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徽州~国画中的家园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前,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有一句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诗词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聊聊十个字,把徽州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诗人一辈子痴绝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有梦到人间的仙境原来在徽州。</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徽州”仅指安徽,查阅之后,方知古徽州分属安徽、江西两省。从宋代起,徽州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府城就在歙县。古徽州的这种格局,开启了长约八百年的历史传奇。</p><p class="ql-block"> 徽州的“徽”字,成就了安徽省之“徽”、徽派建筑之“徽”、风云徽商之“徽”、徽州文化之“徽”。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1987年,原徽州地区和县级黄山市合并成立了地级黄山市,把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管辖,从此徽州之名成了黄山市下辖一区的名字,原来“徽州”的地理内涵不复存在。然而,徽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它仍然存在于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徽州有相对稳定、长久的地域,形成和发展了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而徽州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包涵了理学、朴学、艺术、医学、建筑、菜系等,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徽派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寻常游人最直接看到与最容易接触的部分,透过徽派建筑,或许可以对徽州文化有所感悟。2000年,宏村、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潜口民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等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行列,徽派建筑的殊荣更为之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 徽派建筑集中于徽州古村落,在民居、祠庙、牌坊等建筑实体中体现了徽州地域景观特色和民俗文化,结构布局严谨,雕刻精美绝伦,独具风格魅力,是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徽州古建筑中,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号称“徽派建筑三绝”。数量最多的民居建筑,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聚集为村,以围绕天井组成的三合院作为基本单元,精巧布局,规整安排,错落有致。淡粉墙、小青瓦、马头墙最为特色,饰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亭台楼榭、叠院回廊和谐组合,祠堂、牌楼交相呼应,宛如一副绝美的水墨丹青画。</p><p class="ql-block"> 徽州上榜古村落多达十几个,隐于深山僻壤,游人罕至却清幽美丽的古村落不知还有多少。既如此,那就去名气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宏村、西递和呈坎。</p><p class="ql-block"> 大诗人李白在五言绝句《小桃源》中吟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首诗概括直白地描摹出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意西递</p><p class="ql-block"> 春光明媚日,我们来到了黟县西递。</p><p class="ql-block"> 西递,别名西溪,据说是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而得名,很有诗意。西递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经明朝发展,到清代初期达到鼎盛。相传北宋皇佑年间,胡姓第五代孙胡仕良往金陵途中,经过西递,被其秀丽风景、肥沃土地所吸引,遂举家从婺源迁于西递,在此耕读并举,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为一处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近千年的历史,应该在西递留下些什么?期待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西递村口,抬头就见明经湖,一汪绿水,水面如镜,倒影着苍翠山坡环抱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清清水莹莹,白墙墨瓦、飞檐翘角勾画出一方“桃花源里人家”。</p> <p class="ql-block">  “胡文广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耸村头。明万历时期,胡文广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后做官知县、刺史、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政绩显著,皇帝准敕,于万历六年(1578年)兴建了此牌坊。</p><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徽州人风尘岁月的标志与符号。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现仅存的这座胡文广牌坊是最高大精致的,高12.3米,宽9.95米,5层楼阁,为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600多年风雨之后,牌坊上字迹有些已经模糊不清,然而牌坊的气势依旧。遥想当时13座牌坊一字排开的景象,应该何其壮观。一坊一故事,不知那毁于一旦的另外12座牌坊,将会有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递所有的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都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建筑色调朴素典雅,现在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的明清民居就有124幢和祠堂3座,享有明清古民居博物馆、古民居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村落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一条纵向小街和两道沿溪小路为骨架构成村庄街巷体系。街道不宽,主要路段商摊不少,但没有装修豪华的商店,卖小吃的,炒茶卖茶的,手工艺品加工的,都在街边老屋里做生意,或在路边摆摊,食香茶香飘荡于古朴街巷,满满一层浓郁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副楹联让人印象深刻,也是西递商贩的经营理念。</p> <p class="ql-block">  徽州山高路险,闭塞偏远,“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但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远至日本、东南亚以及葡萄牙等国。“梯山航海;裕厥嘉猷。”怀揣这样的信念,西递徽商能不大发么?</p> <p class="ql-block">  游人络绎不绝,南腔北调声声,是西递的开放包容。</p> <p class="ql-block">  主街两边的窄巷幽深僻静,岁月沉淀的痕迹更加浓厚。古民居静立两旁,偶有村民进出巷子,望着背影,感觉他正走在明清时代。</p> <p class="ql-block">  小巷被阳光明暗两分,一眼看去,似前路迷茫,走到尽头,却又柳暗花明。西递九十九条这样的巷道,不知里面深藏着多少古老村落的贵人富户、士第大夫,浓缩了多少千百年的传说史话。</p> <p class="ql-block">  西递保存较完好的民居有追慕堂、笃誼庭、敬爱堂、旷古斋、瑞玉庭、桃李园、西园、东园、青云轩、大夫第、尚德堂、仰高堂等等,组成匠心设计、各具特色的徽派古建筑群。如在西递居住几日,慢慢欣赏品味,方为最佳。</p> <p class="ql-block">  “友天下士;读古人书。”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灿若繁星,旷古斋的古香古色的庭堂上这副对联足以说明。</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古宅天井,虽不敞阔,却不逼仄,有一种古楹联“屋小仅能容膝;楼高却可摘星。”所描述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博古斋没有开门,门外被艳阳映射得有些泛红的斑驳古墙和墙角一溜摆放的石墩,莫非是“天长流水坐怀古,春静幽兰时向人。”</p> <p class="ql-block">  西递村坐落黄山南麓,背靠罗峰山、石狮山,南北山在此回环形成山坳。村里有三条溪水,分别为金溪、前边溪、后边溪,受山势影响,溪水都是自东向西,在村中交汇成一条西流水。</p> <p class="ql-block">  两块青石板搭成小桥,村内此桥甚多,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溪流一边即为主街。</p> <p class="ql-block">  溪水清凉干净,居民常用来洗衣淘菜,可谓“二字箴言,惟勤惟俭”思想的尽情体现。</p> <p class="ql-block">  “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如此文雅素丽的桃花源里人家怎不能叫人朝思暮想。</p> <p class="ql-block">  徽州人在外拼搏,吃尽了酸甜苦辣,終获硕果。徽州出了许多达官富商,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因为徽州人是读着、看着、学着楹联做人做事。“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休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p> <p class="ql-block">  1999年,西递与宏村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这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西递是一首诗,而且是一首厚重深邃的巨帙。过客匆匆,它虽可以被看到被品味,但要读懂诗意,却需要下一番功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里宏村</p><p class="ql-block"> 宏村离西递不远,现在坐公交车可以很方便的往来两村。</p><p class="ql-block"> 宏村的历史同样悠久,也是始建于南宋年间(1190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与大多数徽派古村落一样,依山傍水,空中俯瞰,整个村子状若牛形,雷岗山为牛头,参天古树为牛角,村子房屋为牛身,四座桥梁为牛脚,此种结构布局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最大的特色是“水训”,即人工水系。明永乐年间,宏村人在村子的上首浥溪河拦水筑坝,用石块砌渠,引一汪清水入村,使之“家家门前有清泉”。宏村既有山村野趣又有水乡风味,素有“中国画里乡村”美誉。</p><p class="ql-block"> 村口这棵枫杨树有500多年树龄,树冠形似一把巨伞。据说按照过去的风俗,凡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树转个大圈,以示新人百年好合之意。旁边还有一棵银杏,也是500年树龄。两棵巨树成了“牛角”。</p> <p class="ql-block">  宏村有志诚堂、思齐堂、思济堂等保存较为完好的木雕楼群和德义堂、乐叙堂、敦厚堂、敬德堂、承志堂敬修堂、树人堂等一批古民居,以及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全村明清民居有四百多幢,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宏村的民居建筑和其它徽州民宅一样,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形成统一色调,简单明快却带有神秘,特别呈现出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醇厚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用料粗大。梁架构件结合巧妙,一般不施彩漆而涂桐油,保持建筑材料本身的质地美,素雅淡秀,简洁富丽,独具艺术风采。</p> <p class="ql-block">  宏村的民居古建筑具有朴挫和谐、清新雅致的室内装饰,室内的木雕、彩绘、家具和墙上的图画、书法等可以说是地方艺术品大集合,构成了风格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徽派建筑的三雕艺术在这儿也得到充分显现,特别是木雕,每一进院落,天井、庭堂,举目看去,都有反应儒家理教、佛家教义、道家风骨等各类题材的木雕图案,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简约,有的缜密,徽派建筑文化一目了然,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  承志堂门厅,中门福字上方镶有一幅“白子闹元宵”图,图上雕刻着100个小男孩过元宵闹花灯时的场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木雕设计美轮美奂,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承志堂的木雕,层次繁复,人物众多,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看上去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誉为“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石雕、砖雕同样非常细腻精美。</p> <p class="ql-block">  宏村的条条小巷,都有水沟。古宏村人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一套人工水系,围绕牛形村落做活了一篇“中国一绝”的水文章。这套科学的水系设计,即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又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宏村的流动之水乃是有别于其它徽派古村落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村子的水训分作大小两部分,村中分流,大训向西,曲折弯流七百多米进入南湖。小训向东流入月沼,再拐一大弯流进南湖。潺潺水训,九曲十弯,绕家穿户,长流不腐。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距离在60米以内,最远的住户离水源距离也不过100米。在几百年前没有自来水时代,可谓神作。</p> <p class="ql-block">  月沼,原是一口小泉窟。古宏村人取“月满则亏”的传统理念,把小泉窟开掘成半月形水塘,取名“月沼”。月沼似“牛胃”,村民从山前溪水上游引出活水,经过月沼再流回溪水下游,水渠之水长年不枯,清亮干净。</p><p class="ql-block"> 月沼水面如镜,四周民居环绕,宁静恬美,成为水街景观核心。宋儒朱熹有诗吟唱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宏村发展到明万历时期,人口繁盛,仅月塘蓄水已不够用。于是村民将村南的百亩良田,挖深数丈,砌石筑岸,建成南湖。 南湖像“牛肚”,有了南湖,配合天然溪水、水渠、月沼,组成一个活水系,终日流水潺潺,还最后让“牛形”村子得以完整。</p> <p class="ql-block">  南湖面积较大,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成大弓形。堤分上下两层,上层宽4米,条石铺路,古木苍翠,垂柳婀娜,桃花红艳,尽显南湖春晓之景色。</p> <p class="ql-block">  南湖历史上进行过三次大修。1986年重建中堤,建画桥。而“画桥”之名则取自清乾隆年间宏村诗人汪彤雯的诗作《南湖春晓》:“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水鸟啼。杨柳含颦桃花笑,一边吟过画桥西”。</p> <p class="ql-block">  漫步湖堤,举目北望。一汪碧水倒影出对面层层叠叠、黑白分明的村舍和村后的如黛群山,宏村真的就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水呈坎</p><p class="ql-block"> 与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宏村相比,呈坎仿佛名气小了许多。得益于堂弟推荐,我们去了呈坎之后,方知她的秀外慧中。</p><p class="ql-block"> 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两个名称相比较,按说“龙溪”应该更为响亮,为什么改为“呈坎”,完全是源于风水理念。</p><p class="ql-block"> 《罗氏族谱书》记载,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p><p class="ql-block"> 风水理论是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貌、景观等综合环境因素的评判标准和某些建筑技术、禁忌等的选择考虑。宋代以后徽商兴起,文化教育发展,以“程朱理学”为精神内核的徽文化,在呈坎与人才济济的罗氏家族相契合,直接指导和影响了呈坎村的选址、布局、建设、装饰等。</p><p class="ql-block"> 呈坎整个村落按照《易经》之“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依山傍水,四周八座山峦环抱,天然形成八卦的八个方位,而村落平坦,坐西朝东。村落建设按先天八卦图布局,众川河呈“S”形自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两边建有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自然八卦与人文八卦巧妙融合,是国内唯一按八卦建村的典范,也使呈坎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早在宋代就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呈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水面,面积逾百亩,水色清亮,名“永兴湖”,当地俗称“水口”。 </p> <p class="ql-block">  永兴湖上有五座桥,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桥循环护佑,展示呈坎具有上佳风水。</p> <p class="ql-block">  山明水秀,沁香疏影,呈坎的风水寓意表现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春风送爽,湖畔柳枝摇曳,菜花金黄,为粉墙黛瓦的水墨村落增添了几分亮色,浑然天成的和谐与秀美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凝视着水面的古宅倒影,我恍惚看到了悠悠千年罗家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背影,看见了蹉跎岁月罗家子孙苦读诗书人才傲世的身形。</p> <p class="ql-block">  朦胧里,感觉到数不尽的灿烂朝阳、和熙春风、纷纷细雨、洁白祥云降临于这方水土,滋养着这块宝地。</p> <p class="ql-block">  “晒秋”是古徽州地区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现象。呈坎晒秋的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每年8月底开始,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在永兴湖畔的这个广场上晾晒秋收果实,原来的永兴湖广场直接就叫“晒秋广场”了。</p> <p class="ql-block">  偌大的广场成了小憩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不用等到秋天,现在脑海中就可以想象到晒秋的场景,广场上摆满玉米、黄豆、稻谷、荞麦、辣椒等果实,五彩缤纷,丰收的喜悦气息该是多么的浓郁。</p> <p class="ql-block">  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其中不乏宋、元朝代的古建筑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仅明清建筑就有100余处。</p> <p class="ql-block">  呈坎村的高墙窄巷,蜿蜒曲折,大致呈东西走向。</p> <p class="ql-block">  街巷全部是花岗岩条石铺砌,两侧民居鳞次栉比,排列有序,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漫步其间,无处不景,步移景换。</p> <p class="ql-block">  粉墙黛瓦翠竹,淡雅清秀,仿佛置身于丹青水墨之中。</p> <p class="ql-block">  走在深深小巷,仿佛走进了悠悠的岁月长廊,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接踵而来的名人故居闪现出呈坎的精彩韶华,也凸显了呈坎徽商的辉煌过往。</p> <p class="ql-block">  手工艺人的敲打声和当地小食的飘香味让村落里赋予了更多生气。</p> <p class="ql-block">  呈坎目前仍保存有宋代建筑长春社和元代建筑罗会泰宅以及一批明清民居老宅,其中罗会炯、罗会炳、罗厂铭、罗来龙、罗嗣海、罗永祈、罗纯夫等数十处老宅,这些均为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类型,独特的风格,让呈坎享有“民居甲天下”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罗东舒先生祠是呈坎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系罗氏族人为供奉先祖罗东舒而建造。</p><p class="ql-block"> 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他淡泊名利,积善行德,当时的学者尊称他为东舒先生。罗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据说对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庙礼仪,实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罗东舒祠按孔庙格局建造,耗时70余年,耗银45000余两。四进四院,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祠堂规模宏大、建筑精湛,融古、雅、美、大于一体,成为徽派建筑的一个典范,誉为“国之瑰宝”,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院内原有8棵古树,现仅存一棵银桂,树龄有400余年,仍枝繁叶茂。每年金秋花开,花香四溢。祠堂桂花,象征家族荣华富贵。</p> <p class="ql-block">  宝纶阁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高13.6米,面闊11开间,进深10米。宝纶阁斗拱雀替玲珑剔透,梁架彩绘精美绝伦,历经450多年依然色彩鲜艳。牌匾“宝纶阁”为明代徽州吴士鸿所书,阁内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黄榜、御赐品、族谱等。</p><p class="ql-block"> 罗东舒祠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别忽视了这座桥,她修建于元朝,造型优美,叫环秀桥。</p> <p class="ql-block">  众川河,流淌了千年。因为它的存在,成就了呈坎的八卦风水,养育了呈坎村人。</p> <p class="ql-block">  游西递、宏村、呈坎,就如画中行一般。“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面对着梦圆的地方,借用徽州现代诗人汪玢的几句诗来表达心中深藏的情愫:“一水碧悠悠。媚断徽州。……今夜河桥留后约,素月当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