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之定淮门

王天明

<p class="ql-block">  坚固而形制各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绚丽多彩的一章,集中了当年建造者设计思想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城门建造艺术上的新形式,与恢弘雄伟、形制独特的南京城垣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定淮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位于南京城西外秦淮河东岸、古平岗西头,大体在现内环北线的模范西路、定淮门大街和石头城路(古平岗)交界的十字路口,为南京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南接清凉门,北临华严岗门、仪凤门。由于临近城内的马鞍山,明代以前又名“马鞍门”。其实此门南北的城墙依山顺河而建,弯弯曲曲,也类似马鞍状。又因门外是三汊河河口,秦淮河流此入江,故初名怀远门。明洪武7年(1374年),秦淮河发生水患,因此门跨秦淮河上,改名为定淮门,以求秦淮安定。清朝道光23年(1843年),由于秦淮河淤塞,定淮门遂废。1958年始至1963年,定淮门门券及南侧城墙陆续遭到拆除,只有北端的城墙目前尚存,只保留了定淮门的地名。虽然有这么个定淮门的地名,还是因为地处偏僻,外地人很少知道。随着定淮门大桥的建成、过江隧道的开通,这也是率先以古城门名命名的过江隧道,定淮门也随之在大江南北声名远扬了,真正成为古城南京对外的又一个快捷的门户通道。外秦淮河由古城南京的护城河变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南京的内河,天堑长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护城河,成为古城南京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1963年,陆先生推着时髦的永久自行车,在定淮门旁摄影留念。正是这张珍贵的照片,揭开了定淮门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横跨秦淮河的定淮门大桥将内城和南京河西地区连接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定淮门北段的城墙属于“包山墙”,多段有过坍塌史。很有意思的是,从“南京城墙定淮门登城处”向北,至华严岗门再向北500米左右的这段城墙,和南京现存的其他地段城墙相比,城墙上既没有垛墙也没有女墙,内侧已与山体持平,外侧仅靠设置的铁制栏杆保护行人。从残留的城墙修缮印记看,有点像是半拉子工程,残存的垛墙最上面的墙砖的“水泥浆粉”有的地方都脱落了,有几块墙砖也脱落躺在一遍;但从设置的铁制栏杆看,这一切表象也可能是故意为之,既安全,又修旧如旧。</p> <p class="ql-block">  定淮门北端的城墙。远处高高耸立的江苏电视台发射塔成为定淮门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现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定淮门一带,据说在600年前的明代时期还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这里江汊纵横、芦草连天,地势开阔,直通长江。就在朱元璋为马鞍门改名后不久,偏僻的定淮门外三汊河中保村一带突然喧闹起来,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六省船厂全部迁来此处,组建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龙江宝船厂。3万工匠精心劳作,开作塘(船坞)七条,建造了200多艘排水量巨大的木帆船,其中有排水量超过千吨的巨型宝船,陪伴着三宝太监经历了七下西洋的惊涛骇浪,最终毫发无伤,满载而归,重回天朝。在留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的同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如今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内水面上停靠的中号宝船,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定淮门外的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 在秦淮河通往长江的入口段,即长江、秦淮河、惠民河交汇点的三汊河,这里曾作为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里有1989年后建成三汊河大桥和下关大桥,有2004年8月开工建设的亚洲首创“双孔护镜门”式三汊河河口闸(该闸非汛期关闸蓄水,抬高武定门至三汊河入江口河段水位,改善城市河道景观,汛期时开闸行洪,并承担秦淮河“引江换水”工程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60周年暨南京解放60周年而建设的新的渡江胜利纪念馆(该馆由胜利广场和主馆区两部分组成,在胜利纪念广场上赫然矗立着6组49颗红色五星组成的群雕,总高度为49.423米,寓意南京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1949年4月23日”这一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再现“千帆竞渡过长江”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 (摄影/王天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