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醉话,说一说王安石的一首七绝诗。</p><p class="ql-block">登飞来峰</p><p class="ql-block">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p><p class="ql-block">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在宋朝仁宗年间(公元1050年)的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县长,由于政绩突出,被调到安徽的舒州当纪委书记了。也就是舒州通判。在上任的途中经过杭州时,到了灵隐寺的飞来峰一游,从而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正值壮年,也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以表达心中的情怀。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学习浅析</p><p class="ql-block">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p><p class="ql-block">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p><p class="ql-block">千寻塔:指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p><p class="ql-block">由于王县长是到杭州一游,所以写的应该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又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虽然夸张,也属实写飞来峰的情形。这一句是写所见。</p><p class="ql-block">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p><p class="ql-block">闻说:也就是听说。</p><p class="ql-block">这一句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听说鸡叫的时候能够看到太阳出来。这一句就是写所闻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p><p class="ql-block">不畏,即不怕。浮云,在天上飘动的云雾。不应该是白云吧,可以理解为乌云。遮望眼,挡住了我要向前方看的眼睛。字面意思也就是不怕乌云挡住了我的双眼。这一句应该是写心情了。但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怕呢?</p><p class="ql-block">第四句:只缘身在最高层。</p><p class="ql-block">缘,原由,因为。只缘,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也就是说诗人不仅登上了山顶,而且又登上了山顶上的塔顶。所以说是最高层。此句点题,登飞来峰。同时解决了第三句的问题,不怕浮云挡住我的双眼,因为他站在了浮云的上面了。又回应了第一句的千寻之高。</p> <p class="ql-block">二、题外思考:</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同志的这首诗《登飞来峰》,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要按诗的严格要求来说是犯题的。诗不犯题,是一种写作技巧,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叫含蓄。</p><p class="ql-block">但是,也不尽然。在中国诗词审美的圣经《二十四诗品》里,含蓄只是24种诗风中的一种,诗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美誉。即不重一字。</p><p class="ql-block">诗词需不需要含蓄,需不需要避题,是根据诗词的意境需要而确定的。把他当作唯一的规则,是不妥的,也完全是一种误导。</p><p class="ql-block">如果必须避题,那么历史上那些,诗仙诗鬼们就都不会写诗了。所以避题并不是写诗的必要要求。</p><p class="ql-block">王县长的这首诗为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仄韵律都没有问题。因此你能说王县长的这首诗写的不合格吗。让能人们去说吧。</p> <p class="ql-block">三、学习欣赏:</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这时30岁,可以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因此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诗的第一句,就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而写自己的志向之高。</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就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的中心主题。</p><p class="ql-block">而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欺贤的忧虑,而王书记却不畏。充分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后两句正是全诗的精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说人们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全局和长远去看问题。</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是不是读到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但是苏学士写这首诗时,是在王安石书记写这首诗的30年之后了。王书记的诗是不畏浮云遮眼,不畏仕途艰险,是站在了高处,跳出圈子,展望全局的胸怀。</p><p class="ql-block">而苏学士的诗则是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了,不能全面客观地看事物。也就是陷入了圈子,或事物之中。两诗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对事物的看法。因为是站的角度不同,当然看到的景色,或事物也就不同。</p> <p class="ql-block">王县长写这首诗时才30岁。就志向高远,目标就是身在最高层。果然在20年之后,他站在了高层,开展了变法运动。此诗也一下子就拔高了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也是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若按语序说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才不畏浮云遮望眼。但王县长却倒过来说,先说果后说因。可见王县长的构思精深。</p><p class="ql-block">纵观全诗,虽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一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二也没有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顶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把抽象义理赋于具体事物之中,写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简言之,即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让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p> <p class="ql-block">由于王安石书记在舒州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先后受到宰相文彦博及欧阳修的举荐,朝廷也多次委任王安石当文化部长,他都找理由推脱了,固辞不就。十多年后还是被皇上调到了朝堂,先当翰林学士兼侍讲。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副总理的一品大员。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因此才有资格变法。也就有了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在此不说了,一说话长。</p>