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孩子刚出生时我们都梦想他能成为天使宝宝,不吵不闹,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又希望他彬彬有礼头脑聪明,但是我们关注的“点”不太对,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只有父母做好了,才会收获一个不教而善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推荐很多初为父母的人们看看李玫瑾教授的一本书《心理抚养》。</p><p class="ql-block">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把在书中学到的点滴感悟分享记录。</p><p class="ql-block">一、家庭是人生的起点</p><p class="ql-block">1.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孩子会动手打人意味着什么,有人在家里一定打过他,如果孩子做错事了,父母不是打他,而是蹲下来看着他,或者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却严肃的问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父母这样处理问题,孩子出去就不会打人了,而是会跟人好好沟通。</p><p class="ql-block">所以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p><p class="ql-block">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能接纳孩子的错误。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和他们说真话了,要是家长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合理的方式回应他们,孩子就不会撒谎。</p><p class="ql-block">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不仅具有给予生命的决定权,还有物质提供的决定权,照顾程度的决定权,甚至是性格发展的决定权,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p><p class="ql-block">抓家庭教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p><p class="ql-block">2.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父母在哺乳期能听懂孩子的哭声,是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回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p><p class="ql-block">即使孩子从小没有离开父母,但如果父母图省事儿,把他们交给别人照看,每天只看上一小会儿,这种养育过程的空白也会造成父母读不懂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愿望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有多远,以至于难以理解孩子各种叛逆,这就是养育过程中缺乏陪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有家长会问,那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呢?我想可以有三个简单有效的途径。一是咨询身边那些把孩子养育的非常好的人,包括同事家属领旨让他们推荐一些好的育儿书。二是直接去书店寻找好的出版社出版的育儿书。三是参考网络评分,看某种书的使用范围是否广泛,如果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版本,那一定是好书。</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在学着做父母,如果做父母的事事都依赖别人,一不看书,二不学习,试试要问别人,那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只有去经历才会知道应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3.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坏习惯的养成错误的行为方式,往往与身边的家庭教育,父母自身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孩子身边的大人。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面说话很不知分寸,说话很大声或者没有礼貌,对老师不能做到完全的尊重,彬彬有礼。对同学说话嗓门大,容易着急动手。那么我们可以推想这个孩子的家里的大人一定就是一个大嗓门暴脾气对待孩子,喜欢用吼叫粗鲁的方式去沟通。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所以要想让孩子去改掉这些行为,首先父母要做出改变,如果家长的问题不调整,孩子问题也调整不了。</p><p class="ql-block">二、心理抚养重在养心,心理发展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1.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p><p class="ql-block">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十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在人生10个心理发展时期中,0~12岁被称为依恋期。依恋期主要发展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能力等。</p><p class="ql-block">12岁以前孩子因身高低于一般人而弱小,又无法独自面对有风险的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因而很依赖养育者,无论何时都希望自己现在的这个人能排在他身边,随时帮助和保护他这个时期,人因弱小而从生活上依赖养育者,到心理上依恋养育者,就被称为依恋期。父母能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好好的关爱她疼爱她,那在和孩子就会建立一种良好的亲情关系,这也是他日后去教育好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p><p class="ql-block">3.青春期更需要父母的智慧。</p><p class="ql-block">青春期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不躁是唯一的破解之道。</p><p class="ql-block">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比较叛逆。有些以前很乖巧的孩子也会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所以青春期是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也是最难管教,最考验父母的养育智慧。</p><p class="ql-block">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韧,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切不可硬碰硬,蛮干暴力。如果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忌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命令要求强制等方式,那样只会激发孩子的青春冲动。</p><p class="ql-block">4.脾气的心理抚养要及时到位的照应。</p><p class="ql-block">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以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脾气不是天生的,脾气一般是经过后天养育和教养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一个出生的婴儿醒来想翻身,翻不了想放屁放不出身体困乏,饥饿难耐,于是他还没有睁开眼就发出迫切的喊叫,可是我有人半天没有过来。那么这个婴儿会用身体记忆什么呢?那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不然会随着他幼女哭喊耗尽体力加重燥热,浑身难受。如果一个出生的婴儿在生命初期天天如此,他的身体和内脏所经受的痛苦,会让周围的神经系统中自主管内脏的神经系统形成痛苦记忆。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p><p class="ql-block">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动辄就爱,暴躁说话很冲或者爱吵架,有的人还会忍不住摔东西或者动手打人,有的人自己也不想,这种冲动可是他们脾气上来无法控制,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他最无助弱小的时候,没有得到扶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所以我们说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p><p class="ql-block">三、性格培养决定命运。</p><p class="ql-block">1.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p><p class="ql-block">当父母生下一个孩子时,谁都难以预料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有一点可以预料,那就是任何人的人生都会有起伏,要想让孩子健康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练,使他身体强健,心里有韧性。</p><p class="ql-block">而我们现在的家长恰恰是都是很焦虑的,担心孩子会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为此他们在孩子6岁前就安排了各种学前班培训班辅导班。现在的小孩每天放学到家就是写作业到中学,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到中考,高考,孩子书桌上每天都是高高的一摞书。在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没有幸福感的,是压抑的。所以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许多大学里面学生得抑郁症或者是自杀的现象呢?</p><p class="ql-block">许多心理研究报告显示,大量的体力劳动者由建筑工人种地的农民,他们得益于的概率往往低于脑力劳动者或家里的宅男宅女。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患抑郁症的人,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是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整天。</p><p class="ql-block">从病理学上讲,抑郁症绝不是一两天,可以换上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内各区域,神经细胞工作不平衡的结果,大脑皮层从尊严开始一直工作,小脑则安静地在旁边陪伴。</p><p class="ql-block">培养孩子的体力之苦,最佳时期是在孩子4岁前后开始。比如可以让孩子练习跑步,练习游泳。跑步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耐性,游泳则锻炼孩子的胆量。</p><p class="ql-block">孩子7岁以前家长要给,他们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走出屋外去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日后他们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里的韧性才有保障。</p><p class="ql-block">2.用心说不,无言自威。</p><p class="ql-block">有一种爱寓意更深,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苦一次的爱。</p><p class="ql-block">三岁以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孩子三岁之后,父母就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支持孩子,并告诉他们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带孩子并不是一味送成超市,懂事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行为规范,明白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p><p class="ql-block">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应尽量回避,要形成1对1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长需要镇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心里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次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p><p class="ql-block">养育孩子的道路没有捷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心用情,陪伴孩子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