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位于海南岛中部的东北方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从当时琼山县南部区域析出新置。1988年起,直辖于海南省。<br> 最早的县治并不是现在的定城镇,元天历二年(1329年),曾贬谪海南三年的文宗皇帝(图帖睦尔),为答谢王官的厚待之恩,下旨升格定安县为南建州,直属于海北(今广西北海市)元帅府,州治设在现今老城的南门外不远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降为县制;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迁至“定阳市”,定城镇老城区。<br>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这里称“县前市”,明崇祯六年(1633年)改称“定城”,1951年置镇。县衙是在明代才建的,城墙筹划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直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完工,城门终有四座。作为琼州府卫星城,曾喧闹一时,如今只剩下了遗址。 曾为峒主的王官是南雷村(岭口镇九锡山村)人,被封为知州,并赐予其家族世袭的特权。时局动荡,不肯归附明朝的次子将“州府”撤回了故里,最终兵败被杀。横空出世的“南建州”仅仅存在了四十年,一段传奇就此结束,但宛若画屏的小山村,依旧凝绿聚翠。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弘诲生于雷鸣镇龙梅村的望族。在父亲栽培下,自幼聪明好学,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试中举人第一名(解元),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二甲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南京礼部尚书等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家乡,年76岁。神宗皇帝赐祭葬,“士民衰之,为之罢市。”<br> 作为名臣,除了著作颇丰,最大的贡献在于“奏考回琼”,让琼州的儒生不必再横渡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雷州市区)参加院试,而是就地应考。他也是教育家,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58岁辞官回乡创建了“尚友书院”,并资助了“天池书院”(澄迈)和“玉阳书院”(文昌),为定安以后的科举出才,尽出了心力。<br> 众官员对他十分崇敬,明万历二年(1574年)在其旧居旁,为正直的“国史官”竖起了面宽三间的“太史坊”,殊为“恩荣”,有对联曰:“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光摇北极应三台”。 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王弘诲的有生之年,县城中就立有“解元坊”以表彰其功德,还有儒生们为其兴建的纪念祠(生祠)。 转眼换了朝代,风水极好的高林村(今龙湖镇)居高临下,山清水秀。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张岳崧生于庠生(学生)家,即便放牧也带着书本,15岁文章挥笔即成,知县称“廊庙器也”。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成为海南史上唯一的“探花”。“莫怨陋府单孤苦,欲振家声在读书。” 张岳崧累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曾杜绝浪费,整除积弊,致力救灾,主张禁烟,道光皇帝夸道:“学问人品,朕所深知。”他热心教育和公益,居官时在村内所建四合院里,就设有高林学馆。 旁边有晚年筹建的“张氏宗祠”,“大贵莫过学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病逝,年69岁,嘉庆皇帝曾赞“何地无才”。 同县的春内村(今属定城镇)有一座由京城设计,朝廷拨银的大宅,建于清同治年间。盛时有12院72门,蜿蜒幽深,这就是王映斗“父子进士”的故居。天有不测之风云,价值不菲的所藏书画,以及牌匾、瓷器等物件,经过“土改”、“文革”的冲击,遭到毁坏。<br> “心声相感鹤欲舞,笔力所到花为香。”所幸凄凉的庭院还在,虽不见当年的恢弘,但也默默地见证了150余年的风雨和变故。<br> 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映斗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读书过目成诵”,学业蒸蒸日上。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考进县学,后入府学。为母守孝等原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37岁中副榜举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47岁殿试中二甲十四名进士。<br> 清同治年间,王映斗累官至大理寺卿(二品)。他事无巨细,整治文教,平息寇乱;公正廉明,称为“铁门限”;忠厚不阿,极受同僚敬重。他是教育家,培养出许多栋梁人才,美名远扬。清同治九年(1870年),73高龄辞任;清光绪元年(1875),回到故里,主编总纂了《定安县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去世,享年81岁。<br> “旧市城”村(今属翰林镇)始于清朝初端,为富有之地。晚清治安已渐混乱,筑起火山岩围墙以自卫,人们还能云淡风轻吗? 定安县南部的“母瑞山”区方圆100多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股“土匪”两次被围剿而藏在了这里。最后的25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保存了火种,被誉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br><br>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18点49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