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土楼主要指分布在福建西南部一种适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能, 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p><p class="ql-block"> 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筑。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p><p class="ql-block"> 土楼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1. 土楼是一种生态型的建筑。其墙体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入砂石、糯米粉、红糖、木条、竹片等夯筑而成。其厚重的墙体不仅具备有效抵御外患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2.土楼的外部空间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设计者巧妙的利用当地的环境特点,把山、水、路、田、林纳入土楼的统一规划当中,创造出了和谐自然的生活空间。合理的房屋布局与分布于乡村间的千姿百态土楼及土楼群,融入秀美的山川,形成一幅鬼斧神工的画卷。在造型上,土楼外形姿态万千,更是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3.土楼处处体现出人文之美。土楼是一群有血缘关系人们的群体建筑,其内部结构是完全畅通的空间,而向内开放的形式正是客家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土楼的分类:土楼分为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三合院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吊脚楼、圆楼、椭圆楼等3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府第式方楼、一字形楼、圆形。</p><p class="ql-block"> 几处土楼群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各具特色,在短短的一两天是难走遍的,我们只能是走马观花,选择重点地看看。</p> <p class="ql-block"> 2013年4月14日上午我们一行十八人由龙岩换车到永定土楼文化度假村,入住土楼家园酒店。</p><p class="ql-block"> 下午包商务、面的车各一辆,前往田螺坑村。</p><p class="ql-block"> 田螺坑土楼群(门票:100元),始建于1796年,位于南靖县田螺坑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首先我们登上田螺坑村对面的山坡上,从高处俯瞰在群山环抱之中,在一片片梯田和绿树包围的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和许多土楼,形成恢弘壮观的田螺坑土楼群。五座黑灰屋顶、土黄色围墙的土楼群像一朵怒放的梅花,镶嵌在青山翠绿之中与全村的其它土楼和建筑浑然一体,但又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五座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与自然山势浑然一体,美妙绝伦,璀璨夺目颇为壮观,这就是所谓的“四菜一汤”,彰显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四菜一汤”这五座恢宏的土楼群并非全是清嘉庆年间建造的,而是1796年建2座、1930年、1936年建2座和1966年建一座,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客家人传统民居的沉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汤四菜梅花绽,黄宗聚首阖家欢。</p><p class="ql-block"> 土楼传承数百年,举世无双难比攀。</p> 步云楼为方形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坐东北朝西南,高三层,每层26间房,共有四部楼梯,取平步青云之意。 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一座高三层,单层20开间的方形土楼。和昌楼建成后,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对黄氏前辈的怀念。 瑞云楼位于步云楼东南侧的圆形土楼,由黄氏族人于1936年合资共同建造。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0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76平方米。高3层,土木结构,每层26间,为通廊式圆楼。 文昌楼坐落于步云楼的西南侧,由黄宗族人于1966年合资修建。椭圆型土楼,坐东北地区朝西南,占地面积1288平米,总建筑面积2210平米。高3层,各层32间。内通廊式。设2部室内楼梯,1个大门口,1口深水井。楼墙体高层有3个隙望台、4个狙击口。基墙厚1.2米。内院用乱毛石铺装。 振昌楼是位于步云楼西侧的圆形土楼,由黄氏族人于1930年合资共同建造。坐东北朝南,建筑面积1232平方米。高3层,土木结构,内通廊式,每层26间,内堂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反映着一种“富不露白”的风水文化。 <p class="ql-block"> 走下山坡,跨过溪河,进入村中,穿行于田螺坑村中土楼之间的石板路,进出各个恢宏的土楼建筑,让人感叹黄氏家族的博大精深,传统民居的恢宏。特别是迈进已建造700多年的裕昌楼(别称:东到西斜)之后,看到三、四层楼回廊支柱全顺时针倾斜,五层楼回廊支柱全逆时针倾斜,最大倾斜度达15度时,你会赞叹它的独特设计、精巧工艺、精细施工、完美结构、功能齐全。会情不自禁地感谢客家祖先为我们留下这可供游客参观的宝贵物质财富。</p><p class="ql-block"> 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p>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这个村的历史悠久,建于1426年,土楼沿河而建,每隔不远就修建一座小石桥,水中倒影的土楼错落别致,两岸的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河水中土楼的倒影错落别致,有一种江南小桥流水的感觉。 塔下村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德远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这座祠堂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br> 在此处小桥上笔者不慎将相机失手摔坏,此后相机合焦功能损坏,所拍照片有的地方模糊了。<br> 4月15日 晴 。继续包一辆面包车(500元),游南溪土楼长城、初溪土楼。 <br> 我们所住的土楼家园酒店李老板是一位十分好客和喜欢摄影的人,且和我们这批北京来的客人特别投缘,主动提出作为导游带我们去南溪土楼长城景区。这是一个尚未允许进行商业开发的原味土楼景区,位于湖坑镇南部,这里地形狭长,一条蜿蜒曲折的南溪河从峡谷、几个村落中流过,峡谷两侧山峦对峙,林木繁茂,连绵起伏,梯田、茶田散布在山坡上,一片青山绿水,五个土楼村落延绵10多公里,散布镶嵌在这条狭长的幽谷里。俯瞰峡谷,它就像绵延万里的长城,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聚或散,或圆或方,几百座形状各异的土楼点缀其间,形成一处巍峨壮观的“土楼长城”胜景。<br> 由于李老板特别熟悉此处情况,汽车一直开到俯瞰“土楼长城”的最佳位置。他一边讲解土楼形成的情况,一边告诉我们哪里拍照最佳,只可惜太阳已高照,否则朝霞斜射土楼、南溪河谷在太阳不同角度的照射下,土楼长城会更加靓丽,更加光彩夺目。<br> 下山之后,我们先游览了思亲亭和“天上圣母”祠,再进南江村,这里一扫其它土楼群的嘈杂喧闹,没有花花绿绿的商品摊位,没有喧哗的叫卖声,一切都回归于原朴,回归于自然。古老的学堂原址,原始的脱谷设施,许多人还手扶木柄,脚踏支架,试上一回,拍照留影。家家土楼院内整齐清洁,平静安逸,村民享受着静谧的田园生活。 环极楼(门票15元),坐落于永定县南中村.建于1693年坐北朝南,双环套建,典雅别致。外环直径43.3米, 高约20米,圆周长130米,四层土木结构,第一层32间(作厨房与餐厅),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二至四层各34间,悬山顶,抬梁式构架。楼的内外各有水井一口。 <div> 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特别是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高高喷起,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环极楼的中心点上,用力跺脚或放声呼唤、歌唱,可以听到十分明显的回声,好像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增加了游客的好奇心。</div> 环极楼 初溪土楼群(门票:50元),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初溪村共有36座土楼,由5座圆楼和31座方楼组合而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登上观景台俯瞰初溪村,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南面山坡梯田层层叠起,一字儿排列的三座巨型圆楼和各处一端的两座方楼紧密相连,雄伟壮丽。最具典型的集庆楼,现存最古老、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是按“八卦、九宫、九星、二十四山、七十二河洛”等形式布局、设计为全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是隐蔽在深山里的人间奇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永定土楼的代表之一 。 洪坑土楼群(门票:50元),离我们居住的酒店很近,步行十几分钟即到,它包括洪坑沿溪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以及宗祠、寺庙、学堂等,这些建筑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的土楼群。 洪坑村土楼为林氏民居,现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该楼群为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如升楼是土楼中最小的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许多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 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洪坑村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风光和居住河溪两岸的各种型态的土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环境优雅,风光秀丽, <p class="ql-block">客籍宗族远古传,</p><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筑楼苑。</p><p class="ql-block">同宗姓氏和谐处,</p><p class="ql-block">水火相容数代缘。</p><p class="ql-block">论古盘今难觅唤,</p><p class="ql-block">黄炎客脉遍人间。</p><p class="ql-block">闽粤赤子常追忆,</p><p class="ql-block">土楼托思似生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