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四军

铁甲骑兵

<p class="ql-block"><b>新四军组织沿革简介(1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四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丁 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及在重庆谈判中向国民党作出的让步,新四军在浙东、浙西、苏南、皖南的部队先后北撤到长江以北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和3支部队北上山东,第三师进军东北,第五师编入中原军区。部队一再重新编组,序列有了很大变动。</p><p class="ql-block"> 此前的9月28日,新四军军部已与中共中央华中局一起,由淮南的盱眙移驻苏北的淮阴。10月28日,又由淮阴移驻鲁南的临沂。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军长兼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政治委员饶漱石,副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p><p class="ql-block"> 陈毅是8月25日离开延安返回新四军的。他在10月份到达临沂,与先期到达的张云逸一起,同当时的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商量了新四军北上山东的有关事宜,然后就匆匆赶往前线指挥作战,阻止国民党军沿陇海铁路北犯。10月15日,津浦前线指挥部成立,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8月,陈毅司令员又兼政治委员。山野辖北上山东的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七师和山东军区第八师。</p><p class="ql-block"> 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贺敏学,政治部主任谭启龙。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后,张藩、何克希任副司令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翼翔任参谋长。辖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由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改称。旅长廖政国,政治委员阮英平,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邱玉权,政治部主任陈伟达。辖第一,第二、第三团。第二旅由苏中军区教导旅改称。旅长刘飞,政治委员彭林,副旅长王胜,参谋长洪隆(冯少白),政治部主任符确坚。辖第四、第五、第六团。第三旅由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即浙东游击纵队改称。旅长张翼翔(后刘亨云),政治委员何克希(后张文碧),副旅长兼参谋长刘亨云(后谢忠良),副政治委员张文碧(后杨思一),政治部主任杨思一。辖第七、第八、第九团。</p><p class="ql-block"> 第二纵队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韦国清,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邓逸凡。1946年4月4日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6月赵启民调回淮南,韦国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四、第五,第九旅。第四旅即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朱绍清,政治委员高志荣,副旅长秦贤安,副政治委员黄祖炎,参谋长吴华夺,政治部主任徐海珊。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第五旅即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参谋长汉逸夫(万一夫),政治部主任邓少东。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第九旅即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刘清明,政治部主任张震寰。辖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p><p class="ql-block"> 第七师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后林维先),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后李步新兼)。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第十九旅旅长林维先(后熊应堂),政治委员黄火星,政治部主任张铚秀(后余明)。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团。第二十旅由皖南支队扩编,旅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政治部主任高立忠。辖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团。第二十一旅由含和支队和沿江支队合编,旅长马长炎,政治委员黄先,副旅长傅绍甫,副政治委员何志远,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杨汉林。辖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团。</p><p class="ql-block"> 山东野战军还有一个独立旅,又称独立第一旅,由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第二旅改编。旅长张俊升,政治委员王仲良,政治部主任朱人俊。</p><p class="ql-block">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了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p><p class="ql-block"> 华中军区于1945年10月24日成立。始称苏皖军区,同月29日改称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副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辖8个分区。1946年8月增设第九军分区。</p><p class="ql-block"> 第一军分区由原苏中军区第三、第四军分区合编。司令员张震东(后段焕竞、吴咏湘),政治委员钟民。辖特务第一、第二、第三团,南通,如东、启东、如皋、泰州、泰兴、东台、台北、紫石、靖江警卫团(总队)。</p><p class="ql-block"> 第二军分区由原苏中军区第一、第二军分区合编。司令员钟国楚(后韦永义、朱云谦),政治委员惠浴宇。辖特务第四、第五、第六团,江都、高邮、宝应、兴化、溱潼独立团。</p><p class="ql-block"> 第三军分区由原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改称。司令员朱云谦,政治委员李世农。辖嘉山,来安、六合、甘泉、盱眙、仪征支队(总队)。</p><p class="ql-block"> 第四军分区由原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改称。司令员陈庆先,政治委员黄岩。辖定远、定合,定滁、定凤淮支队。</p><p class="ql-block"> 第五军分区由原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改称。司令员谢祥军,政治委员曹荻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和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 第六军分区由原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改称。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万众一。辖第一、第二、第三团,泗阳、沭阳、泗沭、宿迁、宿北、淮阴、涟水、灌云8县地方武装。</p><p class="ql-block"> 第七军分区由原淮北军区路东军分区改称。司令员张震球,政治委员赖毅。辖第二、第三、第四团,泗县、泗南、泗阳、徐宿、宿县、铜宿、铜睢、睢宁、邳睢、玉河、灵璧、盱凤嘉、淮宝13个县总队。</p><p class="ql-block"> 第八军分区由原淮北军区路西军分区改称。司令员张太生,政治委员吴芝圃。辖萧县独立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团,萧县、雪枫、宿西、夏商亳4个县总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九军分区由第一军分区分出。司令员梁灵光,政治委员洪泽。辖南通、如东,启东、海门4县地方武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5年12月重建淮南军区。司令员周骏鸣,政治委员萧望东,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从学,政治部主任余立金。辖第三、第四军分区。因国民党军进攻,1946年7月淮南军区撤销,9月第三、第四军分区撤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6年6月,恢复苏中、苏北、淮北军区。由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一,第二,第九军分区。由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五、第六军分区。由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兼淮北军区,辖第七、第八军分区。11月,第七军分区撤销。12月,第八军分区改为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脱离新四军建制。淮北军区番号随之撤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华中野战军于1945年11月10日组成。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和特务团,炮兵团。后辖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师,第七,第九、第十纵队,以及第十三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六纵队以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为基础编成。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副司令员段焕竞,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辖第四十六,第四十八,第五十、第五十二、第五十四团。1946年3月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为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师长王必成,副政治委员江渭清(后陈时夫),参谋长张闯初(后杜屏),政治部主任李干辉(后陈时夫兼)。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第十六旅由第六纵队改称。这个旅在编入苏浙军区以前就是第十六旅。旅长钟国楚(后罗维道),政治委员宋文,副政治委员罗维道(后王直),参谋长黄玉庭(后饶惠谭),政治部主任王直(后彭冰山)。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第十七旅由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第二十旅和第二十一旅各一部于1946年11月南下编成。旅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先,副旅长马长炎,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高立忠。辖第四十九、第五十一团。第十八旅由苏中军区独立旅改称。旅长饶守坤,政治委员刘文学(后张闯初),副旅长罗桂华,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张潮夫。辖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七纵队以苏中军区新编第二、第三旅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姬鹏飞,副司令员张藩,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五十五、第五十七、第五十九,第六十一、第六十三团。1946年2月,华中解放第一军编入。5月,第六十一团调归第一师。6月,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姬鹏飞,副司令员戴心宽,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胡炳云,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在。辖第三十一旅和特务团。第三十一旅由第七纵队3个团编成。旅长段焕竞,政治委员刘毓标,参谋长张强生。3个团改称第九十一,第九十二,第九十三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八纵队以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为基础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辖第六十四、第六十六、第六十八、第七十、第七十二团。1946年5月扩编为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粟裕,副师长陶勇,副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副主任谢云晖。辖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由第六十四、第六十六、第七十、第七十二团编成。旅长张震东,政治委员卢胜,副旅长兼参谋长谭知耕,政治部主任张日清。辖第一、第二、第三团。第二旅由淮南军区独立第四团和南下的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第二十旅第六十一团编成。旅长张云龙(代,后谭知耕),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敬群,参谋长贾鸿钧。辖第四、第六团。第三旅由第六十八团、第七纵队第六十一团和苏中军区特务团编成。旅长彭德清,政治委员伍洪祥,副旅长张云龙(后俞炳辉),政治部主任李彬山。辖第七、第八、第九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九纵队以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第十二旅各两个团和淮北军区独立第一团编成。1945年12月华中解放第二军编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副司令员饶子健、杜新民,参谋长姚运良(后赵汇川),政治部主任王学武。辖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七、第七十九、第八十一团,并指挥华中军区骑兵团。1946年6月兼淮北军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第十纵队以华中军区第五军分区地方武装与华中解放第四军于1946年5月编成。司令员谢祥军(后陈庆先),政治委员刘培善,副司令员常玉清,副政治委员曹荻秋,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孙克骥。同年6月兼苏北军区。9月组建第三十旅。10月组建第十旅,并辖原第二师第六旅。第六旅副旅长李木生,副政治委员廖成美。辖第十六、第十八团。第十旅以第六军分区地方武装组成。旅长汪乃贵,政治委员谢振华。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团。第三十旅以第五军分区地方武装组成。旅长常玉清,政治委员李世焱,副旅长傅以明,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杨光池,参谋长朱传宝。辖第八十四、第八十七、第八十九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6年7月,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南下,与淮南军区第六旅、独立旅编成华中野战军第二师,领导机关由淮南军区兼。师长周骏鸣,政治委员萧望东,副师长成钧,副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兼参谋长梁从学,政治部主任余立金。8月,第五旅东调参加苏中战役,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七师。第六旅、独立旅因国民党军进攻撤至苏北。第六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所辖第十六团留在淮南坚持游击斗争。独立旅第四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其余部队编为地方武装。</span></p> <p class="ql-block">  1946年11月,第五旅与南下的山东野战军第七师第十九旅编成华中野战军第七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辖第五、第十九旅和特务团。第五旅旅长殷绍礼,政治委员邓少东,副旅长谢锐,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石裕田,参谋长朱鹤云。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第十九旅旅长熊应堂,政治委员何志远,副旅长兼参谋长张铚秀,政治部主任余明。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团。</p><p class="ql-block"> 1946年7月,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围到达皖东,10月改番号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旅长方升普,政治委员徐子荣,副旅长曹玉清,副政治委员郭林祥,参谋长张介民,政治部主任张春森。辖第一、第二、第三团。</p><p class="ql-block"> 华中还有过4支伪军反正改编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3日,伪首都警卫军第三师由师长钟健魂率领在江苏六合反正,改编为华中解放第一军。军长钟健魂,政委刘贯一,参谋长徐楚光,政治部主任汪大漠。辖第一、第二师。1946年2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20日,伪第二集团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三路军第十八师,由师长杜新民率领在河南永城起义,10月9日改编为华中解放第二军。军长杜新民,副军长张若禧,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王子光。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旅。同年12月编人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10日,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二路军第四军由军长赵云祥、师长戴心宽率领在江苏盐城起义,11月15日改编为华中解放第四军。军长戴心宽,参谋长张伟农,政治部主任薛尚实。辖第十一、第十二师。1946年5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9日,伪第八方面军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六路军由总司令郝鹏举率领在山东台儿庄起义,8月19日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总司令郝鹏举,副总司令毕书文,参谋长刘伯阳,政治部主任刘澄。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1947年1月27日郝鹏举率部叛变。2月7日,已改称国民党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郝鹏举总部和两个多师被华东野战军歼灭。</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三师于1945年9月28日从苏北起程进军东北。在此之前的9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刘震、洪学智为第三师副师长。11月6日,第三师到达河北省霸县,归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挥,但仍保留新四军番号。11月25日,第三师到达辽宁省锦州以西地区,完成进军东北的任务。1946年9月,第三师师部及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10月,第三师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新四军第三师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五师为应对即将爆发的全面内战,于1945年9月15日组建了鄂豫皖野战军,同时成立了鄂东军区和江汉军区。野战军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任质斌,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志坚,第二副司令员程耀德,政治部主任张树才。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第十三旅旅长吴世安,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汪乃贵,参谋长魏国运,政治部主任陈一震。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团。第十四旅旅长程耀德,政治委员杨焕民,副旅长邹国厚,参谋长黄德奎,政治部主任刘友海。辖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团。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汤成功,参谋长周明国,政治部主任岳林。辖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鄂东军区代司令员张体学,代政治委员聂洪钧,副政治委员熊作芳,参谋长罗通,政治部主任周干民。辖第一军分区、鄂皖军分区、鄂南军分区和独立第二旅。江汉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代政治委员郑绍文,副司令员罗厚福,副政治委员廖汉生,参谋长王绍南,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三、第五军分区和独立第一旅。10月30日,第五师与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河南军区合编为中原军区。鄂豫皖野战军编为中原军区第二纵队。鄂东军区、江汉军区归属中原军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皖湘赣军区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 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为集中使用兵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应合一。据此,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辖原属新四军的苏北军区、苏中军区、淮北支队、淮南支队,原属山东军区的鲁南、鲁中、胶东、渤海军区以及滨海军分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军区所辖师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辖11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其中原属新四军的是: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为第一纵队,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3个团为第二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为第四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六师为第六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师为第七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为第十一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为第十二纵队,华中军区骑兵团、华中野战军炮兵团和山东野战军机关一部编成特种兵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另两个团和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洪泽湖大队编成淮北支队。留在淮南的华中野战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和地方武装编成淮南支队。</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至此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责任编辑:夏继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