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会”读书笔记~~第七十四期分享实录

虎皮猫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22日,大理善木青古茶工作室,勤读会第74期分享会,立全主分享【美】欧文.亚隆《叔本华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书目↓</p> <p class="ql-block">立全主分享,分享笔记标题:</p><p class="ql-block">活着——《叔本华的治疗》读书分享(易之新翻译版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欧文.亚隆: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尔和罗洛·梅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p> <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当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被问起“什么事最难?”他答道:“认识你自己。”《叔本华的治疗》就是一本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artI 生而为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厌倦之间摆动。——叔本华</b></p><p class="ql-block">一、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主题</p><p class="ql-block">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主题。本书一开始,就把治疗师朱利斯置于罹患癌症的死亡威胁之下。面对死亡,他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故事由此展开。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这是每个生命必然的结局;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也有为这份自由承担的责任;即使我们与他人再亲近,我们仍然与他人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始终是孤独的;如果生命注定走向死亡,那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本书讨论的就是这些每一个活着的人无从回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曾在本读书群给群友们分享过另一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著作,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拥有选择的自由,即使你身处集中营里,哪怕你面对着死亡的威胁。譬如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我们常常把心理困扰归罪于原生家庭。但存在主义认为,这是将我们生活的掌控权交给了外界,是我们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可以选择是否改变现状,也可以选择是否要原生家庭继续以这种方式影响自己。童年经历对我们影响甚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经历赋予的意义,我们拥有赋予这种意义的自由,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处境负责。比如高考志愿遵从了父母的决定,填报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而痛苦。我们需要为这个痛苦负责,因为我们还可以选择不遵从。为了怕对方失望,我们没法拒绝而感到矛盾,我们要为这个矛盾负责,因为我们还可以选择拒绝。遵从父母的决定,我们放弃的是喜爱的专业,选择的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没法拒绝,我们放弃的是自己的想法,选择的是想让对方喜欢我。每一个选择,都是当下我们认为最好的选择,我们要为这个选择负责。</p><p class="ql-block">萨特说人是被迫自由的。选择常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所以选择是有代价的。弗洛姆认为这种处境所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常常会让我们逃避选择的自由。正如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不自由时总感到不满,而自由时总感到恐慌。但如果将选择权拱手让人,逃避责任,我们也会感到存在性内疚,一种为没能成为真实的自己而感到的内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在小说中,朱利斯选择了和自己的病人在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后的一年。</p><p class="ql-block">他选择了坦然赴死。</p> <p class="ql-block">二、叔本华与弗洛伊德</p><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生总在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之后的厌倦之间摇摆”,这些思想,隐约可以从叔本华那里找到源头。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性。弗洛伊德以他惊世骇俗的性本能学说为基础开创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永不停歇地追求满足的性是我们一切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他称之为“力比多”。叔本华也曾写道:“世界是我的意志”,感叹“性的狂喜,就是它!它是一切事物的精髓,是所有生命的目标!”,感叹“不具有理性的天性是无法用理性来控制的”,他自己也曾为性深受困扰。这些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精神分析师费尔贝恩则认为力比多追求的不是满足,而是客体,也就是稳定、安全的关系。叔本华的成长历程中缺少的恰恰就是一个好客体,他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包括他严厉冷淡疏远最后自杀的父亲,任性而一心追求个人的自由、最后母子决裂二十五年永不相见的母亲,关系疏远的妹妹,最后沦为陌路人的童年好友,被法院判决承担她每个月生活费的女邻居,他喜爱、追求最后无一例外被拒绝的女性等,都不曾给他焦灼的心灵带来慰藉,他唯一可以为伴的只有他的狮子狗。他灰暗的哲学思想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因。他说:“这个世界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恐怕是魔鬼创造的!”他死前两年才得到了渴望的名誉。小说中菲利普也有和他相似的经历,他与叔本华属于同一精神家族。</p><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更告诉我们:工作的能力和爱的能力是我们评判心理是否正常的标准。叔本华显然是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的,他需要接受治疗吗?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心理治疗。我们设想他从小遵从父母的意愿,被治疗后不再是哪个“讨人厌的小孩”,也许世界上从此多了一个幸福而成功的商人,也就少了一位痛苦而伟大的思想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artII 人间游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b></p><p class="ql-block">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其实只是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艾瑞克.伯恩)。我们总是在生活中重复相同的游戏。本书中参与团体治疗的八位人物都有自己不断循环的游戏模式。</p><p class="ql-block">朱利斯,治疗师,移民者的后代,他在书中是一位拯救者,帮助过很多人。这个角色让我想起本书作者亚隆博士在他的新书《成为我自己》之中,回想起他童年时就读学校的校长身着正式的服装来到他家,告诉他的父亲:“令郎欧文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必将成为一位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人”的情景。对年幼的亚隆来说,这就是他的拯救者。他后来成为了拯救者。大多心理治疗师起初都以为自己从事这个职业是想要帮助别人,后来才发现,治疗师真正想要的,是通过别人的求助,让自己感到优越又强大,以此来回避自身的无助感和弱小感。助人的高尚动机背后,潜藏着人性的黑暗面。朱利斯最后在团体治疗中真诚地袒露自己,直面自己的黑暗面,他最终拯救了自己。</p><p class="ql-block">菲利浦,年轻时喜欢一夜情,渴望新鲜感,想要猎艳,永不满足,内心却对此充满了厌恶。后来学习叔本华用禁欲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躲在逃避生活、逃避与人交流的坚硬外壳之中。不曾和人有长期关系,刻意避免持久关系,回避内心感受。“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他的信条,情感隔离是他防御的方式。在小说的最后当他卸下坚硬的外壳,愿意与别人发生真实的人际连接,他得到了治愈。</p><p class="ql-block">潘蜜,团体关键人物、大学教授,因对自己前夫和前男友的愤怒情绪参加团体治疗却自觉无效而去印度禅修,对禅修失望又重回治疗团体。在大学学习哲学时,菲利浦正是她的老师,当时的菲利浦与她维持两个星期的性关系,从她生活中消失了,使她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密友。她的游戏模式是:我抓住你了,你这个坏蛋!她内心充满对菲利普、前夫厄尔、男友约翰、一起禅修的维杰的愤怒。小说最后她原谅了菲利普,内心的激烈冲突也得到了修通。</p> <p class="ql-block">史都华,小儿科医生,正与妻子闹离婚,公认团体报告过去或当前的历史学家,在牙买加参加医学会时,在机场旅馆遇见一位醉酒迷人女性,与其发生关系后匆忙离开,然后给酒店打匿名电话让人查看该女性安危。却因此长期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在团体中乐于当旁观者和记录者,回避成为参与者。</p><p class="ql-block">瑞贝卡,高高瘦瘦四十多岁女性,非常美丽,成功的律师,因自觉年纪大不再被男人注意而参加治疗。擅长用性控制男性。她的游戏模式是性游戏。</p><p class="ql-block">汤尼,木匠,皮肤黝黑,运动员身材,为自己是蓝领而自卑,因攻击性行为而触犯法律,在精神上依赖潘密。他在生活中一再以躯体攻击行为来表达情绪。 </p><p class="ql-block">波妮,“又肥又笨,笨手笨脚,长相平庸,没人喜欢,没有好朋友”的图书管理员,没有要好朋友,没有追求者,父亲和前夫都酗酒,女儿有毒瘾。她在玩的是“都是你害我的”游戏。她一面为“我不重要,你们都忽略我!”而愤怒,一面却又不停转移与自己有关的话题,不敢成为话题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吉尔,一家大医院的财务主管,迷人男子,肌肉发达,与妻子罗丝没话可说,经常为争吵闹离婚。他是个酒鬼,每天晚上喝到不省人事。他在玩酗酒者游戏,妻子自动成为了他的压迫者,而朱利斯就是他的拯救者。</p><p class="ql-block">一切得救都是自救。成长也许就是,觉察自己的游戏模式,终止有毒的游戏模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artIII 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b></p><p class="ql-block">小孩如果没有母爱的连接,就无法发展出基本的信任感,无法相信别人会爱他,也无法热爱生命。这种人在成年会与人疏离,退缩到自己的世界,人际关系充满敌意。现在,他可以选择继续这种生活带来的损害,也可以选择自己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所有选择的背后其实都是在选择是否成为真实的自己。那么心理治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正如推荐序中曾奇峰老师说的那样: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忍受家族传承的焦虑的压力,忍受想要成为神的欲望,吃人吃的东西,干人干的事情,爱人之所爱,恨人之所恨。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曾写道:“生活永远不会因为环境而无法忍受,只会因为缺乏意义和目的。”诚然,关于“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或者生命本身其实并无意义。成为自己,就是去创造自己的意义。弗兰克尔告诉了我们三个实现自己意义的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工作取得成就或成功。第二种是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真善美或爱人,通过爱,使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第三种是忍受苦难。当我们遭遇厄运时,重要的不是忍受痛苦或是避免痛苦,而是找到意义,一旦转变对于苦难的态度,痛苦本身就有了意义。因为害怕痛苦而退缩到精神世界中其实是在逃避自己的现实生活。正如亚隆博士在书中写的那样,“假如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p> <p class="ql-block">在本书的最后,朱利斯离世,但他创立的治疗团体仍然活着,老成员和新加入成员的成长也在继续,这大概就是他最初的疑问:“我的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的最好的答案吧。</p> <p class="ql-block">立全带着大家一起唱《只要平凡》。</p> <p class="ql-block">叶子分享: 感谢陈老师推荐了一本好书。这是一本探讨心理学与哲学的小说。让我们对生命、死亡、性、孤独、人际关系有了深度的思考和感悟。书里记述了心理治疗师朱利斯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与他的治疗团体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阅读中有笑有泪,有理解有思考也有感悟。 </p><p class="ql-block"> 喜欢勤读会,喜欢有书香也有茶香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丽娟分享:自己的职业是心理咨询,所以看这本书的角度有所不同。这本书展示了团体治疗的模式和规则,提醒大家在分享后要注意保密原则……</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要活着?成长就是不断的学习,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蓉分享: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就是无聊,所以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他坚韧、冷酷、孤傲的个性,成就了他卓越的哲学梦也让他成为一个深陷忧虑的怪人!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团体心理治疗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的痛苦、挣扎、孤独、自由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可以选择自由,也就选择了孤独;也可以选择拥抱,从而选择了某些限制。我们可以选择披上厚厚的盔甲来保护自己,哪怕这让人透不过气;也可以选择穿越痛苦,推开尘封已久的心门。但我们终将明白:虽然人依然会感到孤独,但人们的心不是一座座孤岛;虽然人依然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但可以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真诚相待;虽然人依然会遭受苦难,但人们可以拥抱彼此,一起流泪,共同疗愈;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去爱,与被爱。</p> <p class="ql-block">爱萍分享:看着书里的团体治疗,我就想起我们的读书会,感谢勤读会,让我接触到了心理学的书籍,聆听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分享。</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内容丰富,喝茶、​读书,唱歌,图画,故事,诵读,这样的读书会于我最为疗愈。遗憾时间有限还有许多小伙伴没发言……</p><p class="ql-block">人生孤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p><p class="ql-block">“热爱生活,真诚相待,一起流泪,共同疗愈,人们可以去爱与被爱。”</p> <p class="ql-block">净秀从小红帽的故事说起,她的画上是大红帽牵着小红帽在森林里。小红帽的世界里只有鲜花、阳光,有人说小红帽轻信别人,其实小红帽是故意选择相信。大红帽的世界里除了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外还有隐藏在森林里的毒蛇、沼泽、鳄鱼……成人的世界有好有坏,看我们自己选择怎样去看待……</p> <p class="ql-block">群的分享从书联系到工作……</p> <p class="ql-block">群的读书笔记↓</p> <p class="ql-block">群的读书笔记↓</p> <p class="ql-block">国润分享: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而为人,该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欲望,和随之而生的烦恼?心理治疗,哲学咨询,禅修静坐,读书精思,艺术审美,核心都非知识,而是人,想要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开身心种种结,活得自在潇洒。</p> <p class="ql-block">晓琴分享:我在,故我思。</p><p class="ql-block">我阅读心理学的书籍,经常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和安慰,作者对生命和情感情绪的客观解码,这种基于学术理论的对生命和人性的真诚关怀,让我感觉不那么孤单和恐惧。《叔本华的治疗》里面,欧文.亚龙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治疗,我们何尝不在其中。从对自己缺陷和弱点的了解和察觉,开始自我觉醒和突破,我喜欢自己每一次的梳理和开始,这让我感觉有希望,在无常和无意义的生活中,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触摸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感受,尽量活在当下,这是目前我想要的自由。</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读书会这样的方式抱团取暖,你不经意讲述的一个生命故事,也许就是我调整自己的那个支点,可以松动我固若金汤的某个执拗观念。你不经意推荐的一本书,加上阅读和思考分享,也许正在破除某个我自己都不曾留意的迷思。</p><p class="ql-block">我爱这惶惑孤独的生命,我爱这热气腾腾的生活,我爱这了无意义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晓琴分享:《叔本华的治疗》里,资深心理咨询师朱利斯查出罹患黑色素瘤,还可以活一年,他深感惊恐、绝望,向死而生,他决定继续自己喜欢的工作来治疗死亡带来的心理创伤;他对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无掌控感,尝试通过“现在”嘴唇温暖的微笑来缓解。和叔本华经历状态极其相似的菲利浦,极具才华但冰冷无人味,通过学习说人话、建立关系和跟随现在的感觉,他触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越来越象一个人。潘蜜在印度学习内观禅修,“禅修时,有人放了一个响屁,引发学员咯咯发笑和老师很不高兴”,她无法在那种状态中达到宁静,回到团队通过回到自身和成员的回馈中得到感悟,内心变得和谐。本书中我受启发比较大的还有,自称矮胖乏味的图书管理员波妮,她通过回答“此时此地、谁比你重要、为什么”,重新认识自己和自我价值。生命本身远比我们以为的复杂或简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感受并去爱。至少是阶段性,每个人都需要且有能力重新了解和建设自己,而不是回避痛苦或选择性摘取认同。</p><p class="ql-block">哲学思辨也好,心理学技术也好,文学补偿也好,宗教信仰也好,都是途径不是目的,生命真是很神奇的存在,每个人的节奏契机不同,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每个人存在的状态不同,允许自己不一样,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自己去尝试,最终的目的是我之为我。</p> <p class="ql-block">洁分享:叔本华的妈妈很棒,她活出了自己,联系自己当妈妈的前前后后,感觉突破周围的环境好难。</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性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真实的自己,直面自己看得见的东西,这样会健康快乐些……</p> <p class="ql-block">瑞涛分享:《叔本华的治疗》这是一本愿意“二刷”的书,看到情节停不下来,看到各种“有哲理的话”又勾勾画画甚至需要读几遍,喜欢,也带来了启示。一是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带来的安慰,“对于生命我们无从选择,因此必须尽量减少痛苦的活着”“没有痛苦即为快乐”,这样说来,每天都太快乐了好不好!而他表达这个悲观的基调时又是如此幽默,称人类为“两足动物”,觉得日常社交影响他与伟大人们思想上的深刻交流,说人与人之间真正恰当的称呼不是先生女士,而应该是“我的难友”看着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启示之二是一开始提出的“站在永恒的角度”来看问题,确实,如果跳出身处其中的局限去看待一切,生活中的很多焦躁不安都会不值一提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现场的小伙伴们。</p> <p class="ql-block">琼分享:做人太苦,成仙太难,远忧近虑,如何疗愈?靠自愈,在大自然中、阅读中……没接受过心理治疗,但觉得我需要,什么样的治疗师适合我呢?阅读《叔本华的疗愈》,开启了解心理治疗之旅。随着团队治疗成员的敞开心扉、真诚表达、袒露内心,也开始觉察自己,试着找找自己的“结”。在书中看到自己有的想法,别人也类似,透过每个人的烦恼,得以联结,心理带来慰藉。给我们俗人写《人生智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充满智慧,但也困扰在与人联结的关系中。回到生活,人生实苦,但存在如此短暂,不好好待自己,岂不亏大了,接受生而平凡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jn分享:之前束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如井底之蛙。我差点忘了自己是个读书人,加入书会让我重拾书本。曾多少年一直都是,抱有功利心的读书。感谢书会。真的是为读而读,如此纯粹,广泛涉猎,开拓眼界。有句话说,当你发现你周边是优秀的人们,说明你在走上坡路。读书一方面是了解不同门类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静下心来摊开一本书。少了浮躁,少了功利。惟有专注,只有兴趣。如此而已。在美好的环境里分享《叔本华的治疗》,提醒我审视存在的意义。我赞同每个人都是需要治疗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问题。正常人与疯子也许就一念之间,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可能就一水之隔。改变的前提是觉察、承认它的存在。诚然,很多事情,上帝也解决不了。最终还是得靠人自己。一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每门学科或许都有他自身的局限。感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一些看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叔本华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感谢大家!如果表达不小心冒犯到了谁,恳请指正!</p> <p class="ql-block">利琴分享:感谢“勤读会”;感谢陈老师全面、深入的作品分析;感谢书友们真情、真意的阅读分享。在团队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疗愈,就像是《叔本华的治疗中》的团队治疗一般。每一位书友的分享仿佛推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门窗—风景各异。在菲利普(或者说是叔本华)身上我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终身的、也是具有毁灭性的。所以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某种特殊的原因,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说童年的伤痕的疗愈非常困难,有时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一些真心实意的爱、关心、体谅呢?阅读《叔本华的治疗》我在其中也得到很多的治疗,对“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许是应该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吧!</p> <p class="ql-block">一期一会,见面先抱抱,然后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这次分享的书是欧文亚隆的《叔本华的治疗》,读完后意犹未尽,我又读了他的另外两本书《成为我自己》、《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看了他的采访,对团体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想到自从来到勤读会,我觉得就如同来到一个通过读书连接大家的大型团体,在其中我的心灵得到很好的疗愈。感恩!</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曾经深陷各种自我怀疑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也有很多。《叔本华的治疗》中治疗师朱利亚斯再次引起我关于死亡的思考以及人生意义的探索,目前我认为既然人生就是两头黑暗之间忽闪的一刹那(我很喜欢这个判断,作为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我觉得这话并不带任何悲观色彩,就是事实而已了),那么要回归当下(这也是书中治疗师一直倡导的),原谅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书中团队里的各个人物都不完美),不以现下的标准过分苛责过去的那个自己和别人。人生其实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不断在处理这三种关系,最终,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与周遭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顺其自然的过完一生。这多少有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步入不惑之年的我,现下的认识就是这样的。我常自嘲,所谓“不惑”就是看世事有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会收起青春期的锋芒,学会看破不说破的内敛,学会宽容与感恩!而另外一个主角菲利普或者说叔本华,他们真的需要疗愈吗?我想起一句话,若要活得随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辉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长久些,只能活得简单些。然后我想到了卫鞅,想到了王阳明,想到了牛顿,想到了梵高,想到了爱因斯坦等等人,又想到了平凡如你我的普罗大众。</p><p class="ql-block">读完欧文亚隆的《成为我自己》,我其实特别羡慕欧文亚隆的生活,童年虽然跟母亲之间出现误解导致一辈子有些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自信,但是后来通过努力和在他人生导师也就是他妻子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上辉煌。通过工作的关系,在世界各地不停旅居,也许在我看来那就是理想的人生吧!最终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他实现了自我疗愈,跟童年的那个自我以及他妈妈和解。</p> <p class="ql-block">爱华线上分享:心理类的书在我的舒适区。关于读书,正如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所言:“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我常拿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去食堂打饭这个事反思自己,当我每次去大食堂选着吃的时候,往往都选那些我爱吃的菜。然后当我去隔壁小食堂吃火锅菜的时候,厨师已经配好了菜品,我没有选择,最后什么菜我都吃到几口,我也不排斥这种搭配。应用到阅读上,如果我按个人喜好,往往读来读去又在历史书中转悠,来到勤读会以后,通过书友推荐和分享,带动我发现了更多题材的书,欣喜于之余又想起吃饭和读书是一样的,“不挑食”,才不会“营养不良”!</p> <p class="ql-block">振泳线上分享:一本心理学的小说,把很多的高深的心理学知识贯穿在小说情节里,深入浅出的道出了很多疗愈的方法。只有学会自我疗愈,学会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成为真实内心自由的自己。通过陈老师的专业讲解,最让我受益的一句话是: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走出来,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怪罪我们的父母和家人,每个内心成熟强大的成年人都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p> <p class="ql-block">凌云线上分享:《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小说。</p><p class="ql-block">他说:</p><p class="ql-block"> 1.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p><p class="ql-block"> 2.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p><p class="ql-block"> 3.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p><p class="ql-block"> 由于自己性格比较执着、任性。有些时候为人们眼中的小事纠结、吞噬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我想能做到从容、冷静的人应该是从经历多种事情中磨练出来的。我是什么、拥有什么、在他人眼光中代表什么?这些都是深思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雁线上分享:由于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时间和闲暇来谈感受、情绪、人生,是社会的进步。感谢这个多元化、信息流通的时代,人们可以从心理学层面认识自己、儒释道入手解放和超脱自己,找到不同的出口而释怀。个人认为简单即是大道,好好工作、好好锻练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会降低心理问题。当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无望,情绪时常低落的时候,是应该升级自己的时候了,多看书多学习,多服务于别人,在更高的维度上看自己时,就觉得豁然开朗。而我们既然能活在天空下,那各人头上都有一片天的,只要肯努力,老天爷总会赏饭吃的,过多的担心和优虑于事无补。如果有时无病呻吟,治疗的方法就是常去医院、养老院、孤儿院这些机构看看,认识一下什么叫能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应该感恩。</p><p class="ql-block"> 生命终极是要走向死亡,但这个过程中要让它过得有意义有趣味,一直是应该努力和寻找并去实践的。</p> <p class="ql-block">转眼之间就要6点了,还有好多小伙伴没讲呢……</p> <p class="ql-block">巧丽线上分享:户外驴友和勤读会友的共同之处:</p><p class="ql-block">很陌生,又很亲近。</p><p class="ql-block">也许一起活动多次,相互都不知姓名,</p><p class="ql-block">生活之中无交集。</p><p class="ql-block">但在旅途中,在共读时,</p><p class="ql-block">彼此会产生有分寸的紧密连接:</p><p class="ql-block">真诚坦率的交流,</p><p class="ql-block">相互帮助,彼此信任。</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叔本华的治疗》的奥义吧</p><p class="ql-block">——团体的交流启发思考和温暖疗愈。</p><p class="ql-block">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慈悲中学会坚强。</p><p class="ql-block">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p> <p class="ql-block">辉线上分享:一本书穿插两个故事,涵盖很多内容,病痛、衰老、死亡、哲学、意义、心里咨询、团队治疗等等,对我来说都是新领域新知识,人与人之间支持、联结、感受……,直到在内心深处相遇,感知,从而达到真实。这很难,我渴望!</p><p class="ql-block">看书时似懂非懂,听大家分享却触动不断、感动不止,勤读会的魅力所在!陈老师,有机会再给我们讲讲那些有奇奇怪怪名字的人间游戏吧!@陈老师</p> <p class="ql-block">抓拍快乐瞬间……</p> <p class="ql-block">红莲线上分享:很喜欢杨绛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 《叔本华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莹丽线上分享:这是一个关于疗愈与自我成长的故事。有人说罹患癌症使自己更有智慧,更了解自己。当与死神不期而遇,从内心的慌乱自欺欺人,到诅咒上天对我的不公,再到坦然面对现实, 是家人和亲友的爱与关怀,让我熬过了那段灰暗的日子。现在,脖子上的伤疤就是我最美的勋章。其实从出生以来,死亡就是我们的命运,它只是在吞噬猎物之前玩弄一番。每一口呼吸,都使我们暂时逃离不断冲击我们的死亡,但最后获胜的,必然是死亡。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提前走到了终点,只不过是我的过程比别人短一点而已,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荣格说只有受过伤的疗愈者,才能真的能治愈别人。让阳光住进心里,温暖自己,照亮他人!</p> <p class="ql-block">晓岚发群里的话:</p><p class="ql-block">初夏入院,芳草箐箐</p><p class="ql-block">但听人语,又闻茶香</p><p class="ql-block">光阴飞逝,转瞬离场</p><p class="ql-block">几番思绪,离别依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感谢善木青,用古树的自然味道慢慢诠释生活,用相伴相守印证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国润带大家唱诵仓央嘉措的诗</p><p class="ql-block">动时修止静修观</p><p class="ql-block">历历情人挂眼前</p><p class="ql-block">肯把此心移学道</p><p class="ql-block">即生成佛有何难</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2022年6月底,秉林主分享李玫瑾《心理抚养》。</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增加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p><p class="ql-block">3、原创作品的分享:不定期,自荐为主,发布的时候请稍做说明。</p><p class="ql-block">4、转发帖子干货:不定期,可稍做介绍。</p><p class="ql-block">5、制作2022年5月期分享活动记录,并在本群发布。</p><p class="ql-block">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本期读书会,由善木青古茶工作室公益赠送。特别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次诚挚感谢书友金慧提供善木青古茶工作室作这期的活动场地,小院简洁清雅,每一个角落都很有味道,移步换景,满室茶香。让我们在书香茶韵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午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