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智慧捉鱼

黄埔后裔

<p><br></p><p> 农历小满节气后雨水开始多了起来,此时的雨水民间称为“龙舟水”,看着时下时停的雨,不由的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初,还在上中学的我,在学校农场学农时既没有用网,也没有用其他捕鱼工具,与几个搞后勤的同学赤手空拳,凭智慧捉了一大木盆活蹦乱跳的喜头鱼为全班同学改善伙食。</p><p> 当时也是小满节季后,下了几天的雨停了,有个同学提出去外面捉点鱼回来吃,并说了怎么个捉法,我作为班上负责后勤工作的生活委员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可以改变一下天天吃青菜和咸菜的现状,于是提上水桶,与几个有兴趣捉鱼的同学来到住地附近的小河边。</p><p> 只见那个提议捉鱼的同学把一个从水田往河里流水的豁口改造成了一个宽约十五厘米的斜坡,就像一个能持续淌水的泥“滑梯”,在这个“滑梯”的上面又挖了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浅水坑,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捉鱼机关很快就弄好了,只等鱼来。</p><p> 这个捉鱼机关的关键之处显然是那个淌水的泥“滑梯”,它是根据喜头鱼(学名鲫鱼)在此季节喜欢顶水冲激流的习性而设计的,其最具技术含量的部分一是“滑梯”坡度和坡长,二是“滑梯”面上的水流厚度和下泄速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做不好这个捉鱼机关的。</p> <p>  过了一小会,大概是从泥“滑梯”上冲下的水流声吸引了河里的鱼儿,就见一条手掌长短的喜头鱼游了过来,它发现了泥“滑梯”,于是立即顶着“滑梯”下泄的水流,义无反顾地用力摇着尾巴,肚皮贴着“滑梯”向上游进,只见鱼头劈开的水花四溅,听到的则是鱼尾扫水的“刷”、“刷”声,只几秒钟,鱼儿就完成了与激流的搏斗,冲到了“滑梯”顶端,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跌落在了浅水坑里,平躺着俯首就擒。此时,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落在水坑里的喜头鱼捡到水桶里。</p> <p>  那天我们的运气不错,小河里喜头鱼不少,它们前赴后继,一条接一条地游过来挑战这个泥“滑梯”,其结果都是冲顶、入坑,毫不顾忌旁边站着的几个大活人。我们也不客气,进坑一条就捡一条扔进水桶里,当时那个爽劲无以言表,对那个提议捉鱼的同学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这样不停地捡、扔,直到水桶里的鱼装得足够多了才收手。</p> <p>  回到住地,当我们把鱼从水桶里倒入一个大木盆时,围观的同学们都看呆了,哇塞!居然有这么多,银光闪闪数不清有多少条,他们怎么也不相信我们既没有用网,也没有用其他捕鱼工具就凭智慧弄回来这么多活鱼,但是鱼就在眼前,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