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根,变化是叶——记罗庄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课程标准学习

临沂高都小学

2022年5月25日,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协办的“云聚未来 重构生态——2022年创新教育实践培训活动(第二期)”于线上拉开帷幕。 会议主要议题 罗庄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区教研员毛洪艳老师的组织下,对信息科技课程的解读、热点问题以及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深度思考。 领导致辞 <p class="ql-block">会议伊始,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编雷玲致辞,为了加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对信息科技标准的深入理解和精神的把握,同时让信息科技教师明确今后课程标准的改变方向,特组织了本次活动。</p> 专家讲座 <p class="ql-block">本次报告也是熊教授继《从0到1》《只存高远 脚踏实地》《信息科技与素质教育》《信息科技课标和融合课程》四场报告后,第五次带来信息科技课标的精彩解读——《面向未来的信息科技课程》,本次解读主要涉及信息科技课标的坚持和信息科技课标的变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熊璋教授对活动的主题的“探索”、“创新”和“面向未来”三个词语进行了肯定,并谈到了自己对以上词语的认识。</span></p> 熊教授首先指出,信息科技课标需要坚持的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和课程的育人价值三个方面。信息科技课标和其他义务教育课程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而在坚持的过程中,探索与创新是信息科技课标所独有的育人价值,这也是信息科技课标存在的一个基本点。 而对于信息科技课标中的坚持立德树人,熊教授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即信息科技的课程不能仅以培养技术为主的学生为目的,而应当从素质教育方面入手培养学生,也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一条应该是文化的传承,第二条是品格的养成,第三条是本事的提升。而对于第三条并不是全民发展的素质核心。 对于信息科技课标中的坚持素质教育,学校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代表国家执行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是一种国家行为。学校教育的责任是不可能被取代,也要抵挡住外界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的人,而不是围绕着技巧、技能和操作,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下一代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必备的品格,有关键的能力。 而当我们继续坚持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熊教授还提出,我们的学生还是否能够保留适应力、胜任力和创新力,学生是否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于信息科技课标中的育人价值,如何帮助学生有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在现在特殊的育人环境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信息素养,则会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信息素养的价值,帮助学生有真正的判断力。 信息课标的坚持,则需要经历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传承、情境案例和学业质量等五个方面。 对于信息科技的变化,熊教授指出,它首先经历了0到1的变化,相对机械的变化,也就是从无到有。而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则是从0到1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是一种本质的变化,因为技术不能代表信息科技的全部。 信息科技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时代性的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变化,课程担当的变化,课程的不可或缺性的变化。也就是信息科技课标要从学生的真正认知出发,了解国家人才初步的要求出发,真正的符合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与其它课程形成协同的关系。 而对于信息科技课标中的探索和创新,要培养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找出问题的动机,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手段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更为关键的不是死记,也不是硬搬。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教授李峰解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首先提出信息科技课程突现“时代性”,即在现在的生活中,在线社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在线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帮助学生适应在线生活、学习的方式,同时,能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来实现生活进一步的智能、便利。其次是信息科技课程注重“科学性”,即要具备一定是专业的教师队伍,能够真正设计学科逻辑的科学性、学科原理的科学性和学科方法的逻辑性,进而授之于学生;第三便是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创新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独特性,彰显学生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最后通过创设相应的主题活动和数字化环境,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提供载体,最终为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做准备。 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振强解读了《北京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思考》,王老师主要指出,本次新课标的一个主要精髓便是,对课程价值和定位的一个判断,从技术到科技的变化,也是课程价值的一个飞跃。虽然当今学生未来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但信息科技的课程指向并不是单纯的去解决一个当下的问题,更应当面向未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并通过提质增效的建议,给信息科技教师指出课堂实施的建议。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胡秋萍解读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案例解析——以“物联网”相关主题教学为例》,胡老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讲解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设计,其中最终要的渗透思想便是,教师教授的不是知识,而应该是联系,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具体实践过程便是,理解、实践和应用。即让学生先理解相应的概念,认识相关的硬件,学习相关的器材,最终进行应用。最终迁移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和学习支架资源。 认真学习 学习笔记 <p class="ql-block">正如熊教授说的,坚持是根,变化是叶。借此共勉每一位信息科技老师能够坚持学习,不断反思。当学到知识之后,灵活的变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我们信息科技的大树必将绿树成荫。</p>

科技

信息

课程

学生

课标

素质教育

培养

变化

坚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