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九六八年八月三十日到上海第一棉纺织厂报到,开始工作了。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完全讲清是不可能的,我选择了各个工作阶段的十件比较重要事情,回忆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我认为这样选择既有代表性,也比较全面。</p><p class="ql-block">一、运转班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二、老厂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三、槽筒车排例和倒纡机接长;</p><p class="ql-block">四、超大牵伸细纱机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五、理管机的制造工作;</p><p class="ql-block">六、业余学习和职称评定;</p><p class="ql-block">七、FA503–66细纱机排车工作;</p><p class="ql-block">八、Ac238自动络筒机的使用;</p><p class="ql-block">九、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筹建;</p><p class="ql-block">十、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重实干的人,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也是一个比较喜欢钻研的人,看到新的东西就会跃跃欲试,所以在厂里干的活较一般人特别。由于工作时间跨度长,工作内容变化大,只能分段叙述。</p><p class="ql-block"> ( 在此我建议非纺织行业的朋友不必再往下看了,因为隔行如隔山,免得浪费你的宝贵时间。全部看完需要48分钟。)</p> <p class="ql-block">上棉一厂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一、运转班工作</p><p class="ql-block"> 刚进上棉一厂,我的工种是北纺工场细纱车间丙班联合组的普通工,具体工作是负责第三生产小组的成纱、筒管的运输和堆放。此项工作不难,只要在管纱、筒管、空的帆布袋三项中抓住当天的主要矛盾,就能完成本职工作。由于当时年轻,体力尚可,工作中的空闲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我就跟当时的生产组长石WH学习技术。先是学习为细纱机加油,然后又学习给细纱机摇锭带。他见我肯学肯做,送了我一本书。这本小册子的名字叫“A563细纱机运转工技术问答”。这本书写得极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于我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来说,看了此书许多问题都一下子明白了。接下来我在完成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开始跟石师傅学习坏车修理。我也默默统计过当年的每班坏车率在百分之二左右。</p> <p class="ql-block">职工下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那时,细纱车间边上有一间比较神秘的玻璃房间,那是运转班的试验室。这里每天要检验梳棉机和并条机的半制品的质量。因为好奇,我经常在玻璃窗外张望,时间长了也偶尔进去看看。两位女试验工每天用专门仪器测定条子的重量,如发现异常就通知检修工调换齿轮,从而控制产品质量。她们每天用算盘(那时没有计算器)计算记录纸上的数据,然后再登录在案。去的次数多了我也似懂非懂帮她们操作。有一天一位叫卢YE的试验工给了我一本书,书名大概叫“运转试验工须知”。那本书是庄心光写的,后来我才知道书的作者是上棉一厂总师室的老总。看了书后就很快明白了试验工的工作要点,对于操作也能略知一二。对于珠算,我在小学四年级学过有点基础。我母亲是上棉十厂的布机间记录工,曾就读立信会计,精通珠算。我在她的指导下复习珠算,特别是补习除法口诀:“见一无除作九一”等等。两位女试验工见我珠算大有长进,对我计算的数据也逐渐放心。这样我在那间玻璃房里学到了很多的关于试验室的术语和流程。</p><p class="ql-block"> 在运转班里,我从这两本书里学到了关于棉纺织的基本知识。可以说这两本书对于我后面的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这段运转班的经历是值得铭记在心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月的工资单。名字也写错了,应该是潘建明。</p> <p class="ql-block"> 二、老厂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四月我从运转班调到长日班,在细纱揩车组任保养工。细纱揩车工作俗称“强盗生活”。每个小组七个人,必须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把细纱机的一些零部件拆开,然后清理飞花杂物,并且加油复原,再把机器及时开出。按计划逐台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对细纱机牵伸部件的拆装烂熟于胸。在长日班工作期间和谢CF成了朋友。他是我厂文革前的总工程师,对我相当关心。记得一九七一年四月的某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了,我厂组织职工在下班后去游行。在回厂的路上,谢CF总工程师就问我:“你对老厂改造有兴趣吗?”我一听马上回答:“有兴趣。”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车间搞了一个挡车工电动座车新项目,我被调到这个新成立的小组。当时小组共有四个人,除了我是无名之辈,其他三位都有一技之长。带头的是工程师秦L,他是老革命,解放前就是中共地下党员;技术员丁YD是华纺毕业的大学生;陈YS是经验丰富的钳工。我自己的感觉是生平第一次要干大事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细纱车间挡车工电动座车项目的任务是在细纱机车弄里安装带电的轨道,让电动小车能载人在车弄内自由来回,减轻挡车工的劳动强度。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全车间有一半车弄内都有支撑屋架的立柱。工程师秦L设计了下部带“C”型的立柱,避开了细纱机的滚筒,使柱子插入细纱机中间,从而使车弄内全部成为无柱子的状态。这样在车弄内铺设铁轨就没有任何障碍了,电动小车就能够自由行驶了。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对我来说正是学习的大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人民币上的细纱车间场景。</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的具体工作是协助地面轨道的安装。在轨道设计中有一个小零件,就是连接直轨和弯轨的小零件,用俗话来说就是“道叉”。当时让我画一张图纸,我也只能做做这种小生活。因为这是直线和曲线相切,这个“道叉”被我画得又细又长,就像长嘴鸟的喙。我还自以为这样画零件精度很高。但是事与愿违,图纸到了金工车间,接图者认为无法加工,就把我叫去商量。到了现场,一位看上去略大我几岁的青工就说:“啥人叫潘建明?”确实我的图纸是第一次到金工车间来,大家都不认识我这个毛头小伙非常正常。接着他说了一大堆理由。最后还加了一句,“就算我做好了,你也无法验收,因为你也没有标准靠模。”他说得很对,我无言对答。连这样的小生活都弄不好,实在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 老实说我从来没有学过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从那时起我就努力学习机械常识。后来那个鸟喙型的“道叉”整整缩短了一半才加工成型并正常使用。这个教训我记了一辈子,我也受用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 那个项目从最初的试验,到最后在整个第五生产小组22台细纱机区域全部安装完工,用了好几年时间。同时完成的还有自动落纱、自动运输、自动分配等项目。后来随着“四人帮”的垮台,上海那些从纺织厂上去的头头纷纷跌落,最后细纱电动座车的项目也不了了之。但是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我来说真是非常难得。许多事情都是我第一次碰到,如知道了细纱机的断面尺寸、测量了车间柱网的数据,了解了带电轨道的绝缘涂料。这些都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新鲜事物,真是大开眼界。同时对厂里的有关部门有了初步的接触,使我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和各部门打交道。</p> <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 三、土槽筒排列和倒纡机接长。</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各企业各部门的质量问题都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当时我们细纱车间有一种坏纱需要特别处理。所谓坏纱,并不是纱线内在质量有问题,而是卷绕上有问题,这样的管纱不能正常使用,必须进行络筒回倒,再经过倒纡机做成标准的管纱才能进入下一个工段使用。这项工作以前是借加工车间的设备来完成的,现在大家的质量意识都提高了,没有多余的设备供细纱车间使用了。当时的车间主任郭SJ对我说:“小潘,你想办法去装一段加工车间的老式络筒机(俗称土槽筒),我们车间有自己的设备就不用去求别人了。”这个任务挑战性极强。因为细纱车间从来没人干过这个活。对我一个小青年来说是领导的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考验。</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土槽筒。一般来说络筒机的筒纱和槽筒接触都是利用弹簧加压,并且配有油箱和探纱杆。而土槽筒是利用重锤和杠杆原理来加压,这比起一般络筒机更加原始,故俗称土槽筒。但是它结构简单,便于维修和操作。</p> <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务后我也无从入手,那时我还不懂络筒机的原理。我到厂里的科技图书馆找了关于络筒机的书籍带回家中学习,上班时间就到加工车间,蹲在老式络筒机旁边,看挡车工的操作,体会络筒机的工作原理。经过几天琢磨,自己心里略有底了。我主动和车间主任说,机器的零部件在什么地方?这时候有人告诉我:在大件仓库。我这才知道厂里有这么一个叫大件仓库的地方。在那里我找到了机头、机架、车面、槽筒轴、筒子架、重锤等等。车间主任让我把这台土槽筒安装在车间大门口进去的右侧第一台细纱机(41号车)的边上。这个位置实在太显眼,让全车间的人都知道我在安装土槽筒。你不努力都不行。</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机器基本成形,又配上适当的马达和皮带盘,请电气部门安装开关,接入动力线,再做好防护罩。经过油漆机器马上焕然一新。最后经过逐锭校正,投入正常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台特殊的土槽筒刚刚完成,车间主任又对我说:“小潘,你去把玻璃房边上的那台倒纡机也搬到这台土槽筒后面,把原来的机器接长,使原来的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新的任务又来了。</p><p class="ql-block"> 倒纡机的作用就是把土槽筒生产的筒子纱通过倒纡机把筒子纱按布机的要求制成直接纡纱,供织布机直接使用。这两台设备正好是配套使用。</p><p class="ql-block"> 还好这台机器和细纱机比较接近,便于入手。同样我又到大件仓库去寻找合适的机架、车面、龙筋、纲领板等等。又按接长部分的尺寸,请白铁师傅特别制作了一节长度合适的滚筒。车面以上又用圆钢、扁铁做了放置筒子纱的架子,然后根据估算,适当增加马达的功率。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倒纡机终于完成了。投入使用后产量翻番,彻底解决了细纱车间做坏纱的设备难题。</p><p class="ql-block"> 这两次排车,大大提高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己的工作信心,同时又在厂里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也为日后的工作拓宽了人脉。</p> <p class="ql-block"> 四、超大牵伸细纱机的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 先来说一下,什么是超大牵伸。一般来说细纱机的牵伸倍数在30倍左右。即普通细纱机纺出来的纱的单位重量是喂入品单位重量的1/30,而超大牵伸细纱机纺出的纱的单位重量是喂入品单位重量的1/100到1/150,甚至可达到1/200。那么超大的的倍数是如何来实现的呢?细纱机的牵伸全靠罗拉和皮辊来进行,普通细纱机有三对罗拉和皮辊,即有两个牵伸区域;而超大牵伸细纱机有四对罗拉和皮辊,就有三个牵伸区域,多了一个牵伸区域就可以成倍提高牵伸倍数。这就是奥妙所在。</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超大的理念是比较先进的,因为细纱机的牵伸倍数大幅增加可以取消粗纱机,从而减少整个纺纱过程的设备,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减少资金投入,减少用工,减少辅助设施。超大细纱机在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教科书上也有专门的介绍。当时世界上有好几个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但是他们都在试验阶段,只有少量机器在运行。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这是业内的争论。这个指导思想符合解放初期的国家利益,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试验,这个试验就在上棉一厂北纺工场。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只有上棉一厂有102台超大牵伸细纱机,达到四万纱锭的规模,而且是全年三班连续运转,独此一家。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北纺细纱车间是保密车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超大细纱机的产量是提高了,但是机械承担的超100倍的能力也给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个道理很简单:挑30斤担子走得稳,还是挑100斤担子走得稳。</p> <p class="ql-block">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超大细纱机的弱点不符合时代要求,设备改造势在必行。由厂部科研科牵头设备改造方案很快确定。所有的技术措施的实施都要通过管理员来安排落实。当时我正式提干不久,担任了细纱车间保养管理员,管理着细纱揩车、细纱检修和细纱摇架三个生产小组,共计50多人。我自己对普通牵伸细纱机了解很少,只能跟着检修组的老组长丁BR开始学习。当时的车间主任宋FG指定我具体负责有关的工作,因而又是一次新的战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棉纺企业各单位设备管理人员名录</p> <p class="ql-block">我任上棉一厂北纺细纱车间保养员。</p> <p class="ql-block"> 在改造过程中我是主要的协调人员。首先机零件无论是外购的还是厂里自制的,都必须按期到达并且要清点数量严把质量关。其次是为了能减少改造工作中机器的停台时间,需要事先把相关的零件组装起来成为部件,并按比例作好配备,每台车拆除的零部件有1.5吨;同样装上机台的零部件也有1.5吨左右。再次是每天工作之前要组织好人力,确保当天下午下班前把机器开出,交与运转班生产。如此情况必须连续进行六至七天。</p><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细纱机用粗纱作为喂入品,因此每天都要和织能组的计划员张JW保持联系,在高峰时候每天下班前都要交流一下:明天干什么?明天怎么干?由于粗纱设备和细纱设备的配比是1:7。在粗纱机开出一台后,我们细纱机必须连续改造六至七台。粗纱既不能脱节,又不能积压。这些工作也确实费心费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普通的粗纱机</p> <p class="ql-block">使用粗纱的普通细纱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北纺超大牵伸细纱机的改造工作从1980年在1号车试验开始到全车间102台细纱机全部完成,整整用了八年时间。这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从此确保了我们的细纱机的成纱质量能够和其他厂的质量比肩。我为此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也为此事自豪。</p> <p class="ql-block">车间主任</p> <p class="ql-block"> 五、理管机的制造工作</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一九九零年,当时的车间主任郭SJ又给了我一个任务,他说:“小潘,拿上棉九厂的一台理管机照样子造出来,摆到北纺细纱车间使用。”这又是一个新的任务。我和当时车间里主管理管机的管理员戴JP一起负责去九棉学习、绘图、制造。</p><p class="ql-block"> 理管机是专门整理细纱筒管的设备。筒管就是缠绕细纱、储运纱线的载体。当完成纱线转移以后,空的筒管就要被整理后再次使用。理管机是细纱车间必用的辅助设备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接到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九棉去作调查研究。我们到九棉去学习后,得知九棉没有自己制造理管机的蓝图,他们是沿用十七棉的图纸,自己修改一下作为施工图使用的。我们知道上棉一厂有规定,草图和那些修改过的蓝图是不能用来生产正规零件的。我们要制造理管机必须有正规的底图,再晒成蓝图方可供其他部门使用。我们就老老实实地买了十七棉的图纸再到九棉去核对理管机实物,画完了我们自己的草图。回厂后,又根据我们车间的实际情况对理管机图纸作了必要的修改。并着重画好理管机的总装配图,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和零件图核对,保证总装配图不出任何差错、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时,突然从行业内部得到一个消息:原上棉三厂也曾经想自己制造理管机,图纸也弄好了,但是 最终没有完成制造工作。我想他们半途而废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带着介绍信去了上棉三厂,找到了当事人,弄清了缘由。原来理管机图纸中有一个翻斗,而翻斗的转动是靠一个很大的扇形齿轮带动。当时上棉三厂的金工车间没有能力加工如此大的扇形齿轮,整个项目就此泡汤。</p><p class="ql-block"> 听罢我心里一阵紧张:因为我对厂里的金工车间制造能力也心中无底。回厂后赶紧找了我原来的技术员谢XH。(当时已担任厂的领导工作)我给他看了扇形齿轮的图纸,说明当时的情况。他看完后说没有问题。我听了他的建议,又到金工车间拜访了当时的车间主任和工艺员,他们都确认没有问题。这样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很快,所有的外购件和自制零件都齐全了,机床组的师傅也完成了齿轮减速箱的安装调试。但是他们在安装筒管输送皮带时碰到了问题,他们用尽各种方法都无法把输送皮带安装到位。其实我们在设计时早就想到了安装问题,我们提前请赵WF师傅自制了一套专用工具,这次一出手就马到成功。这也让金工车间的师傅们刮目相看。后面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p> <p class="ql-block">我和顶头上司。</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厂只制造了十三台理管机,北纺六台、南纺六台,还有一台进仓库备用。其实在我们刚刚完成制图工作时,已经有上棉六厂、上棉七厂等单位来上棉一厂商量,洽谈代为加工理管机的业务,数量还大于本厂的数量。后来因为具体问题没有谈妥,代加工一事没有成功。但是这件事情也说明了这台理管机是比较实用、比较受人欢迎的。其次理管机的制造是比较困难的,加工工艺要求比较高,安装技术也有一定难度。第三这个理管机的制造确实超出了我们纺织厂的实际能力,我们做了应该是纺织机械厂做的事情。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是第一次体验了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我和钳工老法师。</p> <p class="ql-block"> 六、业余学习和职称评定</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由于我是66届高中毕业生,无大专大本的学历,故评定工程师职称十分困难。当时北纺细纱车间有一个到沪西职大业余学习的名额,车间主任郭SJ把仅有的一个名额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十月沪西职大开办了“棉纺专业证书班”,我拿了证明前去报到。报到当天我正巧碰到了我们上棉一厂的厂校教务主任徐SY。她是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厂校的。那时她已任沪西职大的教务主任。因为在厂里已经相识,她叫我代理班长,我情面难却,只能答应。我们班当时来报到的人很多,坐了满满一教室。我记得最初的点名册上有五十多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入学考试的准考证。</p> <p class="ql-block"> 学习班从10月开始上课,先复习高中语文、数学等等。到第二年2月进行入学考试。听到要考数学和语文,有一部分人知难而退,也有一部分人向学校提交厂里开具要求免试的证明。我正常参加考试。入学考试结束后,有一天徐SY教务主任来厂里办事,正巧碰到我,她告诉我:“你数学考了100分。”又说:“因你的名字是在第一个,(按厂号排名)我印象很深,是不会弄错的。”后来在新学期开学时,徐SY又正式提名我当班长,我也难以推脱,同学们一阵鼓掌,我又当了两年班长。这时班里学员已经大幅减少,教室里空位子很多。到一九九一年十一月拍毕业照时,班里只有27人。照片中前排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后面两排是全体学员。</p> <p class="ql-block">专业证书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我在中学里学的是俄语,多年不用已经荒废。而当时社会上学英语是主流。我在1987—88年上了三个学期的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电视英语授课班,记得上课老师是曲卫国和石琳。由于我当时已经年满四十,又是初学者因而困难比较大。我跟着我们北纺工场的一群年轻人(基本上都比我小十岁)一起学习,有学伴了就有人照顾,特别在复习阶段,他们都帮我占前排的位置,能更好地记录老师的讲课。通过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和考核,我也取得了结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英语电视授课班学员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员证的背面,有三个学期的注册凭证。</p> <p class="ql-block">英语电视授课班的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春,我参加了上海市纺织局的工程师专业英语考试。那次考试非常局促,拿到通知书离考试只有十多天了,等拿到考试复习大纲的15篇课文资料,离考试只有十天时间。复习是非常紧张的。我找了我们一起学习英语的薛MS,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每天下班以后我都去找他请教15篇课文的难点,他不厌其烦给我解说课文。我终于通过了英语考试,在一九九三年一月份拿到了工程师资格证书。这样我在以后的岗位竞争中不落下风。</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感谢厂领导和车间领导给了我业余学习的机会,感谢厂教育科给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好朋友们的陪伴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棉纺工程师资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七、FA503–66细纱机的安装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四月,我刚从北纺工场调到设备科,任细纱和加工专职管理员。正巧新北纺工场正在安装上海二纺机生产的新型细纱机,即FA503—66型细纱机。这个细纱机的最大特点是全机采用气动加压摇架,避免了原弹簧加压带来的机械疲劳问题并减少弹簧加压的个体差异,提高单体加压的数值一致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气动加压摇架是全新的技术,也是二纺机新产品的一个卖点。无巧不成书,新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就是上棉一厂新北纺细纱车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查看了设备总装图,我心目中的“气动加压”应该有明显的标志,我从车头看到车尾,找了几遍都没有发现气动加压元件的踪影。我只能电话联系二纺机的有关部门,最后对方告诉我:“就在第一根粗纱架立柱上。”我看了大失所望,那上面仅有一个小小的减压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简陋了吧!心里想它如何承担气动加压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当细纱机起动时气囊管必须提前充气并达到定值,能保证吗?当细纱机在节假日要连续停关,但又要保证皮辊不变形能做到吗?当遇到突发停电,摇架不能失压没问题吗?问题出来后二纺机也知道事关重大,派出了专门负责气动压力的工程师来我厂解决问题。他们在我厂做了大量试验,反反复复用了一个多月。我当时也开玩笑给他们的工程师写了一首打油诗:</p><p class="ql-block">一棉是二机试验场,</p><p class="ql-block">三番四次变花样,</p><p class="ql-block">五脏六腑全变动,</p><p class="ql-block">七嘴八舌论短长。</p><p class="ql-block">究竟问题在何处,</p><p class="ql-block">实令许工费思量,</p><p class="ql-block">一旦试验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二机美名天下扬。</p><p class="ql-block"> 经过试验,气动元件从单个减压阀变成了一个约30厘米见方小型控制箱,里面装满了气动元件和电气设备,安装在车头上方显眼的位置。气加压问题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新来的细纱机祸不单行,在试纺中又碰到了问题:部分纱锭的粗纱进入口喇叭头和后档皮辊有摩擦。根据我多年细纱车间工作的经验,我认定这是安装喇叭头的扁铁弯曲所致。但是对方负责人声称,扁铁全部经过校正处理,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也只能单挑上场。我曾在棉纺公司的设备互查中担任过沪东地区的检查组组长,经验还是有的。我一个人在车间里慢慢观察,仔细甄别喇叭头扁铁的状态,一边走一边用手轻轻拨动扁铁,终于找到了扁铁存在的“大刀弯”现象。何谓“大刀弯”?即扁铁不是在窄的一面弯曲,而是在宽的一面弯曲。而且不至一根两根。我拆下这些扁铁,并用钢皮直尺测量,问题十分明显。不用说了他们确认问题,并派出工人前来整改。</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我们上棉一厂的利益,我也为维护上棉一厂的荣誉尽了自己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八、Ac238自动络筒机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厂出口用纱大量增加;随着时代潮流变化,针织纱要求越来越高,无接头纱成为香饽饽。这样自动络筒机成为出口用纱和针织用纱的必须机械设备。1992年我厂利用国家政策引进一批先进纺织设备,其中就包括九台自动络筒机,计540锭。我厂引进的自动络筒机是德国睗莱福公司的Autoconer238型络筒机,简称Ac238。可用于单纱或股线,适用纯棉和混纺产品。</p><p class="ql-block"> Ac238自动络筒机有一份睗莱福公司提供的lot Recod(品种记录单),该记录单有约40个项目,主要涉及上车工艺,其作用犹如纺织厂通用的工艺记录单。因此我们称其为“工艺记录单”。“工艺记录单”上的项目大多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输入电脑,另有一部分是通过调换机械零件或调节机械相对位置的方式来变更工艺。此单本来是全英文的,我虽然没有参加出国考察,但是为了便于我厂各方面管理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的使用,我将工艺单在原来英文的基础上添加了符合我们纺织厂习惯的中文解释,使工艺单直接为我们上棉一厂使用。实质上也是做了技术科应做的事情。此单一直到我离厂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还写了“Autoconer238工艺单的正确使用和应注意的问题”一文,详细介绍了工艺单如何正确使用。此文相当实用,流传很广,上海和外地使用Ac238的棉纺厂都来索取此文。(后来我在上棉九厂的设备科办公室里看到过翻印的本文,并在最后注明了此文转抄上棉一厂设备科潘建明)我为此深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 在Ac238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方面,虽然产品说明书作了介绍,但是对于我们的习惯有很大差异。我写了“浅谈Autoconer238的性能和保养管理工作”一文。根据我们的工作习惯把时间计算单位全部由小时折算成班、天、周、月,并把所有的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车间管理员也便于编写月度保养作业计划,也便于检查和督促。这些作业计划一直维持到我离厂。</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我又针对厂里进口设备的现状,提出了要在保持进口设备原有性能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写了“进口设备规范化管理”一文,对我厂如何用好、管好、保养好进口设备以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论文获得了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和上海市设备管理协会的优秀论文奖状。</p> <p class="ql-block"> 九、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的筹建</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七月,上海棉纺公司决定把上棉一厂、上棉四厂、上棉九厂合并成立上海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并把沪西棉纺厂的先进设备搬到上棉九厂,在那里开实体工厂。我作为上棉一厂设备科的负责人,从那时开始几乎每天都跟着生产厂长到九棉厂区实地查看,商量新成立的二纺车间的生产规模,设备配套,场地布局等前期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棉一厂的先进设备主要包括前纺的清钢联设备,细纱车间的气加压FA503–66细纱机,后加工车间九台Ac238自动络筒机等等。另外还有许多设备是上述三家厂以外的,如二十五棉的FL—16粗纱机、十三棉的梳棉机和大型冷冻机等。我都要亲自到场督促搬迁。直到1999年12月31日晚上八点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设备搬迁是一个厂的重大事件,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要对准备搬迁的设备进行完好评估,确保设备搬迁到新公司后能够顺利开出,并完整交接验收。此外我们设计了设备转移表格,明确填写设备在上棉一厂的设备编号、设备原值、设备净值等。并留出接收单位的签收空档,以便签收。在设备转移过程中我们会同财务部门对搬迁设备逐台清账,并向上级棉纺公司申报备案。这样一套完整的做法确保国有固定资产不流失。本人得到上棉一厂的表彰,事后又得到棉纺公司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十、在总师室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〇〇〇年,上海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我也随上棉一厂北方工场整建制来到新一棉的总师室,任专职工程师,负责设备保养和管理工作。当时原九棉留下来的三万纱锭称“一纺”,另有一千台布机称“织部”;上棉一厂搬迁来的三万纱锭称“二纺”。后来上棉三十厂又搬来约三万纱锭称“三纺”。当时还有九棉留下的动力车间和金工车间,规模还是相当大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初秋的下午天特别黑,大有黑云压城的气势。我正在二纺查看设备。突然间大雨倾盆,雨水把二纺细纱车间的屋面天沟灌满了,只见靠近车尾的天沟雨水翻槽而出,瞬间整个天沟就像一条十几米宽的大瀑布。冲下来的雨水向四面漫开。我一下子就想到二纺细纱车间的地坪铺着铸铁平板,细纱机的主机马达就在车尾,一旦漏电,情景难以想象。当机立断我叫当班负责人下令细纱车间全部关车。我说:“有人来问就说是我关照的。”我立即跑步到车间办公室,打电话向厂长汇报二纺细纱车间的情况。紧接着厂部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到细纱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当时地面已经一片汪洋。二纺工场职工全体出动,清扫雨水,整理被雨水冲刷的设备,然后再有序开车。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下令叫“关车”,也是唯一一次下令“关车”。第二天的上海新闻里就有报道,昨天下午杨浦区部分地区下了五十年从未见过的暴雨。对于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不能视而不见,我尽了我应尽的责任和担当。</p> <p class="ql-block"> 在新一棉工作期间,我还干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一天中午,财务科科长老徐来找我,他说:“老潘,今天下午有一件事请你帮忙,接待一下某银行的来访人员”。我问怎么回事?他告诉我:我们厂原来向一银行贷款的,那银行说你们先把上一期贷款还清,下次贷款再签合同。财务部门照此做了,但是到再贷款时,他们推三推四,找种种理由拒绝贷款。这一下财务部门急了,只能再找一家银行。当然银行在贷款前提出要进行考察,这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财务科长对我说:你千万要接待好这批人。</p><p class="ql-block"> 任务又落到我头上了。我知道各大银行都养着一批人,他们都是机械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化学工程师,还有搞财产保险的、搞人生保险的等等。他们都是为银行提供各种评估服务的。接待好这批人,首先要表示出诚意,然后让他们看到我们厂是有前途的,最后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设备资产还是相当不错,至少抵得上贷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他们如约而至,一番寒暄后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几位中有没有棉纺工程师?他们说:没有。我就心定了。我带他们进入二纺工场,从最初的清花抓棉机开始逐台介绍各类设备的机械原理和作用,使他们充分了解我们棉纺行业。我尽量用最普通的语言让他们理解棉纺的生产流程。他们都听得很入神。我还特地介绍了二纺工场的进口清钢联设备和Ac238自动络筒机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回财务科的路上,他们几位都兴奋地说:从来没有到过纺织厂,听了我的介绍好像自己都懂纺织行业了。我想他们有了收获,贷款就有希望。后面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我想这也算是我对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的一份贡献吧。我自己也体会到,到一定的社会高度,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也应该更高一些,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高一些。德不配位是不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广泛的、比较有意义的。在我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人都给了我帮助。特别要感谢当时的车间主任郭SJ,是他给了我独立锻炼的机会,是他给了我难得的业余学习的机会。我还要感谢那些在重要关头、关键时刻给我帮助的每一位,是他们成全了我的工作成果。我还要感谢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每一位,是他们帮助我不断向前。</p><p class="ql-block"> 每次接到一个新任务,其实都是在挑战自我,如果完成了就会前进一步,而且是前进一大步,也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台阶。我就是在这样不断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不断上新台阶。这就是我的感悟与总结。</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在我很小的时候,她给我买过一包十件套的工具,虽然是玩玩,但玩出了我的动手能力。这个特长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兴趣和事业结合在一起时,事半功倍。记得在刚进厂时,母亲对我说:“想做一个好的机匠,一定要学会一手能拿棉纱,一手能拿扳头。”我一直牢记这句话。现在我可以说我做过的工作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对得起我们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谢谢从头看到底的每一位,你们都是我的新朋友。再次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