年为公元前59年;初元为汉元帝年号,初元三年为公元前46年。↓</p> <p class="ql-block">  汉“上林”铜鉴。此铜鉴体量硕大,高47.5厘米。外壁口沿下刻铭4行29字:“上林铜鉴容五石重百卌四斤,阳朔四年五月工李骏造ニ百卌枚,第廿四”,记载了器名、容量、重量、制造年月、工师名等。据此可知,此鉴铸造于汉成帝阳朔四年(公元前21年),由上林苑中铸造铜器的工匠李骏所造。↓</p> <p class="ql-block">  汉喇叭裙女立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汉四神瓦当,西安市。从左至右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它们各为一方之神,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神瓦当多用在大型宫殿群中表明不同方位和用途的建筑上,为古代建筑艺术之遗珍。↓</p> <p class="ql-block">  汉皇后玉玺,咸阳市。出土于刘邦与吕雉合葬墓长陵东侧约1000米。《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玉质为珍贵的和阗羊脂玉,螭虎钮,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从质地、鈕式和文字推测,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印章,也是迄今所见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汉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咸阳市。整件熏炉共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中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权的一种体现。从熏炉和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得知,此物原为汉未央宫的生活用器,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赐予“阳信家”,可能是汉武帝赐给其姊阳信长公主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汉彩绘陶囷(qūn)。</p> <p class="ql-block">  汉绿釉伏羊尊。↓</p> <p class="ql-block">  汉绿釉带厕陶猪圈,潼关县。↓</p> <p class="ql-block">  汉绿釉陶狗,潼关县。↓</p> <p class="ql-block">  汉绿釉陶鸭,兴平市。↓</p> <p class="ql-block">  汉玉雕卧牛,蒲城县。↓</p> <p class="ql-block">  汉龙纹玉佩,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汉麟趾金(左)和马蹄金(右)。↓</p> <p class="ql-block">  汉金饼,未央区。↓</p> <p class="ql-block">  汉五铢钱铜范,澄城县。↓</p> <p class="ql-block">  汉金五铢和玉五铢。↓</p> <p class="ql-block">  汉双鱼铜杅(yú)。</p> <p class="ql-block">  东汉“元兴元年堂狼作”铜洗。↓</p> <p class="ql-block">  汉四乳草叶纹镜。↓</p> <p class="ql-block">  一组汉带钩。从上至下分别为熊形带钩、虎形带钩、鎏金独角兽银带钩、琵琶形兽首错银带钩。↓</p> <p class="ql-block">  汉兵马俑,咸阳市。↓</p> <p class="ql-block">  汉彩绘雁鱼灯,神木市。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4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为分铸后焊接。通体彩绘红、白二色。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并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燃灯的油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污染。此物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汉鎏金铜沐缶。↓</p> <p class="ql-block">  汉春神“句芒”画像石,神木县。↓</p> <p class="ql-block">  汉绿釉陶楼。↓</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西汉铜刺猬,神木市。↓</p> <p class="ql-block">  汉鎏金铜蚕,石泉县。铜蚕制作精致,造型逼真,国内罕见。蚕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鎏金铜蚕是体现汉代养蚕缫丝业兴盛和中西丝织品贸易繁荣的代表性文物,也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们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西汉金怪兽,神木市。匈奴首领冠冕上的装饰。匈奴金银饰件多采用动物造型和纹样,其中以金怪善的造型最为奇特,它显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怪异的形象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有学者推测,金怪善有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蛊雕,以之作为冠冕顶饰,反映了匈奴人对勇猛强悍动物的崇拜。该饰件條合运用了多种工艺,制作精湛,是最有代表性的匈奴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西汉银卧鹿,神木市。↓</p> <p class="ql-block">  北魏彩绘甲马武士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北朝贴金彩绘持盾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旬阳县。独孤信官多印也多,便独具匠心地将诸多印章刻成一枚精致的骰子,既美观又便于携带。此印用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14面镌刻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牋”、“信启事”、“耶敕”、“令”、“密”。14面印文用途各异,分为公文用印、上书用印和书简用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独孤信有七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嫁的好,除了豪门贵族,还有三个当了皇后,他也被称为“史上第一老丈人”。↓</p> <p class="ql-block">  前凉“升平十三年”错金泥筩(tǒng)。此泥筩制作精致,形制特异,用来盛装封泥。据铭文来看,此筩应为前凉帝王宫中所用之物。外壁装饰的错金龙虎纹带有汉代风格,缠枝装饰则显示出早期西方艺术对姑减(前凉都城,今甘肃武威,该器的制造地)的影响。前凉被前秦所灭后,此筩应是随其所有者一同被转移到了长安。↓</p> <p class="ql-block">  北周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西安市。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三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给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贵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袄教事务,居住并葬于长安。此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十六国陶骑马乐俑(吹号角、击鼓、吹排箫),咸阳市。↓</p> <p class="ql-block">  北朝独角兽。↓</p> 第三展厅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铅釉助溶剂的流动,多种颜色交流融合,呈现出浓淡层次,错综复杂,绚丽多彩,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俗称“唐三彩”,是唐代制陶业的一项杰出成就。它的出现和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富平县。↓</p> <p class="ql-block">  唐鎏金铺首,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铺首是门上的衔环兽面,金属铸成,有驱邪之意。即有叩门和拉门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和美化大门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唐彩绘跪拜女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低头马和三彩仰头马,乾县。↓</p> <p class="ql-block">  隋四神十二生肖镜,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梳妆女坐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瑞兽葡萄镜,西乡县。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新出现并最有影响的镜类之一,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开元时期。镜背纹饰高浮雕,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多福”。这类铜镜将来自西方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故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三花马,乾县。“三花”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dié duǒ 即城墙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唐太宗陵前的“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在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龙首杯。此杯是中外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中国古代饮酒器角杯的特点和龙的装饰风格,又与西方银器中的“来通”外形相似。来通起源于古希腊,经波斯向东方传播。此杯造型奇特,制作精细,彩釉瑰美,艺术风格上中外交融、珠联壁合,是唐三彩中罕见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狮子,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绿釉碗和绿釉瓶,乾县。↓</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七星盘,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盘,乾县。↓</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双鱼形壶,长安区。↓</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双龙柄执壶,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四孝塔式罐,咸阳市。三彩四孝塔式罐仿舍利塔制作而成,为初唐至盛唐时器物,是俗家孝子在佛教的影响下追念祖先、以示孝心的体现。罐体腹部贴塑“董永卖身葬父”、“曾子抚琴悦父”、“郭巨埋儿养母”、“曾子汲水济母”四组人物故事,并刻有相应题记。该罐主题选取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树立的至孝榜样,表现出唐人对孝道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唐秘色瓷五曲花口盘,扶风县法门寺。五曲花瓣口,胎体较薄,釉色均匀凝润,光洁如玉。外壁存留绘有宫女的包装纸印痕。此器发现于法门寺地宫,为唐室所供奉,掲开了千古之谜“秘色瓷”的神秘面纱。其精美的质量,绝妙的烧造技术,堪称古瓷之珍。↓</p> <p class="ql-block">  唐镂空金蝉。整器用黄金制成,作仿生蝉形。蝉的眼晴由琉璃镶嵌,蝉身及羽翼镂空呈羽状纹。整个器物及纹饰轮廓由细小的连珠组成,エ艺精湛,实属罕见,为迄今仅见的唐代蝉形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唐赤金盆,西安何家村。金盆是唐代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皇子(女)出生后三天,皇宫中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用金盆为皇子(女)洗身。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或浴盆。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两件唐代金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p> <p class="ql-block">  唐摩羯文金长杯,西安市。金杯为四瓣海棠形,内底中心装饰摩羯戏宝珠形象。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龙头鱼身的动物,被认为是生命之本、河水之精,常见于古印度雕塑和绘画艺术中,寺院建筑上尤其多见,随佛教东进传入中国,在唐代被广泛地用于金银器的装饰。唐代金银器上的摩羯躯体更为复杂,形象也更加神异,有的作追鱼状,有的作戏宝珠状。这件金杯应是中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之作。↓</p> <p class="ql-block">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西安何家村。造型饱满庄重,纹饰华丽流畅,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金银器皿壁面锤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西方金银器和金银工匠进入东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度。唐代金银器皿在吸收异域风格的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  唐镂空缠枝纹银香囊。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大批西域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香囊成为唐代贵族妇女的流行饰物。这件镂空银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熏球分内外两层,外壳镂空缠枝花鸟纹,内层用轴心相互垂直的平衡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和香盂的彼此制约,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所盛香料不会倾覆。这件1000多年前的香囊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唐鎏金铁芯铜龙,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左)和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右),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组玉佩,长安区。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服饰,在腰部以下的装饰品主要是玉佩和绶,男女均可佩戴,并以玉佩所使用的玉料和绶的尺寸、质地、颜色不同区别等级高低。↓</p> <p class="ql-block">  唐白玉伎乐纹带版,西安市何家村。玉带是指镶缀有玉片的腰带,由带扣、带銙( kuǎ )、带鞓( tīng)和䤩( chá)尾组成。带扣和䤩尾位于腰带两端,类似于现在的皮带扣和皮带尾部装饰;带鞓指皮质的腰带;带銙也称带板,镶缀在鞓上,形状有方形、半圆形等,有的带銙上还有孔或附环用来悬挂物品。↓</p> <p class="ql-block">  隋象牙笏(hù)板,西安市。笏板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原为听朝记事所用,行礼时执于手中,礼毕则插于腰间。笏板多以玉、象牙、竹片制成,依不同身份而各有定制。《隋书•礼仪志》记载:“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上用竹木。”↓</p> <p class="ql-block">  唐彩绘十二生肖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凤首壶。↓</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鸂鶒(xī chì)卮(zhī),西安市。↓</p> <p class="ql-block">  唐玛瑙长杯,西安何家村。↓</p> <p class="ql-block">  唐蓝玻璃盘,宝鸡市。↓</p> <p class="ql-block">  金“阜昌通宝”钱和“阜昌元宝”钱,铜川市。↓</p> <p class="ql-block">  宋武士画像砖,安康市。↓</p> <p class="ql-block">  宋跪拜文吏俑,凤县。↓</p> <p class="ql-block">  南宋釉陶武士俑,汉中市。↓</p> <p class="ql-block">  金陶相扑俑,渭南市。相扑,古作“角觗(zhì)”,含有两牛相抵的意思,为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军事体育项目,现代摔跤运动的前身。秦二世迷恋声色犬马,在甘泉官里以角觗娱乐。汉代更加普及,唐代称其为“相扑”,为群众所喜爱。据(日本书纪》记载,相扑在奈良时代由我国传入日本,后被日本发扬光大,成为其国技。↓</p> <p class="ql-block">  宋铜象棋子。↓</p> <p class="ql-block">  元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  明彩绘仪仗俑群,长安区。↓</p> <p class="ql-block">  元幻方铁板,西安市。幻方,又名方阵,也叫纵横图,是将几个数字排列成方阵,纵行、横行和对角斜线上数字总和相等。此幻方是六六方阵,纵横都是6个古阿拉伯数字,纵、横、斜行总和都是111。幻方铁板是我国数学上最早应用阿拉伯数字的实物,也是13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  宋青釉刻花梅瓶,子洲县。↓</p> <p class="ql-block">  元刻花莲纹玉壶春瓶,凤翔县。↓</p> <p class="ql-block">  金青釉刻花三足鼎,蓝田县。↓</p> <p class="ql-block">  宋黑釉“油滴”碗,渭南市。“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乌黑的釉面呈现出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似一滴滴油珠,晶莹瑰丽。这种窑变形成的结晶体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碗出土较多,但如此釉面漆黑、油滴莹润的大ロ径“油滴”碗并不多见,堪称瓷中瑰宝。↓</p> <p class="ql-block">  五代青瓷提梁倒灌壶。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注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饰纹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西夏黑釉划花莲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  金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黄陵县。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盛行于宋元。古人认为使用瓷枕有“明目益晴,至老可读细书”的功效。此枕底部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为金代物品。胎质坚硬细腻,造型装饰自然清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斗彩饕餮纹方鼎,绥德县。“斗彩”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制瓷装饰工艺。一般制法是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线内填彩,入炉经二次烘烧,形成釉上釉下彩绘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此鼎造型优美,凝重华丽,是清代景德镇彩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铜川市。描金工艺始于宋代,将金粉与水溶合后加入适量的橡胶水、铅粉混合,描绘在瓷器上,经过低温焙烤,再用玛瑙等物抛光,使其发亮。此执壶通体施酱釉、描金彩,纹饰精美,壶底有青花铭款“富贵佳器”四字,是明代景德镇仿照波斯铜壶形制烧造而成,应为一件外销产品。↓</p> <p class="ql-block">  元褐釉印花三鱼纹贯耳壶,韩城市。↓</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釉里红僧帽壶。↓</p> <p class="ql-block">  明三彩观音送子造像。↓</p> <p class="ql-block">  战国错金杜虎符,西安市。整个国宝厅只展出这一件文物,上为实物,下为图片。这件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杜县的兵符,现仅存左半符。虎作昂首行走状,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虎符背面有榫卯结构,正面有错金篆书铭文四十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大意为:调兵之符,右半符在君王处,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处,凡调兵超过五十人,左符与右符必须相契合才能行动,但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杜虎符是目前存世的古代虎符中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是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珍贵资料。↓</p> 第四展厅 <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厅是何家村文物专展,需购30元门票。</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在西安城南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先后发现了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近千件造型别致、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器物呈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器皿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目不暇接、惊诧不已。它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加深了人们对光辉灿烂大唐文明的认知,丰富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浪漫想象。中国权威考古机构将其列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何家村基建施工时发现的珍宝三视图,珍宝都装在两瓮一罐中。↓</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装珍宝的那两个大陶瓮,至少有1米高。↓</p> <p class="ql-block">  这是装珍宝的那个素面提梁银罐。↓</p> <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类别和数量。↓</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金、银器重量。↓</p> <p class="ql-block">  白玉带銙。↓</p> <p class="ql-block">  “开元通宝”金钱和银钱。二者皆是仿铜“开元通宝”制造的非流通货币,具有吉庆、占卜、厌胜的功能寓意。↓</p> <p class="ql-block">  银饼和银铤,可用作纳税、交易、贡奉等。↓</p> <p class="ql-block">  鎏金折枝花纹银盖碗(上)和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下)。↓</p> <p class="ql-block">  鸳鸯莲瓣纹金碗。金碗是唐代皇帝和官僚贵族的食用器皿。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金碗两件,纹饰、造型均相同,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分”,是目前已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华美的器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来“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理念,以及金银器昂贵的价值和华美的外观,使得唐代贵族对金银器皿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p> <p class="ql-block">  鎏金双鱼纹银碗。↓</p> <p class="ql-block">  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p> <p class="ql-block">  莲瓣纹提梁银罐。↓</p> <p class="ql-block">  镶金白玉臂环。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两副白玉臂环,从所藏的银罐盖内墨书“玉臂环四”可知其在唐代的称谓。这对玉臂环在设计做工上,利用了黄金、白玉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尽显华贵富丽。从外形特征和制作工艺来看,似乎不是唐代本土的产物,或为外来进贡,或从对外战争中所得。↓</p> <p class="ql-block">  鎏金伎乐纹八棱杯,左侧实物,右侧俯视图片。鎏金伎乐纹八棱杯工艺精湛,先铸造成型再通体鎏金,材质似铜。杯身八面各饰一手持乐器的乐伎,所持乐器分别是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鼓、螺、笳等。该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郁的粟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左侧实物,右侧俯视图片。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浇铸成型,地纹及人物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杯身八面,以錾出的联珠为栏界,内有执排箫、小饶、洞箫、曲项琵琶的乐伎,还有两人抱壶、执杯,两人空手作舞,人物均为深目高鼻、头戴卷檐尖顶或瓦楞帽的胡人。背景衬以忍冬卷草、山石、飞鸟、蝴蝶,鱼子纹地。↓</p> <p class="ql-block">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p> <p class="ql-block">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该壶造型别致,采用捶堞、模压、焊接、鎏金等多种工艺制成。壶身两侧各饰一匹翘首鼓尾、衔杯跪拜的舞马,栩栩如生的舞马形象印证了《明皇杂录》所载舞马衔杯祝寿的史事。皮囊或马镫式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这件银壶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在唐代金银器中尚属孤例。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金箔。↓</p> <p class="ql-block">  银石榴罐。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银石榴罐之类的文物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石榴罐4个,颈腹相接处均有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有塞,且有火烧痕迹,因此被认为是蒸馏器。炼丹术士常采用蒸馏之法,由朱砂中制取水银,即所谓“抽砂炼汞”。↓</p> <p class="ql-block">  仰莲瓣座银罐。这件器物形制特殊,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与银石榴罐结构大体相近,底部有一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可能与银石榴罐在炼丹时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银罐盖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自石英均是当时制作丹药“五石散”、“三石更生散”的主要原料。↓</p> <p class="ql-block">  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p> <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中外钱币。其中的本土钱币时代上迄春秋,下至盛唐,时间跨度长达千年。钱币类型多样,除唐代外,基本每个朝代都有一枚,堪称“中国古代钱币的标本库”。钱文篆、隶、行诸体兼备,成为研究不同时代书写艺术与风格的绝好物证。↓</p> <p class="ql-block">  赤金走龙。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体形虽小但神态逼真,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摆放时龙头朝向神灵。仪式结束后,将龙、璧、简等投向山涧、大河或湖泊,向天、地、水诸神祈愿。↓</p> <p class="ql-block">  镶金兽首玛瑙杯。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兽首似牛,却长着两只羚羊角。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其造型源于西方的来通,可能是艺术品或特殊的礼器,而非实用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掐丝团花纹金杯。↓</p> <p class="ql-block">  异域珍币。唐代,繁盛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展。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异域珍币,均存世罕少,极为珍贵,成为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珍贵物证。↓</p> <p class="ql-block">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此香囊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外壁为银制,呈圆球型,通体镂空。圆球由两个半球组成,一侧为钩链勾合,一侧为活轴套合,球体内又有两层银制同心圆机环,连接非常巧妙,香盂可轻微晃动但不会倾斜翻倒,平衡构造原理类似于现代的陀螺仪。↓</p> <p class="ql-block">  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动物纹六曲银盘和2件动物纹桃形银盘,它们都是以植物的花或果实形状作器型,以动物形象作纹饰,其工艺风格异曲同工。这些银盘虽然在构图方式上借鉴了中亚粟特的艺术手法,但题材的选择却是中国纹样,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借鉴西方金银器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陈出新。↓</p> <p class="ql-block">  鎏金龟纹桃形银盘。↓</p> <p class="ql-block">  鎏金熊纹六曲银盘。↓</p> <p class="ql-block">  鎏金鸾鸟纹六曲银盘。↓</p> <p class="ql-block">  何家村窖藏发现50年来,经过多方面的探讨、研究,虽然对这批窖藏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拓展,但仍有许多疑问无从解答,许多谜团有待破解。</p><p class="ql-block"> 窖藏的主人是谁?</p><p class="ql-block"> 何时埋藏?</p><p class="ql-block"> 为何埋藏?</p><p class="ql-block"> 如何埋藏?</p><p class="ql-block"> 兽首玛瑙杯究竟来自哪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