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沉甸甸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篦子的前世今生。看着这三个梳头的篦子和一个针线筐(也是网篦子用的筐),这个用报纸糊起来的针线筐是父亲亲手做的,画了红线和花草,父亲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为。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过往。这是家父在我们一家随军去新疆永红马兰8023部队临行前送给我们的家里常用的物件。父亲的心意我揣摩,一是留个念想。二是不要忘了根本。在哪个自然灾害过后吃不饱的年代,是篦子添补了家用,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一家七口。我们全家都会做篦子,父亲是全能高手,母亲和姐姐妹妹是网篦子高手,我们兄弟三个也都有我们男孩子该干的活。二弟三弟也都能全程做下来。有一次姐姐和邻居家的姑姑比赛网篦子,吃过晚饭在月亮🌙底下整整网了一个晚上,到天亮姐姐网了120个第一名,毕竟是月亮🌙底下有影响,篦子齿多几根少几根网线没套住的,质量差点。我们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齐上阵,都有自己的活干。我们平原大队、东大队、西大队几乎不隔家,进而辐射了周围的很多村庄。据口口相传说做篦子这个家庭手艺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篦子的两根梁上一面是花纹,一面是字:河南方城县招扶岗街梳篦厂。七十年代初成立过合作社,能工巧匠做篦子高手由招扶岗公社组织起来,统一制作统一销售,红火了🔥几年。后来公社撤销归独树公社,篦子厂也解散了,回归了家庭作坊。后来经历了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做篦子走入了地下偷偷摸摸的起早贪黑的做,害怕有人举报。那时候一个篦子上门收购开始八九分钱,一毛三四,两毛多,虽然卖不几个钱但都很知足,比没有强,比卖不出去要强。那时候钱也值钱,一本小说一块多,一本作业本几分钱,字典贵点三块多,父亲下了很大决心给我买了一本,学杂费三块五到五块多。家里的油盐酱醋茶穿衣吃饭篦子功不可没。一个篦子九十多个齿,三十六道工序,一个篦子摸摸都算七十二遍,做工精细程序复杂,蹲着坐着,有些活很拿劲很累人,全是功夫,工具🛠有一二十种,大刀小刀双刀折刀镪刀刮刀镟刀大锉小锉等等,篦子的来料是从河南庐山山里伐竹竿分段用刀劈开,外面的一层加工做篦子齿,里面的一层做篦子两头的挡头。那时候就靠肩挑翻山越岭过水走几天,父亲就是过水激着了落下了腿痛的病根,一辈子都很痛苦,采用了很多土方都出不了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篦子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了,做篦子名正言顺了,而且是红红火火,制作的数量很惊人,催生了一批外出销售人员。三弟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拜过师父,边说边卖叫响声。词段很多很有深意,朗朗上口,请人照顾生意,一人买来众人随(日头出来向西朝,朝朝照在白马桥,白马桥下紫荆树,树大根深长得高,大树底下长小树,小树底下发明条,过路君子撞一膀,一枝动来百枝摇。)让走街串巷赶集的老乡听了都会驻足凑热闹,只要有一个人买生意就开张了,有时一天能卖几十个,当然也有只听不买的,一天也卖不了几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给他起了个“流窜犯”的“雅号”。跑近处生意的本省各县乡村街道,出省的大都在北方,东三省,西北陕甘宁青海,石家庄市白沟都有卖篦子的摊位和门店。就连去东北的火车上都专门设有放篦子的架子,方便带货的出行人。出去卖篦子要带上大队工商税所的证明。有不少就因为走出了家门落户在了大城市,其它生意也做得很好。篦子的价格也由五毛一两块到现在的十几块。前几天我给表兄说是起篦子的功劳,很是一番感慨,他说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村李妮(男孩子)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城县给他家门口挂了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篦子批发站,这让那些过往和健在的篦子手艺人有了一个响亮亮的名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你可能会问,一个小小的篦子能有什么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讲是人真诚朴实善良,给人用的东西要拿得出手,让人看着喜欢用着顺心满意。就说三个程序可见一斑:1,篦子成型打磨阶段,使用大锉小锉,为了保护篦子齿,每个篦子四面都要刷一次香油,几百个篦子也要用一些油,那时农村人吃的是香油,后来有了花籽油,自己炒菜都舍不得多倒,但在篦子上不吝惜很自然,几天一茬篦子完成,一年到头要做多少个篦子,要用去不少油。大锉一遍小锉还要刷一遍,从不偷工减料,也不敢偷工减料,别人看不到,存心有天知。这道工序还是整个程序里最累的活!2,稻草把上刷篦子齿。完成上述工序后再用旋刀四面刮光,接着就是在稻草把上刷篦子齿,四面都刷到。目的是让每个篦子齿光滑顺溜,齿尖椭圆不扎头,反反复复,标准是心眼手感觉良好,到火候,自己满意。这个活也不轻松!3,剔篦子齿。这是个细活。工具是两块铁片一头尖,目的是看那根齿不顺夹着捋捋直。有时要一根根的剔。让使用者好用满意。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到最后卖到用者手里,就是一个用心让人满意!价有所值。篦子出手前还要刷一次油,出于保护。有条件要求高的要用油光纸按多少个一包包起来。手工作坊很讲用心做事,精品加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工匠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恩父母慈悲养育之恩,感恩长幼序悌道之情。看到篦子和针线筐不能不想到父母姐弟兄妹之情,日子虽然很苦,全家其乐融融,白天有上地干活有学校上学的,晚上都安静的在家里围坐在一起,做篦子学做篦子。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做噩梦惊醒,光嘟嘟的从西屋床上跳下来跑到堂屋,父亲一把抱住了我,我定睛一看父亲在折篾子,母亲和大姐在网篦子,都在忙着。这一幕冥冥之中的安排,让我的记忆里有了这个画面,日后想起父母大姐的恩德是那么的具体实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篦子仍然有用。用料更讲究,加工更精细,有保存欣赏纪念意义。前些天大姐来电话,我问起现在还有人用吗?有!前年两个小孙子上学住校回来说头痒,我一看头发里很多虱子和卵,篦子派上了用场。三弟说生虱子受气候影响是寄生,从头皮里先出肚子,排完卵再出来,卵再孵虱子。以前还真不知道这个常识。只知道小时候男女老少只要不是光头头上的虱子多了去了,一篦子下来地上乱爬,卵子白亮亮的一串串,看着听着当下回想着都是一身鸡皮疙瘩,其实这才是篦子的主要作战对象功劳所在。其次用篦子梳头尤其是女性长头发梳出来光滑顺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篦子___儿时的记忆,时代的产物,生活的结晶,祖先的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一个篦子让我回忆写了这么多文字,白话叙事,虽无文采,也难能可贵。这是我最尊重的战友年轮,鞭策鼓励下逼出来的。他是写美篇的行家,大大小小写了四千来篇了,那是通今博古,文采飞扬,斟词酌句,文笔流畅,引人入胜,如醍醐灌顶,又进新课堂,真是美极了!好极了!看着看着不敢看了,看了以后没词评论应答不上,本就读书不多,想写几句吧,撰不出来词,只好👌🏻点个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